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与文化强国地位相称的文化心态
2011-10-21王长江
塑造与文化强国地位相称的文化心态
王长江,本刊顾问。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市委顾问,北京大学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中山大学等高校和干部教育院校的客座教授。
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大题目,包含着大至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小到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广泛内容。不过,在我看来,无论哪个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内核:文化心态。我有时想,文化心态就像一艘船。船有多大,就有多大的承载力。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应当解决的是文化承载力的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这不是个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巨大的承载力是人所共知的。世界上曾经存在四大古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华文明便是其中之一。所不同的只是,其他几个文明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这一事实,在证明这一文明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同时,也证明了它的承载力:没有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就不可能有中华文化的传承。
我基本赞同这一判断,但我却不以为我们可以高枕无忧。过去的生命力,只能说明过去。悠久的文化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关键不在“祖上”如何如何,而在于它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如何应对。而如何应对,考验的首先是文化心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文化渐渐丢失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品质,变得僵化、保守、狭隘。这种状态,随着列强坚船利炮威胁的增加而不断被强化。而且是,每承受一次因失败而遭受的屈辱,这种心态就被大大地强化一次。虽然探索中国出路的仁人志士不断呼吁向先进国家学习,虽然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文化先行者们对这种被僵化了的文化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鞭挞,但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心态始终难改其封闭性。于是乎,中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恰恰在于冲破了这种已经无法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要求相适应的心态,用马克思主义去打破旧的道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去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但是,诚如智者所言,历史很会作弄人。后来我们遭遇的不顺和挫折,恰恰又首先是封闭了自己的结果。
是什么让我们重新回到那种封闭状态?在这里,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原因都一并列出。但是,我们可以说,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后来变成了对苏联那套封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照搬,社会主义的概念在实践中变成了一套被严格地限定在苏联人解读范围内的狭隘制度。加上当时两大阵营对立,强化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使刚刚要被驱走的封闭的文化心态得以回归。不仅如此,这种封闭,还刚好和我们长期遭受列强欺辱所形成的那种对民族自尊的极度敏感相暗合。于是,封闭被披上了维护民族尊严的华丽外衣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在世界各国宛若邻居般在一起生活,再也无法“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而迫使我们不能不和平共处的今天,心态已难以藏匿心中。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讲的大概就是因文化心态不同而不可避免会发生的矛盾。否认冲突的存在是不对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态度:是积极应对,还是再次把自己封闭起来?答案似乎唯一,但实际上,即使在已经确立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的今天,用封闭的文化心态来思考问题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举个当下的例子,便很能说明问题。大家知道,令人忧虑的社会道德普遍滑坡现象,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这个价值体系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人们看法不一。但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这些东西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的。不过,有一类意见反对把这些内容纳入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也强调这些观念,那我们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有什么区别?看来,在一些人眼里,核心价值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和西方国家相混淆,否则存在被同化的危险,存在掉进对我们别有用心、另有图谋者设下的陷阱的危险。不难看到,这恰是过去我们一步步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世界之外的那种心态的复活。
彻底改变封闭的文化心态,应该是文化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否则,别说建设文化强国,扩大影响力,恐怕和世界沟通,都会显得困难。
(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