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有道
——记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西南大学何向东教授
2011-10-30郑劲松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郑劲松(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名师有道
——记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西南大学何向东教授
郑劲松(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长期致力于本科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潜心教书育人,成果丰硕。从教近30年来,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等20余部,主持各级教学科研课题10余项,多项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逻辑学名师的教育逻辑
在何向东教授的科研与教学履历上,频频出现的两个词是“逻辑”和“素质教育”——
在课程层面,他是国家级精品课程《逻辑学》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长期坚持本科教学,先后为本科生开设《形式逻辑》、《逻辑学》等基础课程,1999年以来,他还兼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重庆片)负责人,推动全校广泛开设素质教育通选课,并主编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还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开设《逻辑学》全校通选课。
在科研层面,近10年间,他曾主持教育部招标课题重大项目《现代归纳逻辑的创新功能与应用及其认知基础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义模态逻辑与新型计算语言研究》、教育部“七五”重点课题《汉语言逻辑研究》以及重庆市重点社科规划项目《逻辑与方法引论》等10余项;但同时他又主要合作了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和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的《提高师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等。
在教学管理层面,20余年间,他曾先后担任过系副主任、教务处长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不遗余力地推进本科生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素质教育。
何向东,一位逻辑学名师,把“逻辑学”与“素质教育”统筹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逻辑。
何向东始终坚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本色。他深深地爱着这门很多人“不敢轻易涉足”、学生们也“不太接受”的逻辑学。他说,作为思维科学,逻辑学对认知自学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但是逻辑学概念多、符号多、公式多、抽象化等特性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逻辑学由神秘、惧怕到熟悉、热爱,需要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教学艺术。
于是,何向东总结出了逻辑学的四点“教学逻辑”——
“有教无类”:让学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人爱好千差万别、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各不相同的现状,做到“教亦多术”;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最大的耐心和恒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注重方法传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
传道应与授业并重,教书应与育人同行。关于如何作一名优秀教师,何向东有着这样的逻辑——
“按本色做人:师者,须诚恳正直,有良知,有爱心,自信自尊,塑完美品格,做品格高尚之人;依角色定位:师者,须勤奋严谨,通古今,知天下,潜心钻研,追学科前沿,做学识渊博之人;循特色发展:师者,须因材施教,懂方法,尚科学,开拓创新,成独特体系,做敏锐善思之人。”
何为“师”何谓“范”,何向东是这样的“逻辑”——
“爱岗敬业,潜心向学,言传身教为范;丰富人生,凝聚学识,显露智慧为师。”
关于师生关系,何向东的逻辑则富诗意——
“桃李报我山河丽,我付桃李一片情;不为浮华遮望眼,愿作春泥化落红。”
与导师马佩教授在河南省逻辑学年会上
教痴何向东的“三大痴”
古语道“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醉心教书育人者,堪称“教痴”。何向东钟情教育事业,几近乎痴,而且“痴”出了名,早在1994年,《希望导报》就以“教痴何向东”为题,对他作了专题报道。
一、“痴”三尺讲坛,忠诚教师本分
“痴”不是“傻”,“痴”来自一种爱,一种责任,是一种内在品质,也是一种事业的坚守。1948年,何向东出生于重庆市江北区一个贫苦农家,少时丧父,磨难颇多,这铸就了他顽强进取,拼搏无前的内在品质。曾经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不得已到重庆市江北区八一公社务农,后来就读于重庆第二师范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现代汉语和形式逻辑。这是何向东日后成为逻辑学名师的“逻辑起点”。再后来,何向东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学成又返回重庆第二师范学校继续教书。恢复高考后,何向东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优异成绩,考取河南大学逻辑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分配至原西南师范大学工作,成为一名大学逻辑学专业教师。这是何向东人生履历中的“逻辑转折点”。
一位当年中师的同学问他不断取得进步的秘诀在哪里,他说:“我太痴心教育事业了。”这一“痴”就是二十六年。他在学科领域内颇有建树,但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开课,深得同学们喜爱。他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这是我的本分,很正常。”即使先后做系主任、教务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也由讲师升为副教授、教授、博导,但他认为,不管职称职位多高,首先必须是一个教师。本本分分站讲台,用心上好每一课,这是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也是高标准的要求。
何向东上课激情飞扬,讲授深入浅出。听过他课的人都戏称:他有一种魔力,让人欲罢不能。
魔力何来?来自枯燥的逻辑学知识与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融合。西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6级的学生吴天这样评价到:“他会经常举一些生活中随处会遇到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逻辑推理,让我们感到,逻辑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
魔力还来自于何向东始终把逻辑学与人生“挂钩”,讲出人生逻辑。他总结多年经验对学生提出了“立志、勤奋、自律、宽容、仁爱”的“五品”要求。何向东说,要培养“五品”学生,首先自己得做一个“五品”教师。
