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畜成语的文化语言学论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2011-11-09李铁范李亦嘉

关键词:成语语法民族

李铁范,李亦嘉

(1.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2.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六畜成语的文化语言学论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李铁范1,2,李亦嘉2

(1.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2.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传递着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六畜成语,其丰富多样的特点无不折射出汉民族特有的道德规范、审美情趣、民族心态。从语言—文化角度,结合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文化教学,来论述有关六畜成语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及其表现。

成语;六畜;文化附加意义;对外汉语教学

六畜,即为马、牛、羊、猪(豕)、狗(犬)、鸡,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六种动物。我们的祖先很重视农牧业,他们早已认识到家要兴旺,人类要兴旺,要想五谷丰登,都离不开“六畜兴旺”这一基础,从中我们便可看到中华民族对它们的感情与感悟。本文把六畜与成语这两个包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从语言—文化角度出发,进行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探讨。

一、六畜成语的基本情况描写

通过对《中华成语大辞典》(向光忠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的语料检索,共收录成语一万二千余条,有关六畜的成语共有542个。其详细情况分析如下:

表1 六畜成语基本情况统计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六畜的成语中,含有马的成语最多,占六畜成语总数的一半还多,其后依次为狗、牛、鸡、羊、猪。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鸡和狗通常一起出现组成成语,比如: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犬相闻等等。

二、六畜成语的语法分析

(一)六畜成语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在结构上是定性的,一般不能够随便改变词形。六畜成语是四字格,绝大多数四字格成语可以把四个音节分成两个整齐的音段,形成匀称的节奏,读起来很顺口,而这两个部分的关系也就决定了结构的性质。

在语言中,词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联合式、主谓式、偏正式、动宾式等等。根据有关六畜成语的实际情况,其内部结构有以下几类[1]。

1.联合式

前后两部分并列,形成十分对称的格式。它在有关六畜的成语中所占比重最大,共有200个左右,占总数的37%。如:

人欢马叫 土牛木马 陶犬瓦鸡 牛头马面

鸡飞蛋打 兔死狗烹 牛鬼蛇神 狼心狗肺

鼠肚鸡肠 拍马吹牛 鸟道羊肠 驴鸣狗吠

人仰马翻 鸡鸣狗盗 豕突狼奔 声色犬马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是两部分联合,而“声色犬马”是比较少见的四部分联合。

2.主谓式

这种类型的六畜成语共有92个,占总数的17%。如:

五马分尸 老马识途 伯乐相马 饿虎吞羊

桀犬吠尧 泥牛入海 天马行空 鸡犬升天

3.偏正式

这种类型的六畜成语共有68个,占总数的13%。如:

搏牛之虻 害群之马 呆若木鸡 犬马之劳

4.动宾式

这种类型的六畜成语共有14个,占总数的3%。如:

放马华阳 气喘如牛

5.连动式

这种类型的六畜成语共有16个,占总数的3%。如:

杀鸡取卵 闻鸡起舞

6.兼语式

即一个动宾结构加上一个主谓结构,以动宾结构的宾语作为主谓结构的主语。这种类型的六畜成语仅找到1个。即:使羊将狼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动宾结构、连动结构、兼语结构在有关六畜的成语中较少出现,多数是联合结构、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

另外,有些成语不属于上述结构却很好地保留了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的残迹,显得古色古香。比如:“马首是瞻”是用助动词“是”为结构标志构成宾语前置的成语;“汗牛充栋”、“汗马功劳”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鸡鸣狗盗”、“蝇营狗苟”则是名词用作状语,“车水马龙”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联合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而是主谓关系。

(二)六畜成语句法功能

各类成语,自有其一定的造句功能。就有关六畜的成语来说,也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发挥其句法功能。

1.充当宾语

不尽然的,的确也有许多‘公论’从这些地方播种,只因为公论和请帖之间看不出来[蛛丝马迹],所以议论便堂哉皇哉了。

(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

2.充当定语

这种结构,绝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虚构,它是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的。 (秦牧《艺海拾贝》)

3.充当状语

除了乌鲁木齐,我只抓紧了时间,[走马观花]地看了看石河子军垦区,别的什么也没能去看。 (老舍《福星集》)

