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技高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
2011-10-21张学英赵丽华孙可娜刘立国李宝梁
□张学英 赵丽华 孙可娜 李 薇 刘立国 李宝梁
职技高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
□张学英 赵丽华 孙可娜 李 薇 刘立国 李宝梁
构建和谐社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将激活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职技高师院校,中职教育的壮大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出口。然而,职业能力的缺乏导致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对全国该专业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探讨了基于学术能力、职业能力、职业师范能力的培养方案改革;并从课程实验、实践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师资队伍以及实践教学制度等方面阐述了配套的实践教学系统。
职技高师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职业能力培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设的专业,是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专业,打造专业特色的学科基础很宽泛。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分配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该专业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通过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来拓展就业出口、为后工业化时期的产业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问题。
一、诠释职业能力
国际职教界有五种职业能力观:第一种是人力资本观,认为它是一种个人特性;第二种来自人们对职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分析,认为它是工作方面的要求;第三种认为它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人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第四种认为它是一种个人的适应能力;第五种认为它是个体具备的一种以变革为取向的实际工作能力。总之,职业能力应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其一,从形成途径看,它以正规教育和培训为现实基础;其二,从作用对象看,它是以接受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取得工作业绩为指向的;其三,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学习能力,而是一种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其四,它是一种适应能力,表现为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其五,它是一种变革能力和反思能力 (杨明,2007)。职技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有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武学成,2002)。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事,促进就业从业,在工作情景中不断创新,适应职业的变迁从而增强生存能力(甄凯玉,肖剑,亏道远;2003)。
二、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1.科学发展与共建和谐为该专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科学发展与共建和谐已是现时代的主题,这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2.人口老龄化孕育了对该专业人才的巨大潜在需求。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当前社会还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的特殊服务需求,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产业壮大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均在膨胀。
3.中等职校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对该专业的师资需求。目前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共有37所,是该专业师资需求的主力军。按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1:17的设置标准,加上自然减员因素,今后每年要增加21万教师才能基本满足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另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低。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12.45%,比2004年增长1.2个百分点,近3年来略有提高,但专任教师“双师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引进“双师型”复合人才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机遇。
4.改变毕业生在职场中“专业不对口”现状的实际需要。2005年6月19日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会议记录显示,多数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不对口,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较对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商业保险公司的保险销售工作,就业面相对狭窄。另据课题组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开展的2008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结果表明,75名应届毕业生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仅占13%,有联系、要用到专业知识的占37%,而基本上无关系的占31%,毫无关系的占19%。另据统计,我国10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中的大部分是 “半路出家”,这显然与我国劳动保障体系的发展及完善很不配套。
(二)相关调研
1.全国基本情况。2008年我国共有114所高等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计划招生,主要专业方向有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其学科背景主要有经济学、社会学和医学;培养方案主要有三类:财经类院校以经济学为依托,偏重于政策研究,具有明显经济学专业特色;综合类大学依托社会学,偏重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依托自身的优势,形成相应的特色专业方向。
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该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有6届毕业生,累计毕业人数281人。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基金管理和资金运作的专业基础和实务操作能力,社会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领域内,从事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管理、研究及实际操作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07、2008和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2.5%、69.3%和53.8%,呈明显下降趋势。课题组走访了天津市开设相关专业的中职院校、河西区劳动局、区社工协会、天津人寿保险公司等用人单位,他们普遍珍视专业工作经验积累,一致认为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一般需经过较长时间培训后方能独立上岗。
三、改革的总体设想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
1.专业定位。结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该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和一体化职教师资,具体定位于企业和基层的社会服务岗位以及中高职院校。通过本次教学改革,该专业的毕业生应是融合本校“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双证书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三性统一的职教师资于一体的特色人才。毕业生的流向有三:读研继续深造,体现人才的学术性、理论性特色;初次就业徘徊期短,容易实现就业且保有一份职业的能力强,体现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及职场实操能力;到中等职业院校任职,体现人才的师范性特征。该定位是在切实的市场调研与多年来对该专业毕业生流向追踪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图1),2005、2006、2007(含2008)、2009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及保险证券工作的比例有下降趋势,流向企事业单位方向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考研及其他去向上的比例则有所上升。另外,目前高职院校的进入门槛在逐步提高,一般要求求职者具有硕士学位,基于本校培养职校师资的传统优势,将毕业生输入高职院校需要本科生继续读研深造、该专业也适合拥有硕士点,而本科毕业生则主要输送至中等职校。
