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司还给市场
2011-11-02
把公司还给市场
一个可以用强制力去敛财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丧失市场竞争力。当“英国制造”的工业生产能力足以甩开世界其他国家后,新兴的工商业者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打破特许公司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他们需要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市场。
1710年,不安笼罩着伦敦。
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孟加拉爆发大饥荒,六分之一的居民被饿死。这对于此前就已经面临困境的东印度公司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弥补其入不敷出的困境,1765年时,英国政府给予东印度公司孟加拉总督的地位,允许它征收土地税。
公司享有的特权在不断扩大,赢利的能力却每况愈下。
一个可以用强制力去敛财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丧失市场竞争力。
面对已不能再创造财富的东印度公司,英国政府也很苦恼。为了使公司摆脱入不敷出的窘境,1773年,国会不得不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授予其对北美殖民茶叶贸易的垄断权。
但“特殊政策”不但没能拯救公司,反而引起了更大的麻烦。为了能自由主宰自己的生意,殖民地的人民不惜与宗主国兵戎相见。
此时,想要获得经济自由权利的,不仅仅是北美大陆的殖民地,还有英国本土的普通公民。
就在东印度公司向国会讨要北美茶叶垄断权的1773年,英格兰斯塔福德郡的韦奇伍德陶瓷厂收到了一份极具挑战性的订单。订单来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要制作一套952件的米白色餐具。
一年后,韦奇伍德工厂用1244幅工笔画作品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此举让工厂主乔赛亚名声大噪。
15年前,29岁的乔赛亚·韦奇伍德创立了自己的工厂。
这位制陶工发明了精致而坚固的骨瓷,4个骨瓷咖啡杯能托起一辆15吨的卡车。更重要的是,他革新了生产流程,把原先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工作分成了几十道工序,用“工厂化”这一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这位企业家的评价是:“对陶瓷制造的卓越研究,对原料的深入探讨,对劳动力的合理安排,以及对商业组织的远见卓识,使他成为工业革命的伟大领袖之一。”
当北美殖民地人民为自由平等的权利而战的时候,在英国,无数个像韦奇伍德陶瓷厂这样的小公司,也在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努力。
18世纪中叶,英国几乎有40%年龄超过20岁的男劳动力在从事商业与制造业。正是他们,启动了日后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织布速度大大提高。
1765年,职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棉纱产量大幅增加。
1771年,理发师阿克莱特设立水力纺纱厂,现代意义的工厂诞生。
……
技术、生产、市场,形成了联动的链条,将它们联结起来的,是一个个用合伙人名字命名的小公司。
小公司们各自为追求利润而奔波忙碌、发明创造,正是它们的“自利”行为,带来了全社会经济能量的一次解放,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解放。
出现在时代转折点上、充当新兴阶层代言人的,是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亚当·斯密。1776年3月12日,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时间洛阳纸贵。
斯密认为,每一个人为改善他的状况而自然地作出的努力,当其具有施展的自由和安全时,就是十分强有力的。他进而指出,不需要借助其他,这种个人的努力就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和繁荣。
基于这一认识,斯密反对用国家力量追逐货币财富的重商主义,倡导通过平等契约来发展经济的自由贸易。
调整经济生活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指引着小店主们在市场上翩翩起舞。
就在《国富论》出版的四天前,1776年3月8日,英国伯明翰,由两个合伙人名字命名的“博尔顿——瓦特”公司,向客户展示了新研发的产品——蒸汽机。虽然还是原始型号,但是,已经能干100个人的活儿了。
蒸汽机的出现,改变了几千年来生产完全依赖于人力和自然力的历史,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为一场真正的“革命”。
这场革命并无政府强制力作为主导,而是由市场中的小店主们自发进行的。在纺织、机械、冶金等各个行业中,几乎看不到必须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活跃在工业革命期间的公司,几乎都是规模非常小的公司,我们可以称之为家族企业。它们在组织创办时,采用的是合伙制的法律形式,合伙人对公司债务负有全责,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尽管公司规模不大,但与重商主义时代相比,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大量生产性的工业公司开始取代传统的商业贸易公司,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19世纪初,正是它们为欧洲和北美生产了63%的布匹,54%的煤炭,58%的钢……当“英国制造”的工业生产能力足以甩开世界其他国家后,新兴的工商业者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打破特许公司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就像亚当·斯密所呼唤的那样,他们需要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市场。
1815年,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法国皇帝在“小店主的国家”英国面前黯然失色。
国家的强盛,已不再仅仅依赖于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经济力量的优势和经济制度的先进。对于这一轮的英、法较量,有人这样评价:“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
就在滑铁卢之战的两年前,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垄断权被废除。
当法国政府还在努力经营国有公司的时候,英国政府已经逐渐转换了角色,它要把公司交还给市场。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
1830年9月23日,雨下了一夜,到早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仍有20万人走出家门,冒雨守候在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30英里长的铁轨边上,等待见证世界上第一条公共铁路的开通。
伴随着火车的到来,“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曾饱受争议、从天堂跌落地狱的经济组织,也迎来浴火重生的机遇。
蒸汽机的出现,改变了几千年来生产完全依赖于人力和自然力的历史,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为一场真正的“革命”。
铁路的例子是最著名的,同时还有修筑运河这样的工程,比如苏伊士运河。这些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工程。问题是如何筹集资金呢?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就成为一种鼓励人们投资的有效方式,而且可以让人们放心,他们不会损失得太多。这是一个绝佳的策略。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高耸入云的烟囱喷散着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乡村生活的恬静渐行渐远。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铁路、电报、蒸汽轮船、冶金、石油……一个个新兴的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呢?人们又想起了大航海时代催生的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的公司制度和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终于走到了一起。
1862年,综合此前约20年的相关法案,英国通过了《公司法》。英国贸易局表示:“1825年以前,法律禁止股份公司成立。从那时到现在,成立股份公司是一项特权。我们希望能把它变成一种权利。”
从此,成立公司不再需要政府的特许,只需要七个人签订一份组织章程,登记营业处所,对外自称“股份有限公司”就可以了。
这个法案,成为后来世界各国《公司法》的蓝本。
经历了痛苦而漫长的诞生期后,终于,公司由“特许”变为自由地“注册”,有限责任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与之相随的,是由垄断到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
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粉墨登场。当它成为大工业生产的有效载体时,人们意识到:特许公司的腐败和道德堕落,并不在于“有限责任”和“股份制”的经济组织形式,而是因为权力与金钱的嫁接。
在市场经济下重生的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脱胎换骨。它不再只是少数上等人的游戏,而成为普通人登台表演的机会;它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落地生根。
接下来的竞争,就看谁能更好地在无限的市场里发挥公司的能量了。
1851年3月,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上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那里的人民既拥有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技巧……又有一个广袤的大陆供他们自由支配,并且不断从英国和欧洲的每一个国家新增加资本和人口。从近60年来两国的相对进步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美国终将凌驾于英国之上,就像下一次日蚀必将出现一样。”
这似乎是一种语言。此时,旧大陆发明的火车,已奔驰在新大陆的原野上。大公司的时代呼啸而来。(选编自中央电视台十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编辑/黄莎莎/张蓓)
下期关注:
《猎富时代》
亚当·斯密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将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尼古拉·斯克拉夫茨 英国伦敦经济与社会科学院教授)
我们可以继续通过保护主义、对外征服以及独家的垄断地位,来赚取大量金钱,但是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让别人有了钱,他们就能够向我们购买更多的产品。
(保罗·肯尼迪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