材料物理专业学生邓业浩这样说:“何老师总是把为人、励志方面的道理巧妙地贯串在逻辑理论讲解中,启发我们对人生应有的逻辑态度,教给我们规划人生应有的理性。”
魔力,还来自于一个老师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
有一次上课时,法学专业2007级的王茜没太明白什么是“反对关系”,总把它跟“矛盾关系”混淆。下课后她就去问何老师,何老师边走边讲,又举了几个例子帮她理解。就在这时,天却忽然下起雨来,何老师硬是坚持把她送到了宿舍门口。望着何老师的背影,王茜的心里不禁涌起了暖流。
2007年8月,何向东在第13届世界逻辑与方法大会上
另有一次,课间休息,舞蹈学专业2005级的陈钇汀忙着做题,书掉地上也不知道,直到一只粘满粉笔灰的手把书“送到”了自己桌上,原来是何老师。她连说谢谢,何老师却说:“下课了就休息一下,注意劳逸结合。”一位副校长,一位知名学者居然这么没架子,陈钇汀根本没有想到。好老师,就这样举手投足之间言传身教。
再有一次,因为感冒,何向东嗓子哑了。照规定可以请假不上,但本来就很忙的他怕耽误后没法补,还是坚持沙哑着声音把课上完。同学们都不忍心“听”下去了,劝何老师放课件。但,这不符合何向东的“逻辑”,他说,逻辑学本来就很抽象,更需要把它讲清楚。“难听”的声音讲完了,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为何老师鼓掌。虽然每次课都有掌声,但这次的掌声却是异常的响亮。
二、“痴”学业精进,厚积薄发,储好“一桶水”
何向东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必须厚积薄发,走在学术最前沿,才能带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理念和知识。
为防止知识“过时”和提高教学质量,何老师在科研上下足了功夫。至今,他已经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等20部,主持各级课题10多项并多次获奖。每一项研究无不凝结着他孜孜以求的创新思索。比如,他提出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新定义,一下划清了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为学术界关于虚概念是否具有内涵、外延的争论提出了新的解决途径。
在逻辑学领域,何向东还在肯定判断谓项的周延定义、归纳推理的分类、假说的定义与分类、假言推理的分类、二难推理与选言推理的规则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10余年前,北师大专家从数万篇学位论文中编选了200篇论文出版《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硕、博士论文精品文库》,何向东论文作为为数不多的逻辑学论文入选。当时的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全国形式逻辑学会会长、北师大吴家国说:“成果的学术质量优良,在中青年逻辑工作者中,何向东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创新没有止境,探索永不停息,这一桶水,永远不会“自满”。
为推进高校逻辑学教学,何向东主编了国内唯一进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逻辑学教程》,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8月出版,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年作为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再版,迄今已发行20多万册,作为“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在修订;2008年主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新逻辑学概论》,该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还作为第一主编,启动了逻辑学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全国将有80多所高校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初步议定作为重大课题立项。
传递第三届认知科学会议主办权
三、痴教学改革,探索构建新型高师教育模式
如果说在逻辑学领域的探索创新属于个性化努力的话,何向东锐意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新型高师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共性的努力,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术带头人,作为高校领导者无愧于时代的群体追求。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传统的高师教育模式明显落伍了。要使高等师范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非进行大的改革不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当时学校教务处长和以后的分管教学副校长,何向东先后组织人员赴全国30余所高校、中学考察学习,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毕业生追踪调查。就这样,“突出师范性又突破师范性,全面提高师范大学的职业素质”等改革成果出台了,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素质教育方案出台了,一种率先在全国实施的、融师范生实习实践教育与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质量提升为一体的“顶岗实习支教”出台了……更多的改革举措,为西南大学的强校升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领衔研究运行的教学成果近10次获奖,其中“全面提高师范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1993)和“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融合人文与科学教育——创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基地的理论与实践”(2005),作为第一主研的“发挥内地普通高校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人才”(1997),均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素质教育视域下逻辑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05)则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名师带高徒的七大法宝
西南大学哲学学科教师共计30多名,45岁以下的就有20余人。作为哲学和逻辑学学科带头人,何向东还肩负着“传帮带”青年教师的职责。名师带高徒,何向东常有七大法宝。
“抓思想,树立正确观念”是第一法宝。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成材的首要环节。何向东注重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工作过程中,引导他们将个人的成才与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用事业发展目标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树雄心,勇挑工作重担”是第二法宝。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角色转换难,缺乏经验等问题。为此,何向东经常与一些博士、硕士谈心,鼓励他们自信、自强,树立雄心,立志建设好哲学学科与课程。
第三法宝是“勤练习,熔铸深厚功底”。何向东鼓励青年教师“冒尖”,另一方面建议他们听优质课、研究课、示范课,向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何向东亲自讲的“怎样上好课”视频至今还保留在所在学院网页上,供青年教师参考。
