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致富行动“风劲曲新”
2011-10-23文叶飞刘大波
■ 文/本刊记者 文叶飞 实习记者 文 媛特约记者 刘大波
农民增收致富行动“风劲曲新”
■ 文/本刊记者 文叶飞 实习记者 文 媛特约记者 刘大波
印江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阳春三月,行走在梵净山麓的印江自治县广大山村,到处可见农人们辛勤耕耘的身影。党的惠民政策之风劲吹下,他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撒播春天的希望,用创业的热情抒写致富奔小康的田园乐章。
近年来,印江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扶贫开发,建设新农村,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010年,印江启动了“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率先在40个具备一定产业发展条件的村寨开展试点工作。采取县级领导联系试点,县直部门帮扶试点,乡、村主体负责实施,做到上下联动,全民参与。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广大农村群众的产业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增收愿望更加强烈,致富信心更加充足。
一年来,全县试点村茶叶、蔬菜、经果林、畜牧养殖等产业实现连片发展、规模发展,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目标。2010年,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15元,超出了预期目标。
产业发展:长短结合,连片开发
“实施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就是要帮助群众找准增收路子。要选准优势,围绕特色,既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短期增收的产业,又考虑能长期增收致富的产业。”县委书记肖洪说。
梵净绿茶历史底蕴丰厚,早就以“其味极佳”的品质扬名宇内;而其优异的生态环境,就代表着中国茶健康的内质。(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长短结合,连片开发”的产业发展思路,是印江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工作的一大特色。该县规划在东线乡镇重点发展生态茶叶、蔬菜、干果等产业,在南线乡镇重点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在西线乡镇重点发展竹子、水果等产业,在北线乡镇重点发展辣椒、牧草等产业。
成片的茶树青翠欲滴,成行的韭菜青葱翠绿。永义乡张家坝村地处梵净山麓,该村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发展长效产业生态观光茶园320亩。同时在茶园中套种韭菜222.7亩,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产业覆盖全村200户农户,今年韭菜总产值将达到4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杉树乡灯塔村将经果林作为长效产业,连片种植梨、板栗、核桃等678亩。发展短期增收产业大蒜、辣椒300亩,养殖“黔芙蓉”土鸡1.5万只。产业覆盖全村245户农户,去年实现人均增收600多元。
印江大力推行订单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农户与20多家公司、企业,以及个体客商签订产销协议,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问题。
试点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还催生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试点村已成立柑橘、畜牧、果蔬、茶叶、烤烟、中药材等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拥有社员近1000人。
政策扶持:扶在农民心坎上
“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没有政府的补助,我也不能林下喂养土鸡。”在一片宽大的柑橘林下,杉树乡联营村鲊卖组村民贺红英笑得格外开心。
2010年,联营村成为全县增收致富试点村。贺红英便主动向村里道出想法,并得到了村里的支持。从去年9月开始,她先后喂养土鸡1000只,获得鸡苗费补助5000元。目前,已出栏400只,收入2万多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印江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的亮点所在。”县长杨维权认为。
据介绍,为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该县整合资金8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投放到每个试点村20万元,专门用于产业发展。实行一名县级领导联系1至3个试点村,帮助试点村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产业;全县每名科级以上干部与试点村的一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实行对口帮扶,要求不脱贫不脱钩;组建专门的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逐户制定增收致富方案,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确保产业发展实现全覆盖。
金融部门也积极支持试点村的产业发展,为资金困难的群众开通信贷“绿色通道”。据了解,仅农村信用社一家企业,就向增收致富试点村放贷4000万元。
优越的扶持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创业。板溪镇杉林村白岩组村民周军去年回家发展美国獭兔养殖,在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下,投入12万元建起獭兔养殖场,如今他已成功引进种兔200只。
示范带动:增动力,强信心
新业乡铁厂村支书周勇纲去年投入资金28万元,修建占地500多亩的芙蓉乌鸡养殖场。目前已出栏芙蓉乌鸡1.2万只,纯收入20多万元。
“小乌鸡、大产业、户户养、增收入,”在周勇纲的带动下,铁厂村37户村民,户户养芙蓉乌鸡,全村总存栏达1.4万余只。
“通过能人示范、典型带动、项目推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能为群众发展产业注入动力,增加信心,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该县增收致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王斌告诉记者。
目前,印江县40个试点村涌现创业致富典型、能人大户120多户,带动全县建成生态茶园3.5万亩,优质果蔬基地3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养殖小区80多个。
技术培训:授人以渔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支撑。在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过程中,印江坚持“科技扶贫”战略,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提出了“培训一门技术、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组织近1000名群众到省内外参观学习茶叶、烤烟、特色畜禽养殖等技术。邀请湖南、四川等地专家到本县进行林下养鸡、冷水养鱼、韭菜种植等技术培训。
2010年12月,印江从40个增收致富试点村抽选40名创业人员,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集中“充电”20天,学习茶叶、果蔬、养殖等专业技术。
自去年以来,印江先后投入培训经费50万元,举行“阳光培训”、“绿色培训”等规模性集中培训近100场次,8000多名群众接受培训,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
农民群众尝到了技术的甜头,不断有人自发外出“淘金”。沙子坡镇天星村庙堡组村民任明朗,到江苏省高邮市真菌研究所学习平菇栽培技术,今年栽培平菇8000袋。预计产菇2.4万斤,可实现纯收入4万余元。木黄镇燕子岩村民田义华,到青海省化隆县学习冷水养鱼,如今养殖中华鲟鱼2万尾。
“通过技术培训,改输血为造血,变授鱼为授渔,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提高了农民后续致富的能力。”印江县农广校校长涂金星说。
劲风吹得满园春,梵净山麓奏新曲。2011年,印江已把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试点扩大到100个村,整合投入资金2000万元,重点发展茶叶、辣椒、食用菌、特色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并逐渐将这些产业覆盖全县365个村,使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元以上,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
如何引导农民兄弟尽快走上致富之路?印江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乘势而上,以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描绘了美丽田野上的希望画卷。
记者手记
影响农民致富的症结在哪里?如何转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夏收小麦秋收黍”的传统耕作模式和种植结构?农民们需要什么?我们的政府能为农民做些什么?怎样才能使他们尽快踏上小康之路……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印江农村采访,走访了三十余个农民家庭,采访了十二位专业户和3个农村党支部,并就对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有直接关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记者发现,印江县委、县政府在实施“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过程中,坚持“科技扶贫”战略,在帮助农民群众选准优势,围绕特色,找准创收增收路子的同时,又促进农村居民明确了短期增收的产业,对长期增收致富的产业又有了考虑。当然,“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更为关键可贵之处在于,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原本感到困惑和陌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清晰、明朗的认识,逐步探索到农村新型产业发展的兴奋点。
(编辑/张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