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

2011-10-18张琪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张琪

(徐州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

张琪

(徐州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网络课程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以学科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其教学目标具备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文章借鉴“行为目标——学科中心”的结构模型,从学习内容及资源、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四个维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要素分解设计,并对实践情况进行了介绍。

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络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2007年起,教育部启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选工作,以推动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伴随国家政策的强力出台,各省市相继下发了相关精品课程的规划和举措。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各学科门类,校、省、国家三级为一体的精品课程体系,这对打造示范性课程,传播共享优质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徐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2008年成为校精品课程,2010年成为江苏省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建设乃是重中之重。[1]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性质和教学需要,课题组从2002年开始探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2006年、2010年网络课程两次改版。作为精品课程课题组成员,笔者统筹负责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就设计思路和应用情况做回顾、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前期调研

新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建设前,笔者对2006年建设的第一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的对象涉及全校大三和大四的师范生共计580名。调研显示,学生对网络课程栏目比较认可的涵盖以下六方面:(1)“滚动新闻”,70%的学生认为滚动新闻内容精炼、时效性强,是每次必看的栏目;(2)“课程导学”,62%的学生认为课程导学栏目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对提前了解章节内容有益;(3)“电子词典”,53%的学生认为电子词典涵盖了课程的重要概念,查阅方便,但功能需要加强 (需在界面和搜索方面改进);(4)“教案课件”,51%的学生认为电子教案可以作为课堂的补充,便于课前自学与课后复习;(5)“视频教学”,41%的学生认为视频点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部分学生建议以“知识点”代替“章节”的排列方式;(6)“学习笔记”,29%的学生认可学习笔记功能,但认为功能略显单一,建议增加学习进度记录、短信交流功能,并对网络资源的及时更新、教师的积极参与、界面的亲和力等方面提出了期待。

二、网络课程要素设计

网络课程中各要素的不同组织方式形成了网络课程的不同结构。[2]作为以学科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其教学目标具备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属于行为目标导向下的网络课程结构。借鉴“行为目标——学科中心”的结构模型,从学习内容及资源、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四方面对网络课程进行分解设计。[3]

1.学习内容及资源

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是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寻求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细化,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发展方向。[4]“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内容不应只是课程知识的简单呈现,还要涉及课程简介、指南、大纲、练习等。其中,课程内容既有面向个人的,也有要求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协作学习任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突破了单一课程设计形式,包括单元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与课程整合案例,由各级教学目标构成的教学内容序列组成。

网络课程必须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拓展材料、媒体素材、课件案例、视频教学、网站链接等。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也不是多多益善,一味追求数量很容易产生粗制滥造的冗余信息。“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内容和资源应是恰当的多媒体化呈现,而不是课本内容或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可以参照。例如,John Sweller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理查德.E.迈耶提出的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Generative Theory);教育传播中“共同经验”、“抽象层次”、“重复作用”和“信息来源”原理等。“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依据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表现形式,如表所示。

表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媒体表现形式

2.学习支持

个性化的协作式学习,不仅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本身,而且对学习支持服务的组织和提供都提出了新的需求。[5]“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支持功能包括五方面。第一,学习导航系统。具体包括:“模块导航”,通过划分子模块超级链接并配上下拉列表菜单,以定位学习内容。“锚标记导航”,相对较长的页面按内容顺序用指定序号的锚标记定位。“览图导航”,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超媒体网络的结构,学习者可以直接点击进入某个节点进行学习。“检索导航”,网络课程中设计关键字检索功能,这为学生快速定位期待内容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渠道。第二,学习风格测试系统。为使网络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开发了学习风格测试系统,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建议和指导。第三,学习交流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实现了网络课程与虚拟社区的有机整合,学生登录后可查询其他伙伴的“短消息”,通过“我的话题”查找发表和回复的主题,也可以随时进入论坛进行主题讨论。第四,设计了学习过程记录和跟踪系统,学生注册登录后,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第五,虚拟实验。对于DC/DV结构、视频采集、VCD/DVD原理与接线、网络协议等学习内容,主要通过视频录制与处理(利用镜头的切换、增加突出标记、语音和文本)结合流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对于视频展示台、数字照相机参数设置、摄像机之推拉摇移、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等内容,则利用Flash的Action Script编程语言实现模拟操作。

3.学习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动态变化的过程,相应的评价也必然是在过程性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6]“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时效性,通过必要的学习轨迹记录实现对学习者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电子作业,教师设置作业上交的起止时间,学员将作品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直接给出评价分数和评价信息;第二,自测与练习,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自定步调、自拟进度强化对概念和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第三,教师后台监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指导,还可通过后台对学生的网络课程使用情况进行量化评定。

