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社会的稳定器
2011-11-08小沁
小沁
法国自二战后人口激增,外来移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如何解决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1956年,法国住房部长皮埃尔·库兰特建立了著名的“低租金住房制度”,又被称为廉租房制度。此后,法国历届政府都把廉租房政策的有效推进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据统计,在2009年,在法国已经有440万人享受廉租房待遇,占全国人口的17%。近年来,法国不断推动社会保障住房建设,使廉租房不断增加。据法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法国共资助兴建12万套保障房,这一数字是2000年的3倍;2010年,法国政府又出资47亿欧元,资助兴建保障房。
英国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廉租房也有悠久历史,地方政府建造的“公屋”和住宅协会拥有的社会性房屋解决了占人口总数近15%的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英国大规模兴建公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一造房运动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大量可负担的房屋。
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更加突出。美国纽约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实施廉租房政策,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阶层每月用较少的租金就可以租到较好地段的一居室公寓。负责纽约廉租房项目的纽约市公屋管理局成立于1934年,是北美地区最大的公屋管理机构。截至2010年4月,纽约市公屋管理局的廉租房项目已达334个,包括2604幢居民楼、178万套公寓,并拥有居民65万人,约占纽约人口的8%。
而新加坡实施的保障房政策的力度最大,它覆盖了该国绝大多数人口。新加坡于1960年成立了隶属于国家发展部的建屋发展局,该局是一个带有政府职能的房地产开发机构,其本质是社会公益性的。新加坡推出”政府组屋计划”,着眼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新加坡的“中低收入家庭”与欧美国家的定义不太一样,它是指与少数富有人群相对而言的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群。在新加坡,87%的居民通过低价购买或租住政府“组屋”获得自己的居住权。
纽约:
据统计,2010年纽约市户均收入为78300美元。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下的家庭可优先申请廉租房。纽约东河西岸的第14街和第20街6个街区100多幢居民楼专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租户可以以约市价一半的价格租到公寓。
芭芭拉·比嫩费尔德和丈夫在斯泰弗森特社区租住的是一套总面积约55平方米一居室的公寓,其中客厅面积约26平米,卧房面积约15平米,有两个壁橱。
这样一套公寓每月租金一般在3000美元以上,而芭芭拉夫妇俩只需付约1500美元。据芭芭拉介绍,她申请了3年才租到这套公寓,算是很幸运的。
巴黎:
瓦萨尔夫妇带着8个孩子居住在法国巴黎17区的一套六室一厅带两个地下车位的廉租房内。瓦萨尔先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妻子没有工作,养育着8个孩子。他们6年前向巴黎市政府提出廉租房的申请,经过调查委员会的审核后得到了目前这套公寓的租住权,每月房租1 300欧元,是巴黎市面上同等条件房屋租金的三分之一。
目前,法国约有450万套廉租房,占法国可出租房屋的40%至50%,约占法国住房的1 7%。
马德里:
位于马德里南部卡拉万切尔区的一栋彩色保障住宅楼。西班牙政府在土地价格等方面给予保障住房开发商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规定房屋的最高限价和住房面积,房屋出售或出租对象为特定的困难群体。
位于马德里南部巴列卡斯区拍摄的保障住宅“绿房子”。它与周边的普通商品楼房相比,显得分外独特。为使保障住房政策能够惠及更多的人,西班牙政府规定每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保障住房,不能在同一城镇同时拥有商品房。购买保障住房后必须用于经常性居住,规定不得出售的年限,或提前出售须退还政府补贴。随着社会住房压力的缓解,西班牙政府在马德里建造了许多造型奇特,既实用又漂亮的公共保障性住房,提高了居民居住环境的层次。
雅加达:
在雅加达北约蓬安区一套廉租公寓内,一名男子(右)向管理人员提交租房申请表格。据了解,一套30平方米带有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公寓房月租金仅10万印尼盾(约合70元人民币),月收入低于50万印尼盾(约合人民币350元)的家庭可以申请廉租公寓房。
居民在雅加达北约蓬安区一个廉租公寓区的网吧活动。这个公寓的公共区设有各种小店,方便居民生活。雅加达目前共有13处这样的廉租公寓,可供1万个家庭居住。当然了,这样的数量远不能满足低收入人群的需要,仍有大批贫困人口住在自行搭建的棚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