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路径
2011-10-21朱峰
朱峰
“双轮驱动”文化发展构想,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新理论成果。实施这个构想,需要从内涵挖掘、制定配套措施、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下功夫。
10月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全会开幕的10月15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双轮驱动”的文化发展构想,是对过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探索首都科学发展机制和模式的重大飞跃,更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新理论成果。
双轮驱动的生成逻辑
“双轮驱动”构想是在准确判断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认知国际大都市发展普遍规律、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演进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展现了鲜明的认识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现阶段提出这一构想,具有必然性、紧迫性和可能性,可谓正当其时。
这一构想的提出,遵循了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目前,北京已经跨入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5%的发展阶段。按照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理论,这一阶段属于超越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后的创新驱动阶段。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在本阶段的发展模式开始快速向创新驱动转变,制造业比重大幅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迅猛发展,城市由经济之都演变为创新和创意之都。北京提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既符合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又契合了北京当下的发展阶段转变。
这一构想的提出,顺应了国家政策聚焦的利好形势。自主创新和文化发展是国家层面的两个重大政策取向。在这两大政策聚焦中,首都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聚焦自主创新,必然为首都的创新驱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比如,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大力推进,首都的创新驱动将获得更好的体制、政策和要素资源。同时,中央以空前的力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发挥首都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必然为首都的文化创新驱动创造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说,“双轮驱动”构想是一个放眼全国、顺势借力、抢抓机遇的明智选择。
这一构想的提出,适应了首都城市的功能性质。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相关的产业属于智慧密集型产业,具有高端高效、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优化人口结构等特点。因此,它有助于首都缓解趋紧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同时,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特别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文化中心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双轮驱动”构想的实施将有利于北京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职能。
这一构想的提出,把握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逻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期,人们已经普遍看到了自主创新的关键性作用。随着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日益加深,特别是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凸显,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没有文化的创新,科技创新将缺乏精神的引领和智慧的支撑。而且,文化创新所形成的创意产业不失为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因此,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新驱动,不仅深化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更符合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化方向。
双轮驱动的功能协调
毋庸讳言,科技创新驱动和文化创新驱动在发展动力机制等方面具有不同定位。因此,实施“双轮驱动”构想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就是把这两个“轮子”协调好,使之从不同的维度,有机地为首都发展提供动力、形成合力。
科技创新驱动侧重于从生产力的层面,解决发展的手段和条件问题。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以及管理、组织等生产力要素中,从而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上说,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后者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因此,在线性过程上,科技创新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换句话说,科技创新能够渗透于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和各个环节,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质量。
与科技创新驱动相比,文化创新具备的是思想观念、公共服务和产业三个维度的创新。所以,它既从生产关系又从生产力的层面,解决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产业形态问题。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可以更新、优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完善生产关系,凝聚发展的精神动力。比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创新驱动就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采取新形式、推出新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进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为民服务宗旨。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和生产力维度,因此,文化创新在实践中经常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为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更为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拓展了新的产业内涵。
可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对于发展的贡献各有侧重。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协调起来,那么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将有望更好地解决。北京正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正在积极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这些发展构想都属于宏观的战略。如何操作这些战略?具体的政策、措施过于具象,难以和宏观战略直接对接。换言之,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北京还需要提出中观的发展构想。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可以从机制层面承继宏观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具体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因此,它可以在中观层面丰富、拓展首都发展的战略思路,填补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措施之间的空白,从而使首都的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雙轮驱动的有效互动
既然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在功能上可以互补短长,那么在实践中就要使二者有效互动,推动首都又好又快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新技术融入文化领域,构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更新换代。其二,催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就是例证。其三,科技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创造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比如,放映机的发明,开创了电影时代;电声技术,催生了宽银幕电影和立体电影;激光技术的应用,使球幕电影的视觉效果吸引了众多消费群体;电影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电影进入数字时代。总之,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的扩散、转移和利用的速度、强度一直以加速度发展,促使科技增长周期由50年以上缩短到5年以下。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推动下,文化产业也相应加快文化产业的演化周期。
以文化创新影响、助推科技创新。就上层建筑层面而言,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等多个层面对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科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大意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把答案指向了文化。研究表明,创新文化力每提高1%,科技创新绩效将提高0.987%。全球著名的苹果公司在近8年的时间,市值翻了50多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奉行“别样思考(Think Different)”的企业文化。故去不久的公司前董事长乔布斯曾说,在苹果公司,创新想法可能来自于员工在走廊上不期而遇的随意交谈,可能来自于员工夜里10点半互相打电话讨论出的好创意,可能来自于某个人因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主意而临时召集的6人会议。一句话,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苹果公司科技创新的重要秘诀。
就产业形态而言,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张力,不断为科技创新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新科技在全球的流动速度和流量,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创新发展的速度、方向将影响科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速度,影响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
讓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相互渗透和融合。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已经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形成了双向互动、协同创新的过程。随着科技和文化在人才、产业和市场等方面加速融合,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将必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一些技术如“三网(广电、通讯、网络)合一”的产业化应用,衍生出的新产业不仅具有科技产业属性,也具备文化产业特征。因此,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现实,要求我们突破对传统产业分类的思维定式,从智慧经济的更高形态把握产业融合趋势,在政策集成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双轮驱动的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课题,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有待深入探索。笔者以为,实施好这个构想,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几点:
深入挖掘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丰富内涵,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它上升为首都中长期发展战略。如前所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是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丰富和拓展。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首都未来发展的“牛鼻子”。目前,我们要加大相关的研究力度,梳理和廓清“双轮驱动”与其他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定出明确的工作重点和举措。
系统制定“双轮驱动”的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和折子工程。目前,无论是科技创新驱动还是文化创新驱动,都还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这不利于准确判断和识别发展程度和阶段,不利于查找差距和明确奋斗方向。所以,有关方面要抓紧制定“双轮驱动”的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在对接目前发展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出台“双轮驱动”的专项方案,把“双轮驱动”工作抓实、抓细。
完善配套措施,强化“双轮驱动”的政策导向。按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我们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双轮驱动”的激励引导,加强对逆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约束和控制。同时,强化区县和部门在“双轮驱动”中的职责,把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各部门。国家层面文化部与科技部建立了会商制度,北京不妨仿效之,建立文化与科技部门联席制度,推动科技文化融合。
转变政府职能,为“双轮驱动”营造良好环境。在发展方式上,“双轮驱动”与要素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都有本质的不同。它把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升为主导性力量,政府则主要以间接的方式发挥引导、支撑等作用。因此,实践“双轮驱动”构想,迫切要求政府加快转变职能,从前台走向后台,将角色从“运动员”转变为“领航员”、“服务员”、“裁判员”和“监督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企业创新性人才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言以蔽之,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政务、市场、投融资、知识产权、人才、人文和人居等环境,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高地,为“双轮驱动”构想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