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省战略要完成“三型”任务
——访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国强
2011-10-26赵宇飞
■ 文/本刊记者 赵宇飞 蒙 珺
工业强省战略要完成“三型”任务
——访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国强
■ 文/本刊记者 赵宇飞 蒙 珺
全省工业发展大会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为使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全面领会工业强省战略的意义,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国强。
“不想看的人比瞎子还要瞎”
《当代贵州》:有人认为,沿海地区三十年前就提出了工业强省、工业强市的口号,我们现在提是不是太陈旧了?
孙国强:我觉得,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工业强省这个口号是否陈旧,而是这件事做了没有。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不想看的人比瞎子还要瞎,不愿意听的人比聋子还要聋。”如果我们没有做,或者说我们做得不好,抑或说我们没有把它作为主导战略,提这个口号就是正确的,就应该继续做下去。更重要的是,工业化是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所以在这个方面,必须统一思想。
《当代贵州》:现在有这么一种说法,“搞工业肯定要破坏资源、破坏环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孙国强: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不用狡辩和说假话。我们通常讲,不能为了发展牺牲环境,这句话对不对?完全对。但是反过来说,为了环境而不发展,这句话对不对?也是不对的。
工业文明是先进的文明,工业文明也有缺陷,要用生态文明来弥补。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新的工业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把握把工业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当代贵州》:这是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孙国强:对。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就是“不要吃祖宗饭,断了子孙的路。”
在可持续发展中,为什么我们会找循环经济这条路呢?循环经济的特点就是把上一个环节的污染变成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实现吃干榨尽零排放。现在我省有六个循环经济试点:贵阳市、六盘水市、赤天化、开磷、瓮福、茅台酒厂。
“短”是贵州工业一个最大的瓶颈
《当代贵州》:我省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过程中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孙国强:首先要解决“慢、小、拖”的问题。
“慢”,就是指工业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尽管这几年我们每年平均保持了14~16%的增长速度,但这个速度仍然比较慢。要解决慢,就要先解决快的条件问题,这不是只在嘴上、纸上去换一个速度写就可以的。
我省的工业2008年迈过一千亿增加值的坎,不容易。但我们的工业在GDP中的占比只有32%。现在我省经济结构是“三二一”,可是为什么还这么穷呢?因为“三二一”结构里的“二”占比太低。所以,我们要解决“小”的问题,就要把规模做大。
“拖”,就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抓工业,抓任何事业都需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谁主导一定要坚定不移。
《当代贵州》:贵州工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孙国强: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所谓“短、窄、散”的问题。这当中,“短”是贵州工业一个最大的瓶颈,贵州工业的产业链非常短,这也是我们工业上不去的原因所在。
比如,我们有铝,我们把铝锭卖出去,人家拿去做铝合金;我们有磷,可是我们只能做化肥,精细磷化工业被别人拿走;我们有煤,我们最多用来发电,可是煤化工的链条也被别人拿走了。
“窄”,指的是产业幅窄,就是产业的关联度太低,有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以前贵阳市有个柴油机厂,1995年年产7000台柴油机,现在已经破产。离它不到两公里有个矿山机器厂,但矿山机器厂做挖掘机却从来不用柴油机厂的柴油机。
“散”,就是工业集中度不高,工业成本非常大,没有聚集效益。
《当代贵州》:这意味贵州工业的附加值很低?
孙国强:是的。我们投一块钱才赚一块钱,这就是贵州工业的现状。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不仅是附加值低,人家也不愿意投资,谁也不愿意做亏本买卖。那怎么提高附加值?就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把附加值拉起来。
另外,就是不要搞孤岛经济。为什么要考虑建工业园区的道理就在这里,把集中度集中起来以后,产业的关联度就高了,孤岛效益就取消了,循环经济就可以变为现实。
《当代贵州》:在我省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如何?
