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
2011-11-02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
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
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从萌芽和探索、快速发展、内涵发展3个阶段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从办学院校数量、学校类型、地域分布,以及与其他4个体育本科专业的比较概述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指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3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并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世界体育强国和后奥运战略的大背景,从专业的拓展空间、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国际化视野3个方面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中国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然而,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科学发展,亟待认真反思与应对。
1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群众体育蓬勃兴起,全民健身运动蔚然成风,“花钱买健康”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需求,国家急切需要培养一批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回顾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 萌芽和探索阶段(1993~1998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不同类型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部分体育院校开始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专科);1994年原国家教委批准试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之后,一些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学院(系)相继开办或积极筹办社会体育专业。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框架,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置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奠定了基础。
1997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专业论证会,对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在总结试办阶段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中将社会体育专业正式列为本科专业,并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等作了相关规定,社会体育专业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5个体育本科专业之一。
1.2 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7年)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后,各院校进行了新一轮本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招生数量,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类的新办专业布点范围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布点院校的数量由1999年的20余所,猛增到2007年的188所,成为体育本科专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专业。同时,布点院校的类型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农业、林业、医药、财经、民族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院校。在短短的10年中,社会体育专业由一个新办专业一跃成为体育本科专业中的主干专业。
为了办好社会体育专业,各办学院校十分重视加强沟通与交流。2001年,在首都体育学院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经验交流会”,而后又在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燕山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湖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对社会体育的内涵、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2002~2007年期间,华南师范大学先后主办了 3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搭建了社会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了国内外社会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丰富了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由华南师范大学牵头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批社会体育专业系列教材,加强了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与教材建设。通过各办学院校的不懈努力,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展,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部分院校的办学特色开始显现出来。
1.3 内涵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旨在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各类专业进行规范和指导,从而克服由于扩招带来的弊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一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8年1月启动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规范的研制工作。2009年7月,由华南师范大学牵头负责的社会体育专业规范研制组初步完成了研制工作,在已经完成的《全国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草案)中,对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办学条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年,华南师范大学作为理事长单位,联合国内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院校,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第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术交流团体——“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社会体育研究会”,旨在通过增进交流,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体育研究会积极发挥学术团体的功能,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为各办学院校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信息服务。2010年9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社会体育研究会举办了第4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加强了与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扩大了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质量工程”的实施,社会体育专业规范的研制和社会体育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体育专业已经进入了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
2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规模
2.1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数量、类型、地域分布
据统计,在2010年招生计划中我国有216所高等院校招收社会体育本科专业[1]。在我国大陆除了青海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布点院校,表明了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分布广泛,且越来越受到办学院校的重视。由于目前各院校开始注重办学质量,严格把关,所以近年来办学规模发展趋缓。2010年我国招收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区域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10年我国招收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区域分布情况
按照教育部对2010年招生院校的分类,216所招收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涉及体育、师范、综合、工科、财经、民族、农业、林业、医药、艺术等10种类型,其中,师范、综合、工科3个类型所占比重位居前3位,合计为81.48%。由于体育类院校的总体数量较少,在办学数量上排名第 4,但是体育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比率在所有不同类别的办学院校中最高。综合和工科类院校虽然具有依托其他基础学科办学的优势,但也存在办学历史较短,缺乏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经验等问题。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布点院校的类型见表2。
表2 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布点院校的类型
2.2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与其它体育类本科专业办学规模的比较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布点院校和招生人数,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 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发展最快。2001~2009年期间,我国体育专业本科布点院校由 243所增加到650所,增长1.67倍,其中社会体育专业由31所增加到210所,增长5.77倍,在体育专业中的所占比重也由2001年的12.76%上升到2009年的32.31%[2]。这一期间,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布点院校的增长速度呈现为2003~2007年最快,2008年以后明显放缓,办学规模呈现趋于稳定的特点。
招生人数的稳定增长既反映该专业的发展速度,又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程度。2001年,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除了体育教育专业外,其余4个体育专业招生人数均大于上一年的招生数。然而,2008年只有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大于上一年的招生人数,这说明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生源充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潜力大。
3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历史短,办学规模增长快,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目标和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居核心地位。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许多办学院校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向针对性不强,造成人才培养类型划分不明确,如对技术型人才与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等并没有明确的划分。(2)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培养规格对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不明确,不能充分体现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并且与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不相吻合。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的问题造成了人才培养方向的偏离。究其原因,主要是办学院校对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缺乏深入的认识,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1998年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然而,在我国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已经不符合我国社会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欠准确,培养领域的定位过于笼统和宽泛,培养方向和类型的描述不够明确。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导致许多院校过分追求办学数量,在开办社会体育专业时对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认识不足,对培养目标和规格缺乏充分的分析和论证,造成了部分院校陷入办学困境。
3.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合理性不足。(2)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各类课程的分布不协调。(3)课程比例不合理。学科性、理论性课程的比例偏高,而应用性、技能性课程的比例偏低。(4)实践类课程的种类和学时明显不足,实践教学的比例偏低。
造成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存在缺陷。顶层设计(Top-down)最初是工程学概念,是指自上而下、自高端至低端层层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信息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4]。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顶层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由于许多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模糊、不准确,直接导致课程体系出现偏差,这是造成课程设置问题的主要原因。其次,办学条件的限制。社会体育专业尚属新办专业,许多院校的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不足,影响了课程开设和教学质量,如专业教学场地设施及器材严重不足,专业教师和课程资源不足等。再者,一些院校对社会体育专业特色缺乏足够的认识,使课程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造成了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分度不大。