(三)六畜成语语法功能

从语法范畴角度看,成语以其所固有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就整个成语的意义与语法范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物语 成语意义指称人或事的。如:狐朋狗党 避世金马 害群之马 长蛇封豕狗头军师 初生牛犊 二童一马 非驴非马

2.动态语 成语意义说明行为情况。如:单枪匹马 对牛弹琴 飞鹰走马 狗急跳墙马不停蹄 买牛息戈 招兵买马 牵牛下井

3.性状语 成语意义形容性质状貌。如:风车雨马 肥马轻裘 狗彘不若 龙神马壮鸡犬不宁 狗头鼠脑 牛高马大 气喘如牛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表示数量意义的六畜成语。比如:九牛一毛

三、六畜成语的语义分析

下面我们根据有关六畜成语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析它们语义特点。

(一)字面意义

每个成语都有字面意义,字面意义是成语的基础,其引申义、比喻义都凭这个基础孳衍而产生,有的六畜成语使用的意义完全是它的字面意义,浅显易懂,一望便知。如:

①“鞍马劳顿”即指长途策马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②“斗鸡走狗”即指鸡与鸡相搏斗,狗与狗相竞走。是古代的赌博游戏。

但是只是单纯使用字面意义的六畜成语是很少的,不足六畜成语总数的10%。

(二)用典而得的意义

六畜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渊源;六畜成语的流传,也有一些演变。了解六畜成语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实际涵义。

有关六畜的成语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来自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牵牛星(俗称牛郎星)和织女星。两星隔银河相对。神话传说: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喜鹊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古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穿针乞巧。今常喻指分居两地的夫妻。

二是来自寓言,如:“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

三是来自历史事件的概括或历史故事的总结,如:

①“东门黄犬”: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②“指鹿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四是摘录或节缩文人作品的名句,如:“老骥伏枥”:出自曹操诗《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根据六畜各自的动物特性而产生的意义

动物不仅直接走入汉民族的社会生活,还以其自身鲜明具体的形象给人们以启示,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个关照点。

动物的形体特征给人以启示,人们可以造出一系列的“象动物之形的成语”。比如“牛”,形体庞大,是人类的得力帮手。有关牛的成语中,它往往成了“大”的象征,有的成语突出其形体的庞大,如“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杀鸡焉用牛刀”等;其他的六畜成语还有“犬牙交错”、“猪头猪脑”、“牛高马大”、“羊肠鸟道”、“小肚鸡肠”等等。

动物的生活习性给人以启示,人们可以创造出一系列的“象动物之性的的成语”。如“羊”,在上古汉民族的畜牧生活中,羊是最主要的生产对象,并经常作为财产的具体体现物,又是人们的主要肉食来源,羊以其性格温顺而易与人相处,它也总是和温顺、可爱、善良、纯洁的情结联系在一起。成语中有“使羊将狼”、“狼羊同饲”、“羊入虎口”、“顺手牵羊”等等,一再体现出羊这种动物的特点。其他的还有“豕突狼奔”、“使羊将狼”、“狗吠非主”、“狗仗人势”、“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等。

(四)民族文化心理附加产生的意义

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产物。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又是最能反映文化的一部分,而成语这个词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一般词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1.六畜动物的有生命性,它们以自己的形、性、色、声等引起人类广泛的感情联想

人们在认识动物的过程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或借物写意,或融情于物,动物人格化。比如“六畜之首”的“马”,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马与人们的关系,最初只是日常生活上的关系,马供给人们马乳、马肉,供人们出行时骑乘。随着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显得突出,在人们的乘驾之礼、丧葬之礼及民族的冲突和诸侯的战争中都少不了马。马由人们生活中的一般地位,上升到礼仪和军政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殊的马文化。成语“金戈铁马”、“兵强马壮”、“招兵买马”、“厉兵秣马”、“马革裹尸”等等,都反映出马与中国古代战争的关系。

成语“宝马香车”、“高车驷马”、“光车骏马”、“轻裘肥马”则反映了马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属性,它如同一个政治的拟化物,成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特别是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

