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归乡旅 一片望乡情
——阿倍仲麻吕的传奇人生
2011-11-03撰文郭迎春
撰文/郭迎春
惊魂归乡旅 一片望乡情
——阿倍仲麻吕的传奇人生
撰文/郭迎春
李白以为他在归国途中不幸葬身大海,遂写下《哭晁卿衡》以悼念这位老友:“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仓梧。”后来李白得知,他九死一生,终于返回了长安。这位传奇的唐代日本留学生名叫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出生于奈良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们这一支追溯上去是日本天皇的分支。他从小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这促使他走上了留学唐朝之路。只是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与盛世大唐的渊源会这么深。
留学生的好楷模
唐朝是兼收并容的时代,当时的长安不仅是上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还荟萃了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阿倍仲麻吕等日本留学生见识过长安的繁华后,被安排进了国子监里读书。
国子监是唐朝的最高学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所综合性的、国际化的高等院校。国子监不仅有学习儒家经典的学馆,还有专门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的学馆。各国留学生不仅能在这里学习,还能享受同等待遇,即学费全免、吃住全包。在国子监读书的最大好处在于,如果在就读期间能通过“释褐试”,相当于吏部的公务员考试,就直接能去当官了。
阿倍仲麻吕天资聪慧,在国子监进修期间成绩优异,居然考中了进士。进士是高等文官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求精通时事政治,还要写得一手好诗文。考中进士是每个莘莘学子的终极梦想,但即便是“头悬梁、锥刺股”,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中进士的。由此可知阿倍仲麻吕不仅在外国留学生中是佼佼者,即便跟唐朝学子比也丝毫不差。需要强调的是,前前后后那么多的日本留学生,能考中进士的只有阿倍仲麻吕一人。
得意的宦游生涯
不久,阿倍仲麻吕就被任命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正式迈入了大唐公务员的行列。左春坊司经局校书的品级并不高,只有正九品下,主要职能是掌管校理图书文集。不过由于他同时还是太子的侍读,因此仍是一个被人羡慕、很有前途的职务。随后发生在阿倍仲麻吕身上的事情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阿倍仲麻吕兢兢业业的工作得到了唐玄宗的肯定,被赐字“晁衡”。在当时,被皇帝赐名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只有做出大贡献或深受皇帝喜爱的人才能得到这种殊荣。
成为“晁衡”的阿倍仲麻吕在32岁的时候被提拔为左补阙。这可不是什么管理图书的闲官了,而是专门评议朝政的言官。官职还是不大,却有很多能接触唐玄宗的机会。在当时这官职一般只授予那些各方面都表现优异,并且很有发展潜力的官员。
随后,阿倍仲麻吕进一步得到了唐玄宗的器重,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秘书监掌管经籍图书,大致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卫尉卿则是掌管军械仓库的。这一文一武的两个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可阿倍仲麻吕居然应付得来,由此可见其才干非凡了。这时他的官职也不再是什么九品芝麻官了,而是从三品,仅次于各部门的尚书。
惊魂归国之旅
公元733年,新一批日本遣唐使来到大唐。按照惯例,归程时会带上那些结业的留学生回国。这时阿倍仲麻吕已经在长安住了16年,非常思念家乡,就提出了回日本的申请。由于唐玄宗没批准他的辞呈,阿倍仲麻吕最终还是没能走成,于是做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忠孝两难全的矛盾和怅惘:“慕义名空载,输忠孝不全。报恩无由日,归国定何年?”
又过了很多年,藤原清河率领的日本遣唐使团再次来到长安。此时阿倍仲麻吕已过了天命之年,思乡之情也更浓烈了,于是他又一次给唐玄宗上书,表示自己想跟遣唐使一起回国。这次唐玄宗同意了,还体贴地任命他为大唐使臣,护送日本遣唐使回国。
阿倍仲麻吕要回日本的消息一传开,他的好友纷纷写诗为他送别,他也一一写诗答谢。不想天不从人愿,他们乘坐的船只出海后遭遇狂风,随即就失去了踪迹。坏消息传回长安后,大家都以为阿倍仲麻吕遇难了,李白更是写下了《哭晁卿衡》以悼念这位老友:“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仓梧。”
后来才知道,所谓“阿倍仲麻吕死了”只是一场乌龙。当时阿倍仲麻吕乘坐的船只被狂风吹到了安南(今越南),全船一百七十多人只幸存了十几人。阿倍仲麻吕等人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长安,看到李白的悼念诗后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次九死一生的归乡之旅,对于阿倍仲麻吕的打击很大。
归途虽然不顺,不过阿倍仲麻吕的仕途却是一番风顺,从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做到了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这差不多就是文化部副部长兼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职位。公元770年,73岁的阿倍仲麻吕在长安去世,终其一生没能回归故土。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