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符号学视角谈源语言内意义与修辞在译文中的再现*
——以《长恨歌》许译本为例
2011-10-27唐蔚李延林
唐蔚,李延林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从社会符号学视角谈源语言内意义与修辞在译文中的再现*
——以《长恨歌》许译本为例
唐蔚,李延林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观点为理论依据,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探讨了许渊冲先生《长恨歌》英译本的言内意义中叠字、借喻、顶真等若干修辞的再现。探讨表明,汉英两种语符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导致了言内意义在转换过程中的变异或缺失。因此,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言内意义的转换,尤其是修辞的再现。
社会符号学;言内意义与修辞;译文;长恨歌
社会符号学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符号组成的,而语言符号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符号系统。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最光辉夺目的瑰宝之一,毫无疑问也具有其自身的符号魅力。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民生疾苦,以诗针砭时弊。《长恨歌》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白居易用精炼的语言,采用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诗歌一面叙述他们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忠贞爱情;一面暗示唐玄宗纵欲行乐,重色轻国的统治状况。关于《长恨歌》的英译版本颇多,本文试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角度出发,对许渊冲英译本《长恨歌》的言内意义中若干修辞的再现进行探讨,希望以此引起读者对诗歌中言内意义修辞再现的重视。
一、社会符号学翻译观
著名的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认为翻译即是翻译意义(translation meanss translating meaning),并把符号学的意义观作为符号学翻译的中心。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全面系统地发展了符号学理论。他指出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种:(1)言内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指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2)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即是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3)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即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翻译的过程即是解码和编码的过程。如果源语符号系统为SS(Source System),目标语符号系统为TS(Target System),那么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跨语符翻译时三种意义的转换过程。要把SS(源语)中的三种意义完全一致的转换成TS(的语)几乎是一种完美的翻译设想。在实际过程中,翻译要么大致传达全部的意义,要么部分地体现其中的一、两种。因此,我们用虚线框表示解码和编码后的意义。通常语用意义和指称意义都能很好的传达给读者,而言内意义或多或少会被剥夺掉。
二、言内意义与修辞
在这三种意义中,言内意义是语符之间关系的意义,涉及到构成文本的字、词、句之间的聚组合关系(paradigmatic and syntagmatic relation),反映在语音层,词汇层和语法层,相对而言较为复杂。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就是“文采,文辞”,也就是说话、作文要讲求修辞艺术。篇章内字、词、句之间的横向组合与纵向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修辞的运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言内意义的解码和编码时要十分重视修辞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言内意义中的修辞进行探讨:(1)语音层面(比如:叠音,叠韵,谐音,双关等);(2)词汇层面(包括比喻,拈连,反复,用典等);(3)句法层面(例如:倒装,对偶,层递,顶真等)。
三、评析《长恨歌》许译本言内意义中修辞的再现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朵奇葩,它讲求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平仄押韵等等。如何翻译好唐诗使国外读者领略我们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一直备受关注。许渊冲先生是我国翻译大家,在诸多翻译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对于《长恨歌》的翻译,许先生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在原文和译文的结构,韵律,及意象方面达到了极佳的平衡。但是语言符号会随民族文化、历史和地域变异,这种变迁会导致语义功能的改变。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必然引起汉英两种语言符号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唐诗的言内意义是难以用恰切的英文来传达的。下面本文试从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1)语音层面(以叠字为例)
例1: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许译:Slowly beat drums and rang bells;night began to grow long;
Bright shone the Milky Way;daybreak seemed to come late.