成语“伯乐相马”、“白马空谷”、“天马行空”、“燕昭好马”、“玉堂金马”则反映出马的人文形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从乘骑中加深了对马的认识,从而也就加深了对马的情感。随着马对于人类社会影响的不断加深,人们的爱马好马的习尚,也促成了中国古代种种有关于马的独特文化和生活习俗。[2]

2.在汉民族对动物的态度中,往往因其某一方面的因素而产生感情单一投入的现象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生活中对六畜动物有着情感上的深入体验和理智上的深刻认识。并把自己所喜爱或厌恶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它们身上,于是六畜动物便具有了象征意义。[3]

比如六畜之中的“猪”,它是我国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汉字“家”,便是屋宇之下有豕,意为养猪的地方便是家,足证古代养猪之普遍。甲骨文有关猪的有几个很具代表性的的字:豕(母猪)、豚(小猪)、彘(野猪),后来便统称为“猪”。“豕”字,含有它的成语不少,比如“豕窜狼逋”、“豕分蛇断”、“豕亥鱼鲁”、“豕虎传讹”、“豕食丐衣”、“豕交兽畜”等。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人猪分居,人开始厌弃猪圈的肮脏,渐渐对猪产生了鄙夷的心理,于是汉语里往往将“懒、笨、谗、愚昧”等集一身与猪。

3.不同的民族在同一动物身上倾注的感情会带上鲜明的民族个性

比如六畜之中的“狗”,它可能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动物了。在汉语成语中,有关“狗”的成语多含贬义。比如“声色犬马”,合歌舞、女色、玩狗、跑马而言之,指旧时统治者或富贵人家淫乐的生活方式。“蝇营狗苟”,比喻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如狗一般苟且求活,用以形容那些不择手段、不顾廉耻以追求名利者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如“狐朋狗友”、“狗血喷头”、“狗彘不若”、“狗吠非主”、“狗仗人势”、“狗头狗脑”等等。这些反映出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因此语言中与狗有关的习语、词汇多带褒义,以下英语短语的含义均来自199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

①Hot dog(好极啦!好样儿的!)

②A lucky dog(幸运儿)

③Sea dog(老练的水手、海员)

④Top dog(胜利者、夺魁者;主要人物)

⑤A gay dog(快活的人、爱开玩笑的人)

⑥A 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子、伶俐的小伙子)[4]

以上的短语不仅含有褒义,而且直接以“狗”指代“人”,可见西方对狗的尊重。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有关“鸡”的成语。人们把鸡称为“五德之禽”,及反映了鸡这种禽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人类对种种美好的道德理想的追求。“鸡鸣戒旦”、“闻鸡起舞”,鸡的司晨报晓,被看作是黎明即起的吉兆。鸡便成了划分阴阳两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阳鸟”、“天鸡”,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司晨报晓有天鸡,以鸡煞鬼,除秽驱邪,也是鸡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

然而,民间传说中的凤凰,一种仅次于龙的图腾动物,在“血统”上,也与鸡近缘。《山海经》记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凤凰”;“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千百年来,凤的地位至高无上,“龙飞凤舞”为皇家所独占,鸡则“鸡毛蒜皮”,与百姓为伍,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鸡的浅薄与渺小,如“呆若木鸡”、“鸡飞蛋打”、“鸡豚之息”、“鸡争鹅斗”等等。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在农业社会的六畜中,鸡和狗的关系总是难解难分,犬守夜,鸡司晨,恪尽职守,有如人之食色,皆为天性。成语之例更是不胜枚举:“鸡鸣狗盗”、“鸡零狗碎”、“鸡犬升天”、“鸡犬桑麻”、“鸡犬不宁”、“鸡犬相闻”等等。

再说说“猪”,人们一想到猪,便会想到它的贪吃、贪睡和它那肥头大耳的形象,而有关于“猪”的成语,也正体现了它的这些特点。比如“长蛇封豕”比喻贪暴者;“泥猪疥狗”则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总之,在语言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字面义是基础,由动物特征产生的意义是终端,而民族文化心理附加的意义则是语言价值实现的中间层面的调控机制。文化附加意义之所以能充当语言价值的调控机制,其原因在于文化附加义是具有民族性的,是一个民族使用语言时必然要加以运用和表现的。[5]它也具有历史性,是经过反复运用而附着在实体意义之上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四、六畜成语的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一)语法教学

