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五育大学生工作模式研究
2011-10-26唐世凯刘丽芳
唐世凯 刘丽芳
三线五育大学生工作模式研究
唐世凯 刘丽芳
本文就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方法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三线五育大学生工作模式,为广大同仁在高校学生管理具体工作中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线五育 大学教育 大学生 学生工作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高校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一个纷繁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呈多向性发展趋势,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在思行过程中,更贴近理性和实用,迫在眉睫的是教育与管理创新。
然而怎样才能做到“高产高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在大学生工作中尚无法找到完全一样的标准方案去统一执行。因为存在着省与省、校与校、系与系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但是,在众多的差异中能否找出其共性,运用现有的条件,积极思考现实环境中的“现象”和“问题”,尽可能地找出一种适合于自身工作需要的大学生工作模式。
一、三线五育的内涵
三线五育,是以党总支为管理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五项育人措施,全方位培育学生,使学生成人成才。
三线,是指大学生工作的三条主线。即:一条主线是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学生,运行载体是党员联系制,党员联系到典型班级、典型宿舍和典型学生,了解班级、宿舍和学生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做好指导、教育和帮助,及时解决问题,把矛盾或冲突控制在萌芽状态;另一条主线是党总支→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运行载体是班主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分项目细化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确定目标和要求等;第三条主线是党总支→团总支→团学干部→学生。运行的载体是团学活动中项目化,按月制定 活动,做到月月开展主题活动,人人参加活动。
五育,是指五项育人措施。即:第一,教学育人。教学是整个育人活动过程的主战场,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注重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进行育人,如关注学生的到课情况、上课情况和课后反馈情况,在常规的“组、复、新、巩、布”五大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与发展,改变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铃响授课,授完走人的不良局面。第二,管理育人。学院及系内均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按照相关制度去实施管理,这一行为的良好结果是能够充分体现育人的目的。在这一育人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什么事情不该去做,什么事情该做,并怎样做好,并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让学生充分体现出识物的客观性,思维的多样性,做事的严肃性,评价的公正性,结果的明确性。第三,服务育人。大学生到大学就学,一方面是具有学生的身份,另一方面具有消费者的身份。就消费者而言,我们执教者应尽量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地改善自身条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如求知的需求,社会价值实现的需求,成人感的要求,参与活动的需求,全面发展的需求,特殊困难的需求,健康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及成就感的需求等等。这就需要组织者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有效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为他们提供各种需求服务。在需求与服务互动过程中,让学生有一种对学校的依赖感和归宿感,让他们自觉爱校、尊师、团结和友善,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第四,活动育人。前面提及教学是第一课堂是主战场,首当其冲的事是要组织好教学(理论和实践)。但是,大学教育除常规教学以外,剩下了许多可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亦即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各种提高能力和拓展素质的活动,在活动设置中活动有主题,人人参与,注重活动质量要好和参与面要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会学、会写、会做和会说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目的。第五,环境育人。优美的环境可使人怡情达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里讲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环境,即校园环境、教室环境和宿舍环境和床位环境等,涉及学习、生活、工作和周边可利用的社会物质资源;二是软环境,即大学文化氛围、思维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理念和校外周边社会状况等。无论是硬环境或是软环境,除校外不能直接操控以外,校内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时间、精力、组织运用好各种力量来改善和优化的,特别是软环境更是如此。做到美化硬环境,优化软环境,其措施是推行文明行为,使用文明语言;其行动口号是爱护自己的校园,美化自己的家园;内炼的精神是拓展素质,面向社会,服务“三农”,发展自我。通过环境的熏陶,使学生融入环境并与之互动,耳濡目染,其受到的教育与收获,是难以定量描述的,很多成名人士在学校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即是有力的说明。
二、三线五育的运行效果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育人,育人应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育人,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入口”和“出口”问题,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这关键取决于育人的质量。三线五育大学生工作模式,运行近两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一是自律意识强。与历年同期相比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下降率35%左右,无重大违纪事件发生。二是上课纪律好。学生到课率明显提高,上课纪律好于以往,教学互动效果良好,师生满意度抽样结果达94%以上。三是文明行为佳。学生日常行为向积极健康方面发展,文明礼貌明显转好,与教职工相遇主动行礼问好的人数逐渐增多,使用文明语言,远离脏话,学生集体意识增强,参与意识得以提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增强,团结助人现象层出不穷。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是个别同志思维意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性不强,应变能力差,缺乏新思路,工作方式方法陈旧,工作效果不明显;学工队伍易动性强,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数量不足,工作职责还需进一步明确,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考核、管理和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努力的方向
一是深化三线五育模式的具体内涵,丰富其相应内容,不断创造条件达成共识,形成长效机制,更加高效组织实施;二是应强化检查与考核,做到工作有计划,有过程,有检查,有结果,及时总结及表彰奖励;三是完善管理机制,明确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奖惩考核体系需进一步统一和完善,提高相关人员的参与度;四是组建一支稳定的学工队伍,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有经验的班主任,改变以往在教工人数较少,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兼职班主任主要由授课教师担任,承担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较多,在一人多职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班主任工作“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五是改变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实有效完成各项任务,高产高效实现育人效果。
[1]王建华.论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2]李江源.教育习俗与教育制度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唐世凯: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与园林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刘丽芳:云南贸易经济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