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雷锋传人,永远的革命战士
——郭明义
2011-10-19贾建
新时代的雷锋传人,永远的革命战士
——郭明义
郭明义,1958年12月出生,辽宁鞍山人。1977年1月参军,1980年6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复员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他先后任大型生产汽车驾驶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干事、车间统计员兼人事员、矿扩建工程办公室英文翻译、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入党30年来,郭明义时时处处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优质钢铁”
1977年1月11日,郭明义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新兵。他所在的部队前身是粟裕将军的警卫营。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一直英模辈出,仅荣立过二等功以上奖励的就达200多人,天天接受这些身边典型人物的熏陶,郭明义深受感动,并立志要向他们学习。郭明义所在的“钢铁英雄连”的驻地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县的山沟里。冬天,当地天气异常寒冷,每天早上,郭明义总是第一个起床,冒着严寒外出挑水。挑满水缸后,他又忙着砍柴、生炉子、烧水,就为了能让战友们起床后用上热水。自己班里忙完了,他又到别的班接着干。1979年云南发生大地震,听到这一消息后,郭明义专门请假,步行20多里山路,赶到县城邮局,将积攒的100多元津贴费寄往灾区。当时,郭明义每个月的津贴只有六七元钱。有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时,一名战友开的车出现故障,郭明义主动停下自己的车帮忙。他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钻到车底,一修就是40多分钟,等到故障排除时,满脸满身都是冰碴子的郭明义,已经被冻得站不起身来了。5年的军旅生涯,郭明义从一个青涩小伙成长为一名好兵:种过菜、喂过猪、做过饭,干的全是脏活苦活。然而,在每一个岗位上,郭明义都干得非常出色,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入伍第二年就被评为师学雷锋标兵。1980年,郭明义在30多个同年度兵里,第一个入党。他还先后5次获得嘉奖,被师里评为“优秀团员”。郭明义总是说: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只要不怕苦,总能炼成钢。
爱岗敬业
1981年,郭明义从部队退伍回到鞍钢齐大山铁矿后,先后从事过6个不同的工作。在做大型生产汽车司机时,郭明义创造了单车年产的新纪录;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郭明义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在宣传部任理论教育干事时,郭明义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期间,郭明义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当时矿业公司唯一获得该资质证书的人。
在做采场公路管理员的15年里,郭明义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5点钟出发,步行40多分钟到达岗位,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仅义务奉献的工作日就达1900多个,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郭明义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考核办法等均在国内领先,采场的主次干道路面维护质量逐年上升,星级公路达10公里,公路达标合格率98%。齐大山铁矿连年名列全国冶金矿山企业电铲、生产汽车效率第一名。离开部队近30年,郭明义用一个个荣誉书写着他在一个个平凡岗位上创造的辉煌:鞍钢先进生产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道德模范、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年来,郭明义获得的荣誉称号数不胜数。
无偿献血
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这是郭明义第一次献血。也就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献的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可血库却经常血源不足。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从未间断。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大约有6200毫升血液。20年来,郭明义累计无偿献血已达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输血800毫升计算,他献的血至少挽救了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如今,他已捐献了40多次。
捐资助学
1994年,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十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此时的郭明义月收入不足600元,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挤在市郊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足40平方米的单室里。到现在,郭明义依然住在这里,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16年来,郭明义已累计捐款十几万元,帮助了180多名特困学生。
雷锋传人
对郭明义的行为,开始好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送他一个绰号:“郭傻子”。可是,随着人们对郭明义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郭傻子”并和他站到了一起,人们开始称他为“雷锋传人”。
(文/贾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