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劝导队 社区美容师
2011-10-19张子琦
□ 本刊记者 张子琦
市民劝导队 社区美容师
□ 本刊记者 张子琦
市民劝导队员劝导流动小贩不要在街边摆摊。图/张子琦
走进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旁的永善社区,记者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路面整洁干净,两旁商铺规整,没有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的游商小贩;停车秩序井然,不仅机动车不会随意停放,就连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偶尔路过的遛狗阿姨随手带着塑料袋,以便处理自家小狗的粪便……最让人称奇的是,整个小区里连一个小广告都找不到。
也许有人觉得这没什么稀奇,但永善社区可不是有专门的物业管理、进门都要刷卡的全封闭式小区,这里新老楼房混合,紧挨着一个大型社区市场,还毗邻丰台镇城乡结合部。
用社区党委书记赵淑华的话来概括,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区环境”。一般这样的社区都比较混乱:较多的流动人口、杂乱的阳台楼道、私搭乱建的小店面和游动的“挎筐”小贩……
摆在眼前的现实和记者的“惯性思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永善社区“一尘不染”?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这个丰台火车站旁的小小社区。
曾经的“脏乱差”
永善社区的居民大多数都是丰台火车站和邮局的家属,由于紧挨着丰台镇,所以经常有农民来摆摊卖菜,菜贩们天刚亮就堵在小区门口占地方。有时为了“占据有利地形”,小区门口还常常上演“全武行”。
在文体路上,还有卖鱼的摊位。“到了晚上,鱼的内脏、鱼鳞混着血水往街上一倒,腥臭腥臭的。”居民李大爷回忆起来,还拿手扇了扇,似乎还能闻到那股腥臭味。
城管一来,菜贩们就往巷子里躲着,躲不开就跑,跑不掉了就央求道,“就这一次,再也不来了。”可等城管一走,挎筐的、摆摊的、卖鱼的、卖菜的又都出来了,下班时间基本上都能“把整条街堵死了。”
赵淑华回忆说:“整条路都是按喇叭的声音,明明就在家门口,就是回不去。要是遇到个脾气冲的,说打就打起来。等到菜市一收,小区门口到处都是烂菜叶子,混着鱼腥味,脏乱差算是一个不漏地占全了。”
不只文体路这样,小区里面也是混乱不堪,垃圾到处乱飞、违章建筑随意搭建、阳台堆满杂物……一不留神,就会踩到狗狗们留下的“小地雷”。
这就是五年前的永善小区,顶着“脏乱差”帽子的永善社区。
“唐僧”的笑摸样
今天,鱼贩没有了、烂菜叶不见了、随处可见的小广告也不见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底是谁的功劳呢?
在路上随意问一问这里的居民,他们都会说一个词——“市民劝导队”。
连城管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劝导队”能解决吗?带着这样的困惑,记者穿上“劝导队”的蓝色队服,带上红袖标,和这些慈眉善目的大爷大妈们一起上岗了。
“师傅,这里不能随便停车。”刚一出门,高阿姨发现了一辆随意停在路边的小轿车。开车的师傅也挺客气,“行,马上就走啊,我就办点事儿。”
“小伙子,办事儿也是需要时间的,耽误您几分钟,咱停到停车场,既方便路人,也省得您担心车被贴条,两全其美,多好。”高阿姨一番话下来,司机也不好意思了,说笑着把车开走了。
劝导队员们沿着文体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到违章的车就指引一下停车场的方向。路上偶尔看到零星的烟头,这些头发斑白的阿姨们会随手拾起来,丢入附近的垃圾桶。
作为人与人相处的载体,社区更多地需要温情的润滑和安抚,市民劝导队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这群穿着天蓝色衣服的退休人员,就像蓝精灵一样穿梭在他们熟悉的道路上,成为了文体路上一道明亮的风景。
“这可不能摆摊啊,外面灰尘大,您还是回店里卖吧?”在路过一个小面摊时,杨阿姨对摊主说。“就一会儿,马上就回去。”“您一会,他家也一会,那咱们这儿又成大市场了不是?”
店主想了想,把面摊收回了店里。这样的情况,用高阿姨的话说就是“正常情况”。也许你会有疑问,这些蓝衣服的阿姨说话怎么就这么管用呢?