第四法宝是“重科研,提升专业水平”。何向东认为,参与科学研究是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源头活水。例如,王静博士参加了何向东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义模态逻辑与新型计算语言研究”及结题成果写作,马昊等参加了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其专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搭平台,拓展锻炼机会”是第五件法宝。他总是有意识地把一些重要的教学任务交给青年教师,给他们搭建锻炼平台。在评审各层次研究课题时,他总是呼吁向青年教师倾斜,多给他们机会。同时也尽可能吸收青年教师参加自己申报的课题或者参加教材编写。他主编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新逻辑学概论》,就有他所在团队3名青年教师参加编写工作,外校编者也多为青年教师。
“寄希望,制定培养计划”是他的第六法宝。青年关系着未来。何向东鼓励青年教师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并安排他们分期分批赴国外访学或读博士后,每一位出国深造的青年教师,他都从自己主管的哲学学科建设经费中拨出1万元给予补贴,使他们深受鼓舞。
第七件法宝是“倾关爱,倡导人性管理。”对这一点,年轻的王静博士感触最深,因为家庭有特殊困难,她一度想调到外校。何向东花了不少功夫做她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她安下心来,现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为了一个年轻教师家属的岗位调换,何向东多次与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商量方案,从而得以满意解决。“人性管理,符合人性”何向东很“逻辑”地说,人性营造和谐,凝聚人心,增强团结,调动积极性,还有什么“法宝”比这更有奇效呢?
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不断追求进步、创新的何向东,还在追求着这样的完美。
他的一首古体诗诠释出他心中的完美境界:
三尺讲台万丈空,
桃花源里自耕农。
磨剑十年图破壁,
开怀一笑坐春风。
链 接: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形式逻辑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代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逻辑学说。中国的名辩、印度的因明和西方的逻辑,三大逻辑流派各自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在世界逻辑史上鼎足而立,交相辉映。说它年轻,是指逻辑学的发展仍充满着活力。伴随着时代进步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学不再只是哲学的一个部分,它正广泛地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在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不断革新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日益显示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逻辑学起源于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康德曾断言:逻辑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一步也不能前进了”。但不到一百年,逻辑学的“数学”转向所引发的逻辑革命,表明康德的断言失败了。20世纪30年代,逻辑学相继取得了三个划时代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形式语言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用理论),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这个时期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随着现代逻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逻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大英百科全书将逻辑学列于众学科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一直以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但是,我国古代的知识论和方法论却不甚发达,尤其是作为方法论的逻辑学最不发达。在中国古代,除了《墨经》算得上是一本“逻辑学著作”以外,其他的浩如烟海的著作却很少涉及到逻辑学,因而就更难称得上是逻辑学著作了。但即便是这唯一的一本“逻辑学著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它在先秦以后也因故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对它的研究和传播也趋于中断。这与西方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学大发展大繁荣相比,特别是与西方现代逻辑的巨大发展相比,难怪会让人误解,似乎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逻辑学。而逻辑学之不发达的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直到20世纪初才有所改善,但是其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常有限。而这一切的彻底改变,都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中国逻辑学事业的巨大发展。(摘自何向东 李章吕《论中国逻辑学的繁荣与发展》)
逻辑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逻辑。现代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既为逻辑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现代逻辑开辟了广阔的应用途径。例如,现代逻辑应用于哲学而产生的哲学逻辑、应用于自然语言而产生的自然语言逻辑、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而产生的人工智能逻辑等。在逻辑理论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众多学科组成的逻辑学科群。逻辑的应用研究还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出现了量子逻辑、控制论逻辑、概率逻辑、价值逻辑、法律逻辑、科学逻辑等。这说明,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现代逻辑广泛地应用到其他许多学科领域之中。逻辑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应用,促进了逻辑理论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上:逻辑学,这门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由亚里士多德创立。
中: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下: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专家档案:何向东,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重庆市逻辑学会会长、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