上文中运用了两组叠字:“迟迟”和“耿耿”。“迟迟”二字表明听者(唐玄宗)觉得鼓声好似一声慢胜一声,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耿耿”则描述了清晨漫漫星河的灿烂之状,与内心黯淡的看者形成鲜明对比。两组叠字都是低沉的上声调,道出了从暮色到黎明的冗长难耐,折射出唐玄宗夜间思念杨贵妃难以入眠的情景。许先生把“迟迟”译成“slowly”一词,“耿耿”译作“bright”,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真是的传达了诗人的原本意图,做到了真切的“忠实,通顺”。可是“迟迟”和“耿耿”的叠音未能体现,语音层面的言内意义和低沉音乐感没能成功地转移到译文中。
(2)词汇层面(以借喻和用典为例)
例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许译:Turning her head,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以上一例中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且本体与喻体之间有密切联系。“粉黛”一词原指妇女用的脂粉和眉颜,后喻指美女。白居易这里用来指后宫三千佳丽。许先生把“粉黛”译为“the fairest face”,保留了指称意义,但是没有将借喻中的言内意义忠实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例3: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许译:Herbeautyservedthenightwhendressedin Golden Bower
Or drunk with wine and spring at banquet in Jade Tower.
上文中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典”即典故,指的是诗文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传说,名著或传统习俗和来历出处的词语。“金屋”典出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刘彻幼时,长公主刘嫖问他:“儿欲得妇不?”末又指其女儿阿娇问道:“阿娇好不?”刘彻笑着说:“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这里“金屋”指杨贵妃奢华的宫殿。白居易引用这一典故在于表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极度宠爱。“玉楼”出自《十洲记》:“昆仑有玉楼十二。”这里指代美轮美奂的楼阁,自从得了“回头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后,唐玄宗便在此饮酒作乐。“金屋”和“玉楼”分别译成“Golden Bower”和“Jade Tower”使译文保持了工整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过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若不把“金屋”和“玉楼”用典中的言内意义表现出来,译文读者就不能更深层次的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3)句法层面(以顶真和对偶为例)
例4: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许译: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golden-head dressed,
In lotus-flower curtain she spent the night blessed.
She slept till sun rose high,for the blessed night was short,
From then on the monarch held no longer morning court.
原文中第二句以“春宵”结句,第三句又“春宵”以开头,属于顶真修辞,它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这种前后紧密相连的重复使得上下两句一气呵成:上句描写杨贵妃美丽娇媚,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下句揭示唐玄宗行乐纵欲,重色轻国。译者试图遵循“形美”原则,把两个“春宵”译为都译出来了。“blessed”一词体现了原文的语用意义,刻画出唐玄宗与杨贵妃尽情享乐的情形。为了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译者把“春宵苦短”放于“日高起”之后。然而,这种体贴忽略了原文的言内意义,使得顶真这一修辞荡然无存,原文的上下两句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断裂,回环往复的美感也因此消失。
例5: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许译:Actors,although still young,began to have hair grey;
Eunuchs and waiting maids looked old in palace deep.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因而节奏感强烈,极具音乐美感。上例中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式。可以说对偶是对诗句结构要求最为严格的修辞之一。对偶的两句必须字数相同,结构词性一致,并且意思相关。上句中“梨园”对“椒房”,“子弟”对“阿监”,“白发”对“青娥”,“新”对“老”,两两相对,无不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悲剧。译文中虽然两句字数相等,句式结构却与原文完全不一致。译文第一句运用“although”结构,下句则采用了状语后置的手法。这种区别正是中西文化差异使然。汉语是典型的“竹节式”结构,英语则是“葡萄式”结构,也因此对偶的言内意义难以在英语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四、结语
许渊冲先生曾说,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是一门将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对《长恨歌》的翻译真切地做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彩再现。本文以上几例多属中西方文化差异所致。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唐诗又是汉语中极具特色的文学符号,两种语符之间的转换必然会造成符号意义上的差异,上文中言内意义的变异或缺失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在翻译诗歌时,我们要重视言内意义的翻译,要努力再现原文的修辞无论是含义上的还是风格上的,从而使国外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明.社会符号学的渊源及其翻译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4).
[3]刘先刚.文化翻译与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姚键.论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流变和发展趋势[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2011-02-22
中南大学研培办项目(71333000408)
唐蔚(1987-),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