“哈哈,就是一个字,劝!”身为劝导队的队长,高阿姨有她自己的一套方法——“唐僧精神” 。“我们不罚款,更不会向管理部门‘告黑状’,就是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发火。”
队员谢大爷的说法更简单,“就是软磨硬泡,一脸笑摸样,一个‘您’,把道理讲讲,要是不走,我就死守着,让你觉得不好意思,一不好意思不就走了嘛,目的也就达到了。”
望着这些大爷大妈们经过岁月洗礼仍真挚的笑脸,记者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执法者都难以完成的任务,这些退休赋闲的大爷大妈可以做到。
熟悉的“天敌们”
如今的劝导队已不同于五年前人丁稀薄的境况了,回想起当年刚刚建队的时候,一共只有60来人,歇上一天就要再上班,工作压力比现在大得多。
永善社区和玉林东里二社区交流座谈会合影。图/张子琦
顾此失彼,小家庭经常会被队员们“选择性遗忘”,而队员们的家人从不理解到支持,却没有花费多久。
“才半个月,我老伴儿就开始支持我了,现在比我还积极呢。”高阿姨说起来还透着一股得意劲。“原来我家楼下就是烧烤店,夏天热得要死还不能开窗户。半个月后,在我们的劝导下都装上了排风机。”窗户可以打开了,高阿姨的老伴儿也开始对劝导队另眼相看。
“其实就是一句话,都是永善的居民,自己的小区环境好了,自己能获得了实惠。何乐而不为?”
永善的居民渐渐地看到了劝导队的“成效”,下班以后再也不用“望家兴叹”了,出门不用担心踩到什么了,刺鼻的鱼腥味儿不见了……于是,“不领工资还天天上班的傻帽”、“你们凭什么管我”的闲言碎语也越来越少,终于不见了。劝导队渐渐“深得人心”。
五年寒暑,劝导队的努力没有白费,不只文体路,永善的“劝导精神”感染了整个社区、整条街道甚至整个北京。
可是,头疼的事并没有结束。
“又是你,这次让我又抓到了吧。”一位“挎筐”小贩进入了记者视线,不过奇怪的是,小贩并不是急急忙忙掉头就跑,而是有点狡黠地笑着,慢悠悠地收拾起来。“去菜场里卖嘛,不是都给你们留了地方嘛。”几位队员就像聊家常一样帮她收拾,没有谩骂,没有狡辩,双方似乎有了某种默契。
当刚性的执法转变成柔性的劝说,本来不同立场的关系也开始变得融洽随和了。
“本来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菜农们也是为了讨生活,在菜市场给这些人留一块地方,既规范了道路安全卫生,又可让小区居民吃新鲜蔬菜,何乐而不为?”
又是一个“何乐而不为”, 赵淑华说得一派轻松,可实际上,这些轻松却是她和劝导队员们不辞辛苦日夜操劳换来的结果。
以前,街口摆摊卖鱼的大李,有人买鱼,当街就杀,弄得满地的鱼鳞内脏。对于这样的摊贩,队员杨大爷不是一味地赶,而是耐心地劝导,“为什么不弄个摊位,你也省的天天摆地摊这么辛苦?”
“贵!”大李闷头说。两天之后,杨大爷找到他,“我在正阳里市场给你找了个摊位,一天就收你一块钱,快去吧!”