孙国强:总的来讲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重工业占70%左右,要实现“十二五”制定的目标,重工业是主力军,在重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占比较大。同时要大力发展轻工业,虽然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更高地提升轻工业的比重,但轻工业大发展,既可以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又可以搞出特色经济。
《当代贵州》:我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孙国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最终消费品,全部是中间产品,这是贵州装备制造业最大的悲哀。
装备制造业一定要搞最终消费品,生产整机、整车、整船。现在,我们在毕节建了一个年厂15万辆卡车的新基地,光配套厂家就有22户入驻,今年第一台车可以下线。这样,我们全省可以制造出45万辆汽车,产值400亿。可以说,现在路子已经找到,贵州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是可以预计的。
不要为工业而工业,否则,路子会走偏
《当代贵州》: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怎么样?
孙国强:非常弱。我们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独立技术和品牌。几十年一贯这样,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这些年,我们拼命地抓,有了些进步,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成为企业自己的一种自主行为,企业没有把它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
《当代贵州》:工业的辐射作用有多大?
孙国强:搞工业就是要带动一产、三产发展及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
第一是直接加工农产品。第二是带动三产,工业化直接在三产为工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第三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所以,我们的工业强省战略应该成为一个带动战略,辐射战略,从而成为主导战略,不要为工业而工业,否则,路子会走偏。
《当代贵州》:您在谈到工业强省战略时说要完成“三型”任务。这“三型”指什么?
孙国强: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
《当代贵州》:此外,您还谈到了“三个基”。
孙国强:是的。一是基础设施。如果我们仅仅把基础设施看成是贵州工业建设的重点而不是把它看成基础,这就有问题了。
二是基础产业。在贵州,基础产业主要是矿产和电。采矿业是贵州的战略基础产业,这个上不去,什么都不用说。
三是四大基地: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型新型产业基地。
弄清楚问题的所在,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当代贵州》:对工业强省来讲,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主线,而且是很大的使命。这个“转”要注意什么?
孙国强:要注意三个问题:一要技术,没有技术是转不了的;二要钱,没有钱也转不了,因为转需要很大投资;三要时间,不可能今天说明天就转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就可以逐步转过来。
《当代贵州》:我省工业的约束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孙国强:我认为,贵州工业真正的约束在于项目的落地和发展的后劲。到“十二五”,工业投资想上一万亿,工业总产值想上一万五千亿,这些指标都得靠项目支撑。
《当代贵州》:在这样的约束下,工业强省战略会不会有点生不逢时?
孙国强:我认为不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条件,没做过都得做,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如果不选,那就更没有出路;选了,有约束就对应约束去解决。思路决定出路,弄清楚问题的所在,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再着力突破,另一半也就解决了。
《当代贵州》:那么,要发展工业,我们还有优势吗?
孙国强:有,当然有。我们现在最大的优势是以资源换投资,以投资换项目,以项目换市场,以市场换发展。为什么面向央企招商是很好的决策?就是突破了项目的瓶颈。
《当代贵州》:工业强省非常需要人才的支撑,我们的人才从哪里来?
孙国强:有人开玩笑说,贵州的干部说农业可以说一天,说旅游业可以说半天,说工业也就一杆烟。我们现在缺企业家,缺技能人才,还缺领导干部。人才从哪里来?很简单,从实践当中来。
《当代贵州》:您对工业强省战略很有信心。
孙国强:是的。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全省努力下,工业强省一定能够成功,而且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孙国强简介〉〉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EMBA指导委员会委员、导师,贵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客座教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被业内人士称为“业余理论家”、“循环经济第一人”、“《全球学》学科创始人”。其主编、合著、专著主要有:《城市街道工作纲要》、《城市街道财政理论与实践》、《邓小平理论文库(第二卷)》、《生态工业:原理与应用》、《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全球学》。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过数百篇论文。
孙国强:思路决定出路,弄清楚问题的所在,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再着力突破,另一半也就解决了。(本刊记者 李 枫/摄)
(编辑/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