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实验模式与实践

2011-10-28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李凤香

河南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普通班双元制实验班

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 李凤香

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实验模式与实践

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 李凤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思想要求。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以笔者所在的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为实验对象,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特点、操作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践研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自身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也符合国家2010—2020教育发展纲要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宏观要求,即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国式的“双元制”实验模式

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开展“双元制”实验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学习与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基本做法(即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体制、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和以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培训目标)。其“双元制”实验研究主要内容的确立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

1.提高企业参与程度。德国“双元制”模式显示了原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保证了职业学校能够妥善地解决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使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学校与联合办学企业协商,要求企业建立生产实训车间,选派一名素质较高的工程师担任专业理论教师,按工厂实际生产各道工序的操作技术规范讲授课程;选派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技术员担任指导教师,既负责技术培训又负责组织各项生产任务,还要派一定数量的工人做学生的师傅;成立企业培训领导小组,并派一名善于科学管理的副厂级干部,负责顶岗培训阶段的组织领导工作,这样就使企业参与落到实处。

2.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我国的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改造的需要。要克服其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转岗适应能力差、缺乏新知识、新技术的问题,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与改革教育目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系统。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多次邀请服装企业、行业协会的领导和教育专家,举行“服装行业中等技术人才素质标准”研讨会,从专业特点出发,遵循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方向,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专业技能为主体的原则,调整与完善了“双元制”培养目标。

调整后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备的文化素质和美学修养;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设计知识,精通专业基本技术,具有适应企业岗位生产的能力,成为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等技术工人。

3.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式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体现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容及其构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手段,对提高人才质量具有最直接的作用。

“双元制”实验研究必须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贯彻以能力为核心的思想,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具体的做法如下。

(1)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精简课程门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精简门类,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文化课为理论课服务,理论课为实践服务的原则确定4门文化课、3门专业课作为必修课,提供选修课目录让学生选修。

(2)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压缩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大实践课时比例。

(3)打破学科体系,综合设置课程。实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改革。即以专业的需要出发,以学科为资源,把专业最必需的知识、技术重新组织加工成以专业为主线的专业课。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学校将传统的服装造型、服装制图、服装设计、服装美术、服装工艺、服装裁样、服装面料和服装机修等8门专业课,用服装造型、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3门课涵盖。

(4)融思想品德、知识技术及职业素质为一体。课程内容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术,还应包括思想品德、职业修养。

4.调整与改革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的突出特点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向实训课倾斜。从第一年就加大实训课时比例,以后逐年增加,最后一年完全为生产实训。为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确保高度专业化,将三年的教学与训练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强化培训和综合岗位3个培训阶段。

5.实行“两段三步制”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建立培训教室(每室保证40个工位),成立教学小组,选派素质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较强的骨干教师承担第一阶段(基础培训阶段)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和培训任务;成立学校培训领导小组,派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实行“两段三步制”教学管理体制。

“两段”是根据教学内容划分的教学管理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地点在学校。该段主要进行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包括教学实习在内的教学,第一阶段结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并进行结业考试。三年级为第二阶段,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产教结合阶段。本段主要进行生产实习、社会服务、岗位培训和考工定级。

“三步”是针对实践能力而划分的教学管理步骤。一年级为第一步,该步主要进行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和用8周时间进行相关的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要达到三级工标准。二年级为第二步,继续进行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和用8周时间进行中等程度的专业技能实训。结束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并进行结业考试,参加市里组织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要达到中级工标准。三年级为第三步,顶岗培训阶段,地点在企业。每周1天由企业工程师进行理论教学,5天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在车间顶岗生产。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学生定期更换岗位,让每个人都能参加生产全过程、熟悉各道工序并参加岗位培训。让学生学习在课堂学不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工人师傅的高贵品质及企业文化。有60%的学生完成五级工教学任务,同时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毕业后被企业留用。

二、中国式的“双元制”实验模式的效果测评

1.基本建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新模式。这一模式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学校自身特色,是深化职教改革中获取的又一重大成果。它的实质是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抓住发挥企业这“一元”作用的关键因素;以实践为主,强调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注重实践环节;以国情为主,考虑企业与学校的承受能力,发挥进校企业、校办企业的市场优势,变消耗型实训为创收型实训。它不仅适用于笔者所在学校的专业,也适用于操作技能强的其他技工类专业,形成一个目前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有资源环境中可操作的模型。

2.实现了预定的培养目标。学校在各专业中成立了职业道德修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和普通班,通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实验班比普通班普遍看好。由于实验班学生与企业领导和职工相处时间较长,接触机会较多,企业把实验班学生视为预备工人。企业职工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等,使学生深受教育。所以实验班比普通班学生更热爱本专业,专业思想牢固、学习态度端正,职业道德修养高。

(2)学生成绩创建校以来最高纪录。实验班与普通班相比,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理论课成绩都明显高于普通班。各种成绩创建校以来最高纪录,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工艺课成绩为例。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班与普通班成绩比较

(3)专业技能竞赛、考核,实验班比普通班技高一筹。实验班由于从一年级开始就采取了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习课时,实行造型工艺同步教学等措施,因此,与普通班相比专业技能明显高于普通班。在学校举行的专业技能竞赛中每次实验班都比普通班技高一筹;在二年级时参加市劳动局举办的专业等级考核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实验班比普通班成绩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全部为中级。

三、中国式的“双元制”实验模式的反思与启示

1.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企业不再是只管用人,学校也不再只管教书,而是在市场研发、师资队伍、育人层面、硬件设备等等的合作方面,创造了校企合作办学与教学的新典范。学校先后与“黎明安娜服装公司”、“日月新服饰有限公司”、“辽宁省服装进出口公司”、“大连桑扶蓝服装有限公司”、“浙江贝克曼服装集团”、“宝岩美容美发公司”、“辽宁省友谊宾馆”、“大连樱花时装有限公司”、“北京饭店”、“昂立电子公司”、“博文广告装潢公司”等16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并直接向其输送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形成校企的全方位合作。

2.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学校主动走向市场并赢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投资近千万在校外建立了1 300m²的“服之艺”形象设计会所,集服装设计专业、形象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做一个产学研的模式,这是学校积极主动与市场对接的一个新的尝试。“服之艺”会所由学校教研室主任负责管理,担负教学实习和生产经营的责任,并外聘经理,同时吸纳企业技术能手入所,规定产教任务,明确责任义务。教师们不再是纸上谈兵,学校整合专业教师和技术高手等人员的力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学生而言,将生产经营融合在教育环境之中,把“服之艺”作为教学课堂,在现场学习实际操作和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既完成了生产经营的任务,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职业意识。

3.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把模拟演示性训练变为工作现场的真刀真枪的工作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及时获取与掌握市场变化信息,增强就业意识,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训课教师可直接在企业聘任,利用企业的设备及市场优势,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训效果,使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做到学以致用,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了实训内容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企业的生产任务。学校不仅提高了办学效益,而且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企业也减少了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学校和企业可以达到双赢互动,共同发展。

总之,学习与借鉴原联邦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但仍需要继续研究与探索,使之日趋完善。

猜你喜欢

普通班双元制实验班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破境”而出,向上生长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若想成功,就别把路堵上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