3.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实践教学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致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技能要求。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造成实习基地建设存在较大困难。(2)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欠缺见习、课程实践、社会服务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3)缺乏将行业专业人士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有效机制。(4)缺乏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目前我国多数院校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于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较大的脱节。造成实践教学薄弱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致使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特别是校内实训场所的缺乏和专业教师行业岗位经验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4 完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4.1 做好顶层设计,力求准确定位
针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许多办学院校开始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不断思考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准确定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和“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应该作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核心问题。在培养类型上,办学院校应当针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和需求,以培养健身指导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因此,首先应当把学生的“健身运动和休闲运动指导能力”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兼顾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和休闲业经营管理能力”。在培养层次上,要更加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办学院校应当紧密结合培养目标,突出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体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强化实践能力。应当明确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要有一定的专长,做到“一专多能”,达到“几会”,即“会咨询”、“会技术”、“会指导”、“会组织管理”、“会经营”、“会社会调查”等。通过专业教育过程,使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技能,以满足就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
4.2 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在遵循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础上,课程设置结构要合理,重点要突出。在课程结构上,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例要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尤其要重视社会体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加大核心课程的资源配置和建设力度,强化实践类课程建设,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增加实践类课程的类型和学时,改进课程实施方式。专业知识、运动技能、指导方法、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的基本内容要体现在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之中。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做到掌握基础知识,练就一项运动技能,学会健身指导方法,了解经营管理策略,职业技能达标。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始终贯穿以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技能需求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的指导思想。而强化实践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包括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在校内可以构建“教训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教训结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强调课程实践,校内实践平台可以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实现。在校外可以构建“学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企结合”是指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提高企业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和学习工作技能。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应采取多种途径,通过见习、客座讲学、实地参观、赛事实践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工作技能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同时还应当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资格证书作为人才培养的规格之一,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意识,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5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展望
5.1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无与伦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位居金牌榜第一位。北京奥运会后,胡锦涛总书记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然而,长期以来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不均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致使我国大众体育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一块短板,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的调查数据表明,2007 年我国16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含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为28.2%[5]。要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体育人口应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达到45%以上[6]。因此,建设体育强国战略为我国社会体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服务于社会体育的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必然。尤其是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些都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5.2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我国经济社会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批社会体育的人才,而培养适应我国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国大众健身蓬勃兴起,健身休闲产业迅速发展,社区体育初见端倪,体育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急待构建,社会体育已具备了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然而,一方面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批的社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这一矛盾凸显出我们在社会体育办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面对新情况,思考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因此,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加快社会体育专业由“规模”向“质量”的转型,从而实现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目标。
5.3 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国际化视野
21世纪是改革开放的世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纪,是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世纪。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由规模向质量,由外延向内涵转变的时候,也必然要走国际化之路。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社会体育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与国外社会体育学术机构建立教学、科研的合作关系,不断汲取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尽快提高我国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体育人才,为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迈进贡献力量。
[1] 阳光高考[EB/OL]. http://gaokao.chsi.com.cn/zsjh/index.year=2010,2010-10-20.
[2] 王莹. 新中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结构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2010-10-20.
[4] 纪大海. 顶层设计与教育科学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2009(9):20-22.
[5] 国家体育总局.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N]. 中国体育报,2008-12-19(6).
[6] 周爱光.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 体育学刊,2009,16(11):1-4.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stud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ajor of sport for all in China
ZHOU Ai-guang,YANG Zhong-wei,CUI Ying-b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The paper devotes to draw the line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major of sport for all in China, divided as three phrases including the initial sprouting period, rapid growth period,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period.It generalizes the major’s development in both scale and speed, in concerning with institutions’ numbers, types, their geographical positions, and the comparisons with other four majors in sport sciences. It indicates the problems which sport for all major is facing in cultivation aims structure, curriculum formation, and practices in teaching,therefore it gives an analysis the reasons, with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s. At the last, the paper proposes a future expectation for the major, based on the strategical changing of China’s commitment in building a great sport country in the post-Olympic ages, under the influences from China’s socio-econom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ajor’s expansion feasibility, its main conflicts in major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sport for all;higher education major;student cultivation;higher education;China
G807.4
A
1006-7116(2011)02-0005-05
2011-02-0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BLA090070)。
周爱光(1956-),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哲学、体育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