图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05、2006、2007(含2008)、2009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流向统计
2.专业特色。要将学生打造成为就业竞争力强、上手操作快、站稳岗位牢和发展后劲足的人才。教改后的毕业生应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专业素质;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潜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知识、能力和素质,成为企业和基层社会服务的行家里手。
(二)重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四个着力点”重塑培养方案,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1.着力培养学术能力。基于考研生的不断增多,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广度与深度,重新修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追踪理论前沿。这不仅是考研生的需要,也是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所必须的基础专业素养。
2.着力培养职业能力。督促学生获取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适合该专业的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劳动保障协理员和社区社会工作者。针对获得证书涉及到的科目,在培养方案中确定两个模块,由学生二选一。
3.着力培养职业师范能力。目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该专业配备的教育模块有四门课程,其中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德育与班主任旨在培养学生的通识师范能力,而学科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师范能力。该教育模块兼具培养通识师范能力和职业师范能力的特征,但以通识师范能力为主,职业师范能力培养被忽视。本次教改以理论课中的学科教学法和实践课中的师范技能训练作为教改课程,旨在切实培养职业师范能力,促进毕业生到中等职业院校任教。
4.着力设置毕业论文属类。根据毕业生的流向设置毕业论文(设计)属类。毕业论文的研究类型分为应用研究、调研报告、设计三类:考研生主选应用研究,就业生则主选调研报告和设计。
(三)改进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课程实验环节建设。(1)充分利用已有课程设置中的实验环节,提供场地和软件。(2)对其他实践性强的课程调整授课安排,预留实验课时,加强实践性学习环节。(3)注重对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培训机会,激发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要将社会保障课程实践环节单列出来,规定明确的学时分配和考核方法,充分考虑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设计可操作的、生动的课程实践环节。
2.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根据专业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基地划分为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等五类,并面向五个层面建设实践基地:(1)公务员系统,主要指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人事等职能部门;(2)事业单位相关岗位,包括职业介绍中心、开业指导服务中心、劳动保障宣传教育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开展社会服务的岗位;(3)与社会保障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如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会、协会,基金会等;(4)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岗位;(5)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引入案例教学。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引入案例,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生活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2)培养研究型学习组织。在研究式教学启发下,根据专业特色,以小组为单位成立研究型学习组织。具体研究任务分为动员、研究、论文写作三个阶段。研究阶段中鼓励大家一起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展开专题研究。(3)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在仿真环境中使学生体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操作等方面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建设“出得去、进得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1)提供本校教师走出去交流的机会以提升理论教师的专业和职业素养。理论素养提升的途径有:参加专业建设的研讨会、参与专业建设和改革调研、给予学历教育机会;从业的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有:提供给教师到学生拟从业单位进行业务能力培养的机会;科研素养提升途径有:激励参加学术研讨会和教改课题立项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完美结合。(2)外聘专业人士补充师资队伍。外聘从业人员做职业指导师,定期举办从业知识讲座,并参与实训授课,通过给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强化职业素养和对从业能力的需求与培养意识;外聘兄弟院校名师参与理论课堂教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营造学术氛围。
5.完善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与规范,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单独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要求、时间、形式和手段等做出明确规定,由社会保障专业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教师、教务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加强过程管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及学生的作用,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和实施实践评估和反馈制度。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2]武学成.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10).
[3]甄凯玉,肖剑,亏道远.高职教育核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4]黄任民.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5]辛路海.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人才, 2010(2).
[6]王劲松,等.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J].社会科学战线,2009(12).
[7]车明朝,等.展示职教风采.引领专业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8]黄卫星,胡赛阳,张万英.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9]林苏,丁鸿利.高职双证衔接教学模式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10]胡云斗,高玉莲,张冠杰.目前高校招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9).
[11]黄尧.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背景、任务和思路——教育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相关人员培训班”主题报告要点[R].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16).
[12]崔清源,邹可享.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13]马义荣.坚持产训结合突出高职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张学英(197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对接于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GJA094025);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基于职业能力与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张学英。
G712
A
1001-7518(2011)24-0020-03
责任编辑 徐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