4.学习活动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其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有价值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必须更加重视学习者自主进行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强调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活动包括三种类型:第一,强化理解,教师课堂讲授后,要求学生在网络课程中沿着知识节点组成的教学内容,通过回忆、归纳、反思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理解;第二,主题讨论,学生就某一特定主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教师在不同阶段搭建支架、控制讨论进程和方向并适时答疑,在这里基于问题的讨论(PBL)和探究学习活动 (Web Quest)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第三,作品展示。展示历次教学中学生的多媒体作品、博客链接与学习心得。

三、网络课程架构与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利用 Windows 2003Server架设IIS6.0运行环境,采用成熟的 ASP和SQL Server 2005技术作后台,网站开发软件为Visual Studio 2005、Dreamweaver 8、Flash 8与Photoshop CS2。“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从使用和维护上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分别实现网络教育功能与资源管理功能。网络课程前台包括学习管理、课程导学、学习内容、作业园地、拓展资源五大功能模块共计24个子模块。后台包括:学习风格统计、学习轨迹记录、文章发布系统、作业布置/批改、论坛信息回复、素材资源上传六大功能。

1.全方位、立体化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把学习内容的存储、检索与管理三者融为一体,为师生提供丰富充实的学习资料和多媒体素材。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块和学习内容。为满足学生自我测试和课程题库建设的需要,开发了“章节测试”栏目。“章节测试”包括9个章节的试题和8套综合试卷。题库题型涵盖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类型。教师登录后可选择 “科目管理”、“题库管理”、“试卷批改”、“综合管理”选项管理与批改阅卷。学生注册登录后可进入相应的考场模拟练习、查漏补缺。

2.个性化、交互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以所罗门 (Barbara A. Soloman)的认知风格分类作为个性化学习分类的基础,让学生完成由44道单选题组成的问卷,将认知风格量化为4组8种类型(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并给出相应学习建议。教师在后台可以收集参与学生的认知风格数据,进而设计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贯彻了动态过程性评价的思想,学生注册登录后,可以自定进度,通过人机对话,完成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训练和自我测试的学习过程。教师则可从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频次等纬度考察学习者使用网络课程情况,轻松掌握每位学习者的学习动态,从而建立准确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电子档案袋。

3.协作、开放式交流空间

虚拟社区的建立为信息时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实践中,我们开辟学生作品交流专区,展示历次教学中学生的课件作品、学习心得、博客主页,鼓励学生观摩研讨、分析不足并要求赶超前几届学生所达到的学习目标。虚拟社区运行期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提问的及时回复与恶意灌水的避免。对于前者,笔者建立了由版主、专任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分别负责典型问题回复、班级答疑和学生技术指导(如密码忘记、重复发帖、无法登录等);对于后者主要采取实名注册并启用口令认证确保参与人员的学生身份,从而保障虚拟社区的健康运行。

4.实验与创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在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通过虚拟实验、案例创作相结合,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和锻炼。第一,网上实验观摩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视频教学”栏目涵盖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传播媒体、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动画制作、音频媒体技术、常用图像素材及采集方式等示范性操作,供学生在实验前观摩、预习。“虚拟实验”栏目涵盖了视频展示台、数字照相机、非线性编辑等核心教学内容,学生可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反复演练,弥补了硬件设备的不足。第二,案例、模板分析与设计制作相结合。对于设计、制作型实验,选择典型案例、模板以及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放在网络课程中,供学生分析,以启发学生思维,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第三,完善的作业管理与提交系统相结合。教师可网上设置自己的班级、布置作业、管理和下载学生作品,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对作品的归类和评价,受到师生的欢迎。

5.清新简明的视觉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以富有时代感的淡蓝色为主旋律。导航按钮、提示图标、图形及文本元素都经过精心设计,颜色明快、排列整齐,给学习者统一的操作提示。网络课程呈现的知识内容顺序符合教材章节编排,从章细化到节、从节细化到知识点,逻辑性强,符合“细化理论”的指导原则,可以协助学习者建立初步认知。网络课程整体页面基调一致,能较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审美需求,使其更为有效、舒适地学习。

近年来,高校网络课程在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质量良莠不齐。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普遍存在:总体质量水平偏低;注重技术性,忽视学习者可用功能;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文化氛围;系统管理不完善等问题。[7]“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引领基础教育信息化、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未来教师从教能力的重要课程,尤其应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将其视为教育技术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1]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5-49.

[2]武法提.目标导向网络课程设计的原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7-20.

[3]武法提,黄玲.行为目标导向下以学科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8):51-54.

[4]袁松鹤,丁新,邱崇光.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9):68-72.

[5]陈庚等.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6):73-79.

[6]张琪,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43-45.

[7]王丽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现状调研[J].中国电化教育,2007(3):57-61.

(编辑:杨馥红)

G250.73

B

1673-8454(2011)11-0077-03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