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额最大的单项军火输出
——中国“东风”导弹出口沙特内幕
2011-10-19陈肇祥
中国金额最大的单项军火输出
——中国“东风”导弹出口沙特内幕
1988年4月6日,中央电视台在转播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突然插播了一段时任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的声明:“应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要求,我国政府已售出一些非核常规地地导弹。”这笔交易是中国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单项军火输出,总金额达35亿美元之巨。
中国义举感动沙特国王
冷战初期,政教合一的沙特王国视红色中国为“恶魔”。不过,1965年的一场战争改变了沙特政府的对华态度。其实,这场战争本与沙特无关,是沙特的战略盟友巴基斯坦遭印度入侵。1965年9月6日,印度为完全吞并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发起代号为“德里雨伞”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由于印度将全国80%的部队投入决战,导致巴军节节败退,重镇拉合尔朝不保夕。
此时,与巴基斯坦签订有军事同盟条约的美国非但不予以支持,反而宣布同时对印巴实施武器禁运。由于印度能获得苏联的军事援助,所以,巴基斯坦实际上已处于亡国边缘。危急时刻,中国伸出了援手。中国政府从现役部队中抽调59式坦克援助巴基斯坦陆军;9月12日,中国政府向印度发出最后通牒,限印度于3日内拆除它在中国和锡金(注:锡金现为印度的一个邦)边界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军事工事,并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这一通牒令印军被迫放弃拿下拉合尔的计划。巴基斯坦转危为安。
中国此举感动了沙特的费萨尔国王。他随即指示,放松沙特官员和商人与中国大陆接触的禁令,并在政府文件中,一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呼,而不是“中共”或“赤色中国”。
沙特需要武器对付伊朗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包括沙特在内的中东产油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外贸盈余来源地。但具体到沙特身上,当时的沙特国王法赫德显然采取“两头下注”的策略,既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邦交”,又不妨碍与中国大陆在能源、劳务及国际事务上进行合作。
1981年,以色列空军悍然越过沙特领空,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紧接着,两伊战争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1984年2月,伊朗声称阿拉伯国家暗中替伊拉克外送原油,宣布途经波斯湾的第三国油轮也是“合理的攻击对象”,伊朗空军相继摧毁了多艘沙特油轮。1984年6月5日,一架伊朗F-4战斗机闯入沙特划定的领空界线“法赫德线”。这一切都让法赫德国王感到不安,他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沙特军民士气的武器。
1985年,沙特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试探性地向美方提出购买“长矛”弹道导弹,遭到美国拒绝。于是,沙特防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向国王推荐了中国。尽管还没有与中国建交,但对这个遥远国家存在好感的法赫德国王还是首肯了,并责成苏尔坦全权负责,整个项目代号为“游隼”。
1986年12月,中沙双方代表开始在沙特南部某空军基地展开具体谈判。在苏尔坦亲王建议下,法赫德国王决定尽快购买中国“东风-3”弹道导弹。一旦沙特买到手,“东风-3”无疑会成为中东地区射程最远的导弹,不仅能覆盖沙特在中东最强劲的对手伊朗、伊拉克和以色列,甚至还包括印度和苏联的部分地区。
沙特订购“东风”导弹
1987年2月,沙特代表团首次前往中国大陆。为避免美国、以色列乃至台湾当局从中作梗,他们表面上先被安排去马来西亚访问,然后再去真正的目的地。经过几轮谈判,中方确实了解到沙方的采购诚意,于是,便安排沙特官员前去参观二炮的“东风-3”导弹基地,让他们观看导弹从推出洞库到进入发射程序的全过程。沙特代表团还被告知,他们是第一批见到“东风-3”导弹实体的外国人。
最终,在1987年下半年,沙特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订购了一定数量的“东风-3”导弹。中国承担了为沙特部署这批导弹规划基建和培训相关人员的义务。
在征求中方专家的意见后,“东风-3”导弹被确定部署在沙特南部大沙漠边缘的苏莱伊勒,距沙特首都利雅得560多公里。
“东风”导弹威慑伊拉克
1988年3月,美国《华盛顿邮报》率先披露了中沙导弹贸易的新闻,呼吁美国政府对中沙两国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有意思的是,这场外交风暴最终反倒促成沙特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990年7月21日,中沙大使级外交关系正式确立。
值得一提的是,“东风-3”导弹并没有让沙特失望。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不到一天,科威特全境沦陷,10万伊拉克大军直逼沙特东部领土。沙特军方紧急启动苏莱伊勒基地的战备程序,多枚“东风-3”导弹被运往发射基地。据苏尔坦亲王事后回忆,正是因为“东风-3”导弹的存在,使得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敢对沙特造次。
(文/陈肇祥 据《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