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认识观的调查研究
2011-10-25鞠晓英朱韶晖
鞠晓英 朱韶晖
一、提出问题
创造性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概念。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面临着知识经济浪潮的风起云
涌和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更是切实感受到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无论是对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以至对于我们日常开拓性地做好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科学技术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要想真正成为世界的强国,就必须有一流的创造性人才。因此,个体的创造性的培养和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呢?从传统意义上讲,大众社会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个体的创造性的。但是,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告诫人们:“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并由此警告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这就是说,教育可以培养、促进创造性,同时也可以阻止、妨碍甚至扼杀创造性。针对于此,社会各界的许多学者专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对如何培养创造性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探索。这从某些方面来讲,确确实实对个体创造性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广大的大学生是创造性培养的主体,有关创造性的研究和培养开发的行为和措施都不能不反映大学生的实际,也不能不反映大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因此,为了使有关的措施更为有效,我们有必要对创造性培养的主体——大学生的认识进行了解,这将有利于为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一个更为坚实和合理的基础。因此本调查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涉及大学生对创造性内涵的了解,另一方面涉及大学生对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和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的看法,从而揭示大学生创造性认识的特点,试图对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创造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预调查。在青海师范大学随机选取100个大学生,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地列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及有利于培养高创造性者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调查表回收后,按照各特征、因素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排序,并从这些特征和因素中筛选出频率最高、最能代表高创造力者的30个特征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30个因素,以此为内容,
编制成正式调查表。
第二阶段:正式调查
1、被试:在青海师范大学抽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200人,发出调查表200份,实际回收187份。
2、 方法: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看法,给调查表中的30项高创造性者的特征和30项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分值在1—10分之间。调查数据用心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将调查所得出的与创造性相关的各特征及与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各因素有关统计量按平均值大小排序后分别列于表1、表2。
根据表1可见,在描述高创造性者所具有的诸特征中,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10项依次为: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思维方式独特、善于发散思维、自信心强、思维敏锐、积极思考、理解力强、独立性强、踏实执著;相对不重要的前10项依次为:孤僻、内向、兴趣专一、高学历、幽默、善于交际、知识经验丰富、聪敏、记忆力超常、成就动机强烈。另外,根据表1诸特征变量的标准差大小可以看出,排在前几位的是:具有怀疑精神、高学历、兴趣专一、成就动机强烈、善于交际等;反之,排在后几位的是:想象力丰富、积极思考、意志力强、理解力强、思维清晰敏锐、踏实执着、自信心强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想象力丰富、积极思考、意志力强、理解力强、思维清晰敏锐、踏实执着、自信心强等因素上表现出比较高的一致性;而在具有怀疑精神、高学历、兴趣专一、成就动机强烈、善于交际等因素上意见分歧较大。
根据表2可见,在影响创造性培养的诸多因素中,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10项因素依次为: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启发式教育、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独立性、倡导创新的氛围、富有创造精神的老师、课余生活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宽松的家庭氛围;相对不重要的前10项因素依次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知识性家庭、言论自由、家长动手能力强、不溺爱也不严格、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父母开朗、政策环境宽松、家庭成员平等、价值观多元化。另外,根据表2诸特征变量的标准差大小可以看出,排在前几位的是: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言论自由、家长动手能力强等;排在后几位的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启发式教育、激发孩子的兴趣、倡导创新的氛围、课余生活丰富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言论自由、家长动手能力强等因素上意见分歧较大;而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启发式教育、激发孩子的兴趣、倡导创新的氛围等因素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表1:高创造性诸特征变量统计表
表2:影响创造性培养因素统计表
四、分析与讨论
1、调查所揭示的观点打破了老百姓普遍认为的高学历、高智商者就一定具有高创造性的传统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把高智商(记忆力超常、聪明)、高学历在高创造性者诸多特征中的重要性排在后面,说明大学生认为高智商、高学历并不是高创造性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这在某些方面也与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即高创造性者必有中上的智商,但高智商者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性;低智商者创造性必低。另外,调查结果显示,知识经验在高创造性的诸特征中排在倒数几位,可见,大学生认为知识经验对高创造性者来说是不太重要的,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目前社会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的认同。
2、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把想象力丰富这一因素放在高创造性诸特征的榜首,同时,在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各因素中,大学生把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也放在榜首。这说明大学生认为想象力是高创造性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此观点一方面反映了想象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对于高创造性的确重要;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存在大学生想象力普遍匮乏的现象。这种想象力的匮乏并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由于传统教育的束缚所造成的。因此,大学生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倡导创新的氛围,并采用启发式教学,这在表2的结果中反映得比较明显。
3、德国心理学家海纳通过调查指出创造型学生有12种明显的特征,其中就有幽默这一特征,这也说明了专家们认为幽默是高创造性者的重要特征。但是,大学生则把幽默排在高创造性诸特征的最后几位,认为幽默对于高创造性并不重要。这大概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因为幽默不仅是智慧的象征,其更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而笔者所调查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牧区,从小所接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比较传统、保守,故难以幽默。当然,这反映了大学生对高创造性者的一种内隐的刻板认知。
4、 纵观创造性研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专家们早已意识到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于创造型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势必与别人雷同,难以做出什么创造。此观点也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调查结果显示,与个性相关的一些因素,如意志力强、自信心强、想象力丰富、踏实执着等都排在高创造性诸特征的前面,并且这些因素的标准差值都很小,这说明大学生对于这些因素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5、大学生们已经意识到教育在创造性培养中的分量,但这种教育必须是打破传统教育的素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各个因素中,启发式教育、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倡导创新的氛围等因素排在前面。这也就说明,大学生们非常渴求民主、宽松,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学校教育。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高创造性诸特征和影响创造性培养因素的认识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些观点同专家们的观点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专家们的许多深刻、精辟、规律性的认识还远没有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要使这些认识被大学生们所用,又有许多宣传普及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告诉了专家们在经院式研究的同时,不要忽视大学生的认识,要善于从大学生的认识中汲取营养和灵感,使自己的研究更符合实际。并且以此为依据探索出更为符合实际的培育和激发个体创造性的有关制度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俞国良.论个性与创造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3]郭有桔.创造心理学[M].正中书局(台湾),1972年版.
[4]王波.论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特征及其对教训的要求[J].武警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5]宋梦奇.创造性心理成分及创造性教育 [J]. 辽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鞠晓英(1973-)女,汉族,硕士,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朱韶晖(1971-)女,藏族,硕士,教授,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