1.教学语法中有关六畜成语的结构类型处理

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渊源;成语的流传,也有一些演变。丰富的典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帮助我们探明成语的渊源。而有关六畜的成语以四字格出现,如何解释清楚成语四字格的成因是进行进一步语法结构类型教学的基础条件。

所以,通过上述讲解使学生了解汉语成语格式的成因并对成语这个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瑰宝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视成语语法功能和句法功能的教学[6]

从六畜语法范畴角度看,成语以其所固有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定的语法性能。就整个六畜成语的意义与语法范畴而言,有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因不同的语法性能使得他们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功能。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流出成语语法特点,进而避免产生偏误。

(二)语义教学

有关六畜成语的语义教学,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最重要也是较困难的一个问题。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所言:“世界各民族的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却给它涮上了不同的颜色。”[2]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要举出大量的例子,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出发,进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探讨,从而让学生对有关六畜的成语的语义了解不仅仅局限于“提纲挈领”式的文化知识的获得,而是努力去理解汉民族有关六畜成语的深层意蕴,从而有效的运用它们进行交流。

1.要注重阐释有关六畜成语语义的演变

它们的意义由具象的根据六畜的形体、习性而产生到由抽象的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感而产生。比如,有关“马”的成语,由它们的形体、功用而得的成语到用马表现英武刚健的气质的成语。前者如“鞍马劳顿”、“兵荒马乱”、“持戈试马”,后者如“龙马精神”、“龙神马壮”、“老马嘶风”等。教学中先从具象开始,让学习者通过具象性的描绘,获得感性认识,之后通过古代的传说,神话,寓言,故事等典故讲解,从成语的出处上进一步说明六畜成语含义,然后通过引申总结揭示六畜成语的内涵。

2.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比如,上古汉民族认为羊是常见动物中最为和善美好的,《说文》:“羊,祥也”。《考工记》:“羊,善也”。而在英语中,sheep没有善良义,而是愚蠢、笨拙的象征,英语民俗中goat也表示“色鬼、淫荡的人”。

再如“牛”,它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目中就很不同。在中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中,牛拉犁、驾车、与人相依为命,一起辛勤劳作,成了维系生存的命根子,因此,在中国,人们对牛的印象是好的,对牛的精神是赞美的,牛成了完全可以信任的伙伴,成为值得崇尚的“榜样”。

与此相对,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居海岛,食鱼虾,对“牛”的恩泽与好处可能没有那么多切身体会,他们只是把牛作为一种有用的家畜在使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因此,当然谈不上赞美了。此外,牛那种忍辱负重的性格也压根就与崇尚“花数樱花、人数武士”的日本国民性格格格不入,因此,“牛”便成了愚蠢、笨拙、缓慢的象征。

(三)交际训练

在语法、语义教学过后,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的有效手段就是进行交际训练,从而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更深刻的领会到独具魅力的汉民族语言尤其是有关六畜的成语所含蕴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创造一个较真实的汉语环境。

结语

汉民族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给成语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浑然天成的后天生存氛围,无论是成语的来源还是结构成因,都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与六畜有关的成语更在词汇意义上附加了汉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不同民族语言中对应词的国俗语义的差异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解掌握六畜成语的国俗语义,可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负迁移,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1]韩越.汉语成语特征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 (8):109-110.

[2]周作明.对马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认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2):106-107.

[3]邹丹杰,晓艳.中国人的人格与生肖文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1.

[4]李琼,刘畅.语言与民族文化心理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50-51.

[5]毛海莹.浅析汉民族生肖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4):60-61.

[6]洪波.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 [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298.

H136.31

A

2095-0683(2011)06-0113-05

2011-10-06

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教研项目(2008 jyxm487)

李铁范 (1968-),男,河南南阳人,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李亦嘉(1985- ),女,河南信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校 文方

猜你喜欢

成语语法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跟踪导练(二)4
多元民族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