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对接成渝经济区“桥头堡”
2011-10-23罗其方
■ 文/罗其方
打造对接成渝经济区“桥头堡”
■ 文/罗其方
“十二五”是桐梓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奋力实现桐梓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
“十二五”是桐梓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更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为“十二五”及2011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和动力保障。
必须树立快字当头的理念。不加快发展必定加速落后!今年的一些重点工作,是“全年目标,半年完成”。所以,必须时刻上紧发条,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挑战精神和“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超越精神,加快发展不放松。
必须树立项目带动的理念。工业化、大项目带动是桐梓“十一五”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十二五”发展。要紧紧抓住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发动机”。抓项目,要坚持“四不放松”,即有意向的项目不签约不放松、签约的项目不进资不放松、进资的项目不开工不放松、开工的项目不投产不放松。尤其是大项目、好项目,必须闻风而动,全力出击,主动跟进,发扬“钉子”精神、“蚂蚁”精神,不怕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费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也要把项目引进来。
必须树立让利民营的理念。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民资,希望在民间。桐梓县中小企业数量少,活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低,与东部沿海地区80-90%的比重相比,有天壤之别。这是我们的一根软肋、一条短腿。要坚持一手抓外商、一手扶内商,按照“先起步后管理、先发展后规范、先让利后收税”的原则,通过市场牵动、优惠政策推动、骨干企业带动,在全县形成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民营经济发展局面,努力激发各种社会资本充分涌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主体力量。
作者在基层调研。
必须树立负债发展的理念。敢于负债发展,就是要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社会的钱办政府的事,用外地的钱办桐梓的事。实践证明,负债率不超过财政收入的60%,就是安全合理负债。桐梓的负债率远远低于安全警戒线。有经济学家研究认为,西部落后地区60%以上的银行存款都流到了东部发达地区。政府部门要多学金融知识,善于与银行打交道,巧用金融杠杆,多贷款,多融资。金融部门也要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能贷则贷,能多贷则多贷。
必须树立开放带动的理念。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说:“对相对封闭的贵州来讲,开放带来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将比改革带来的活力还要大。”桐梓的开放,最关键的是要做好重庆这篇大文章。桐梓“十二五”奋斗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看能不能真正融入重庆。中央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全国区域发展中处于优先地位”,而重庆又是西部开发开放的高地、中国经济的第四极,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两眼紧盯重庆,两手伸向重庆,两腿迈入重庆”,目的就是要全方位融入重庆,真正把桐梓打造成为黔中经济区对接成渝经济区的“桥头堡”和“传接带”,建成遵义乃至贵州对接重庆、谋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先导示范区。
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我县虽拥有47亿吨的煤炭资源储量,但如果不坚持可持续发展,终有一天也会资源枯竭。因此,要坚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生态型工业,把生态工业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在招商引资上,既要大规模招商引资,又要高标准招商选资,引进那些节能、环保、低碳的大项目、好项目,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想问题、作决策、上项目、拿方案,都要努力让利于民、惠及于民。遇到矛盾和问题,要真正站在大多数群众的立场上来思考和处理。要按照“四帮四促”活动的要求,弯下腰来俯首为民,从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情做起、最为反对的事情改起、最为痛恨的事情抓起。这几年,我们重点抓工业化、大项目,但在民生改善这块上还有差距。今后,要进一步转变执政、施政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作者系桐梓县委书记 编辑/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