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恒之“光”

2011-11-06

科学中国人 2011年15期
关键词:光学院士

夏 炎

永恒之“光”

夏 炎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作为中国现代光学事业的开创者,王大珩院士的科研之路就是一部中国光学成长史。2010年,在王大珩院士95岁生日当天,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大珩星”。如今,斯人已去,但我们遥望太空,“王大珩星”却无时无刻在闪耀,散发着永恒之光!

王大珩

1915年王大珩出生在日本东京。父亲王应伟是一位天文与气象学家。王大珩在少年时代就常跟父亲去观察天文和气象,作为人类视觉器官延伸的光学仪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6年,王大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成为我国派往西方学习应用光学的第二个人。这不仅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而且为我国近代光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图为1936清华毕业照)

1948年,满怀报国之志的王大珩回到了尚未解放的上海,英国昌斯公司的电报追到上海,以高薪聘他重返公司任职。与此同时,他的老师,科学家吴有训受委托,邀他北上。面对选择,他没有犹豫,来到已经解放的大连,在大连大学任应用物理系主任。

从此,王大珩开始为我国光学的发展创造历史。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的诞生,为我国光学事业发展打下基础。{图为王大珩(左)与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在研究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从无到有,从发展到繁荣……

在王大珩的带领下,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建立起了光学设计与检验、光学工艺、光学镀膜、光学计量测试等十多个学科的工艺和技术基础,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图为毛主席参观王大珩主持开发的仪器设备)

“原子弹、导弹中的光学设备一定要让长春光机所来做!”中国的原子弹很快就要在祖国的罗布泊爆响,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这句话一锤定音。

面对高难的全新课题,王大珩利用长春光机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奋力攻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交出了合格的光学测量仪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大珩和同事们研制的光学测量仪器一举成功。(图为1960年8月,王大珩向叶剑英介绍工作情况。)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而他们使用的先进“武器”之一,就是在王大珩领导下所研制的光学设备。

以后,在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试验中,在跟踪测量同步卫星的轨道上,我国研制的大型光电经纬仪表现出的优异性能,完全可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媲美。{图为1980年5月,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左三:王大珩)}

他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公认的杰出的教育家。他一说起他的学生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他就是喜欢从学生们身上看到中国光学的发展前途。他的科学生命在他的学生身上延续、光大,他身后已成长起一支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光学工程队伍。{1983年,王大珩在任哈尔滨科技大学(现哈理工)校长时(右二)和物理老师在一起讨论问题。}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4位都已年过古稀的老科学家,给邓小平同志写信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仅仅两天的时间,即3月5日,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即在报告上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在邓小平的支持和推动下,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图为“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1992年,王大珩与张光斗、师昌绪等5位院士向国家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并得到工程界的热烈拥护。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正式成立。现如今,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1992年的王大珩)

淡泊名利如他,荣誉对于王大珩来说,是前进的动力。1979年,由于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作的贡献,王大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名列首位;1995年1月12日,王大珩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图为1995年1月12日,王大珩在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颁奖大会上。)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王大珩的科研成果为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及卫星飞行试验提供了宝贵的测量数据和影像资料。他建造的一个光照直径为4米的太阳模拟器,成功地用在气象卫星的太阳模拟照射上……1999年9月18日,他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图为1999年9月18日,在“两弹一星”表彰大会上与江泽民同志握手。)

2001年,80多岁的高龄王大珩一直在关心中国的航空工业,尤其是大型飞机问题,他和20多位院士向中央上书,希望国家重视对大型飞机的研制。2003年春天,他又就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亲笔上书温家宝总理。在这份建议中,他恳切陈词,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大飞机。如今,国产C919飞机已经问世。

2010年,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揭晓,王大珩院士获得了终身成就奖。由于王大珩院士正在住院,此奖由他的学生姚骏恩院士代领。(图为姚骏恩院士陪同本社张刚总编辑来到王大珩院士家中颁奖,由其夫人代领。)

猜你喜欢

光学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滑轮组的装配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赵其国院士
大气光学现象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