一个月几百块钱的摊位变成30块钱,大李不信,跑去一看,原来,杨大爷跟市场里的人商量,在一个卖玻璃的摊位前,给大李腾出了一平方米的小摊位。大李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时光荏苒,两年之后,大李还在卖他的鱼,杨大爷也仍然天天笑眯眯地当他的劝导队员。
明亮的“风景线”
通过和这些可爱的劝导队员们一路的聊天,记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份“宽广的胸襟和不喜不悲的淡定”。
成立之初,劝导队只管小商小贩,维持文体路秩序,现在小区的大事小事都变成了他们的“职责范围”。谁家闹了矛盾,找劝导队;谁家和邻居起了摩擦,找劝导队;甚至街头吵架,首先想到的也不是110,而是劝导队。
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信任,可有时候,却也让队员们受到伤害。
“你看看,你看看,我家的锁被撬开了!”一位邻居大吵大嚷地敲开了高阿姨的房门。“呦,丢东西没?报警没?”正在吃晚饭的高阿姨放下饭碗就出来了。
“没丢,但是你看,锁都坏了,你不是劝导队的吗?我找警察干嘛?你们怎么巡查的?怎么没发现?”一连串的责问从邻居的嘴里蹦出来了。
回忆起这件事,高阿姨笑着说,“那时还真有点生气。”
“劝导队又不是给他们看门的!”自觉成为劝导队员一份子的记者脱口而出。高阿姨却乐呵呵地说,“你这样,可就不合格了哦。我们要和气,帮对方消气,可不是火上浇油。”
快到村庄时,一座大桥展现在我的眼前:水泥浇的平整的桥面,气派的双向四车道,两边还有人行道,汽车、电动车、行人,井井有条地行走在各自的路线上。桥栏杆还刻有花纹,漂亮极了。我记得上次来时,这还是一座寒碜的小石桥。那天下雨,汽车、自行车、行人都挤在一条路上,别提多难走了。一辆汽车驶过,四溅的水花把我变成了一个“大花脸”……
当时高阿姨并没有动怒,而是笑着说,“您看,要不我给您换个锁芯吧。”
最后,邻居把怒气发泄完,也不好意思要劝导队赔锁芯,讪讪地回了家。
身为劝导队的队员,并不是天生的脾气好,而是有一份社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年纪最大的杨奶奶还经历过一次“惊险”,社区刑满释放人员大牛出狱之后无事可做就在家门口卖红薯,天天“堵道儿”。杨阿姨天天劝,无奈怎么劝他也不听,最后城管大队来把摊位收走了,才算是不干了。
到了晚上,杨奶奶老两口正吃饭呢,大牛就来敲门,硬说是没饭吃了,以后“就到你们家吃饭”。那么壮的小伙子往杨奶奶面前一站,老两口加起来都150多岁了,说不害怕是骗人的。杨奶奶给大牛盛了饭,又和他促膝长谈了一晚上,大牛这才走。
当记者问起杨奶奶有没有想过放弃时,她说:“我觉得能为社区做一点贡献,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从2007年劝导队成立伊始,无论严寒酷署,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从未请过一天假,缺过一次勤。
作为人与人相处的载体,社区更多地需要温情的润滑和安抚,市民劝导队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这群穿着天蓝色衣服的退休人员,就像蓝精灵一样穿梭在他们熟悉的道路上,成为了文体路上一道明亮的风景。
□ 编辑 汪文娟 □ 美编 庞 佳
记者手记
2011年9月5日,记者列席参加了永善社区和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二社区的交流座谈活动。简简单单的矿泉水,围成一圈的椅子,座谈会就这么开始了。这群最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谈论的内容围绕着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配合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使工作成果最大化。
给楼道里装防盗门、清理小广告、遇到不肯配合的游商如何处理……这些年过半百的大爷大妈和街道民警时而侃侃而谈,时而低头沉思。这些看起来都是琐碎的家长里短、街道小事,可这些正是老百姓每天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交通出行、生活环境,这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温暖一片民心。
2007年,永善社区烧烤烟火缭绕、鱼腥满街,每到下班“堵得苦不堪言”。由于城管等执法部门与居民群众缺少直接沟通,缺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社区周边环境整治的工作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少数群众甚至站在商户商贩一方,还时而出现群众与游商一起对抗执法的尴尬局面。
在这样的忧患局面下,“市民劝导队”开始了第一次执勤任务。尽管经历了各种误解甚至冷嘲热讽,这些热心的大爷大妈仍不灰心、不气恼,为“和谐家园”奋斗尽心尽力。
劝,不只是为了劝走,而是为了生活更加美好,社区更加和谐。这是记者当了一天劝导员的体会。
五年寒暑,劝导队的努力没有白费,不只文体路,永善的“劝导精神”感染了整个社区、整条街道甚至整个北京。
9月,北京警方将在全市所有社区全面推广“市民劝导队”工作新机制,即通过组建由社区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等社区积极分子组成的劝导队,对违章停车、摆摊设点等违法人员进行善意提醒和规劝,配合执法部门参与社区的环境治理、秩序维护、安全防范、文明建设和矛盾化解工作。
相信,有了更多的“劝导队”,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