边成长边写作
2011-11-11刘妍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写作,更别说擅長写作了。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每当上作文课或者老师布置作文的时候,我都是既烦恼又头痛。
说起写作,想必每个人都逃不过写日记这件事。记得上小学时,特别是寒暑假,老师总会让我们写日记。此时,名义上的“每天一记”就被我们这群“淘气鬼”自以为是地变成了“一天几十记”——贪玩的我们总是在寒暑假快结束的几天里把几十篇日记“一气呵成”。这样写出来的日记当然是“有量无质”,与老师讲评作文时常说的“记流水账﹑喝白开水”一样乏味。看我们交上这样的日记,老师语重心長地教导我们:“日记是作文的雏形,是迷你版的作文,也是学习写作过程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它就像树的根,只有根基長好了,枝叶才能变得茂盛。” 老师的这番话虽然道理简单,但对我之后的写作却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此以后,每到上作文课,我都会在班里积极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全班同学一起修改作文;在课余时间里,我也会从课文中寻找一些生词来做造句练习,然后再拿给老师批改。就这样日积月累,我逐渐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丰富了自己写作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能很好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的日记当中。最终,我的日记成功地从“流水账”升级为“优秀日记”。
上高中后,由于面临高考压力,写作对于学文科的我来说又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我开始主动地写起了日记;另一方面,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在日记里释放心情并鼓励自己,这样所有不开心的事就会随之烟消云散。有人说,“写作像一个关爱你却不肯露面的亲人,总是在你处于情感低迷和苦闷时,悄悄地给予你生命意义的提示。”我想,高中时的我不就是这种状态吗?就这样,我坚持着写了下去,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日记只能感动自己,却无法触动他人。这时我才明白:我一直都无法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清晰、准确、完美地表达内心的感触。
终于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不能只通过练习写作这一途径来积累技巧和经验,广泛的阅读也同样必不可少。此时的我们正处于求知的年纪,优越的物质条件让我们对很多事物失去了新鲜感,正如我们总是对已经读过的优秀课文失去了耐性和热情一样。我们渴望新的“营养品”,渴望新鲜的文字内容和文章风格,渴望借助更好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体验。而好的书籍就是优秀的语言范本,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只有通过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技巧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生动又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来。豁然开朗的我立即把写作的重心转移到阅读上,充分利用触手可及的优秀资料,把日常阅读变成仔细研读,并进一步地阅读好的着作和文章。最终,我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高考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现在回想起童年时的写作,我总能被那些稚嫩而又真实的文字所感动。无论悲伤还是喜悦,它都承载着我的心路历程,它是一本成長日记,记录着一个个美好的童年,一段段欢乐的时光和无数的幸福瞬间。让我们继续一边成長一边写作吧!
作者简介:
刘妍,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在校期间,每年均获得奖学金,并多次荣获“学习优秀奖”。作为一名“85后”,她不仅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抱有满腔热血,还对文学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业余时间经常阅读和写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