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2011-11-03陕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陕西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张萌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陕西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张萌
本文选取2006—2011年的月度经济数据,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模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是名义工资提高的结果,而且工资和物价存在相互推动机制,另外,外生性的农业补贴和收入分配政策是导致名义工资提高的原因。
通货膨胀 消费 生产成本 名义工资
一、引言
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2011年1、2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达4.9%,3月份CPI同比增长高达5.4%。面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如何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货币金融学理论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将其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供求复合推动型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由消费、投资构成的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消费品和资本品市场上由于供不应求所导致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成本的工资、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将推动产品成本的增加,企业为了保持单位产品利润不变而提高产品价格的情况。供求复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既来自需求方面,又来自供给方面,需求和供给共同形成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引起的物价上涨迫使工人要求提高工资,提高的工资水平又推高产品成本,导致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究竟属于哪种原因,国内理论界存在这样几种观点:其一,近两年美联储和中国施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国内市场注入了充足的货币供给;其二,经济增长过快引起投资需求旺盛,助推物价上涨;其三,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原油、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其四,国内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欠收,助推众多相关价格上涨。然而,以上观点主要源于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将根据当前的实际经济数据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我们选取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水平的变量,引起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源于需求和供给成本两方面。由于CPI主要反映消费品价格情况,而消费是拉动CPI上涨的需求方面因素,因此选取消费(C)作为衡量需求的变量。产品供给成本的主要构成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以及劳动成本,可以选取原材料价格指数(Raw Materials Price Index,RMPI)和职工名义工资(W)作为衡量供给成本的两个变量。
本文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等。选择2006年作为数据样本起点,并且以1个月作为时间跨度的原因是:首先,2006—2010年恰好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周期,可视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时间跨度,在这期间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变动能够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其次,选择月度数据可以尽量扩大样本容量,提高实证分析结论的可信度。
三、实证分析
在建模过程中对各变量取对数(即lnCPI,lnC,lnRMPI和lnW),以此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由时间序列的性质可知,变量采用对数形式以后并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另外,为了避免模型的“伪回归”现象,需要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只有各变量都通过了这些检验,才能建立模型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平稳性检验
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ADF检验法对lnCPI,lnC,lnRMPI和lnW四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的平稳性检验表
由表1可以发现,lnCPI,lnC,lnRMPI和lnW 的ADF检验值都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所以它们都是非平稳序列,但是经过一阶差分之后,D(lnCPI),D(lnC),D(lnRMPI),D(lnW)在5%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序列,所以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则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各变量之间是否确实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采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表
Johansen检验法中的迹(Trace)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Max-Eigen)统计量检验都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之间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即消费价格指数、消费、原材料价格指数和名义工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G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lnCPI,lnC,lnRMPI,lnW究竟哪些变量是原因,哪些变量是结果,或者各变量之间互为因果。在实证分析中需要通过Ganger检验证实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G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
Ganger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为5%,滞后阶数为6的检验模型条件下,可以认为消费和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而通货膨胀是引起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名义工资和通货膨胀之间、原材料价格之间都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4、建模分析
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仅与名义工资有关,而且名义工资与通货膨胀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可以建立2个模型进行分析。
其中α为模型截距项,β为回归系数,e为残差项。借助Eviews6.0软件,采用OLS方法对Mode1、2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 Mode1、2中的变量 α1、α2、β1、β2估计值都通过了显著性为5%的t和F检验,R2数值表明拟合优度很高。Mode1表明,名义工资提高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其弹性系数为0.89,时滞期为1个月;Mode2表明,物价水平上涨引起名义工资提高,其弹性系数为0.76,时滞期为1个月。
四、作用机制分析和结论
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与消费需求和原材料成本无关,属于劳动成本(名义工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且通货膨胀和劳动成本之间存在双向推动关系,即名义工资提高推动各种产成品价格上涨,CPI随之上升;在CPI上升的情况下,名义工资也随之增加,于是形成“工资—价格螺旋上升(wage-price spiral)”的通货膨胀。严格来说,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属于“工资—成本—物价”相互推动的通货膨胀,而工资的上升主要归因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和大幅度提高城镇名义工资的收入分配政策。
首先,国家连续几年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另外,城市房地产价格暴涨提高了城市居住成本。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增加,而留在农村务农的相对收益提高,则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数量将趋于减少,导致各地出现“民工荒”现象,企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被迫提高工资标准。
其次,为了扩大内需并遏制日益悬殊的收入差距,近年来,国家不但制订了新的劳动合同法,而且推出了一系列增加工资收入的再分配政策。然而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增加将提高实际工资率,否则将引发为通货膨胀。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表明,2006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不变,而名义工资却明显上涨,企业通过提高产成品价格的方式消化增加的劳动成本,而劳动者增加的名义工资转化为通货膨胀。
通过上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近年来名义工资大幅度提高的结果,而且工资和物价之间存在双向推动机制,这种机制通过企业生产成本实现。
第二,物价对工资的弹性系数是0.89,即工资提高1%,引起物价上涨0.89%;工资对物价的弹性系数是0.76,即物价提高1%,引起工资上涨0.76%;作用机制的时滞期都是1个月。
第三,我国近年来名义工资的大幅度提高存在外生性的政策冲击,主要包括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和大幅度提高城镇名义工资的收入分配政策。
[1]卡尔·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史蒂芬·罗奇:提高利率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R].2011年中国发展论坛,2011.
[3]殷剑峰: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J].中国金融,2010(23).
[4]华民: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究竟是什么[N].上海证券报,2011-03-10.
(责任编辑:李文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