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网站中资源的选择与处理
——以语文教学为例
2011-10-18朱科锋
朱科锋
(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江苏常州 213023)
专题学习网站中资源的选择与处理
——以语文教学为例
朱科锋
(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江苏常州 213023)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专题学习网站已成为一个良好的互动教学平台。但专题学习网站究竟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些什么?如何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相融合,以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文章针对专题学习网站制作过程中资源的选择与处理作了一些探讨。
专题学习网站;课程整合;资源处理
专题学习网站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互动教学平台,它既有别于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又有别于远程教学系统。最近两年,笔者参与了我校的市立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主要负责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工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庞大严整的系统,根据网络的特点,网站的资源应该有怎样的取舍标准呢?面对成长中的学生,面对不断更新的教材,我们又应该提供些什么呢?
笔者着重思考网络资源的有效性,归纳出网络与学科整合时资源选择与处理的几条标准。
一、突出主题
让网络为文本服务,更要让网络为主题服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将网络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为理解课文服务,而是让学生通过对网络的浏览,用心去感受,并尝试着超越文本,形成自己的课堂学习主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主题结构”取代“知识结构”。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在语文教学中,“主题结构”的学习即以人文性为主线,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既实现了网页高密度、大容量,又兼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目的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所以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选择适当的切入口。网络与语文课堂整合要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的“发”,并通过这一点来建构课堂活动中的“阅读主题”。
例如《孔子游春》一课,笔者围绕孔子“万世师表”这一主题,对网站进行了如下的板块设计:
第一板块:课文、字词解释、部分原文、寻疑探路,主要围绕课文来思考,以网络来呈现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梳理有关知识,解决字词一类的小困难。
第二板块:一生经历、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经典语录,主要围绕孔子的生平与思想来展开,较为全面地展示孔子一生的经历及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并通过一些经典的语录,丰富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感受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第三板块:文化地位、后人评述、历代封号、孔子学院,主要围绕孔子的文化地位来展开。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在这一板块,我们将视角转移,从后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
第四板块:问道老子、韦编三绝,惟楚有才、半部论语,主要是与孔子相关的一些小故事,选择这些故事,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对孔子了解很少,又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因此选择这些小故事,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其学习兴趣。
第五板块:历代名儒、儒家经典、世界影响、儒家未来,这是围绕儒家文化展开的。
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学习网站,笔者希望学生在网络上能够超越课文的局限,更全面地了解孔子及其有关的一切,适度的展开,正是体现了这一目标。
二、传递情感
笔者认为,“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语文与网络的整合过程中,“情感”可以成为整合的一个基点。语文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笔者常常在思索: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怎么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走进文本呢?语文与网络的整合,到底应该怎样把情感之音传递给学生,去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实现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师生与网络之间情感的同步运行,相互碰撞呢?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成为充满激情的学生呢?成为一节激情燃烧的课堂呢?
在设计《七律·长征》时,笔者记录了这样的思考:漫漫长征路,有爬不完的大山,渡不完的大河,还有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草地,永远看不到顶的雪山。而红军官兵只能靠野菜、皮带充饥,更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这一切,只能用一个字——“难”来表示。也许今天的孩子无法想象当年的艰辛,然而透过领袖毛泽东的诗句,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真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诗中“不怕”二字则是对长征精神的高度概括,正因为如此,万里征程中的座座大山,不再那么凶险;巨龙一样的五条大岭,不过是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不过像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的也只是一种“暖”热;被敌人抽去桥板的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也只是有点 “寒”意;连眼前岷山的千里风雪也已变成让人更加欢喜的美景……
因此,专题学习网站围绕着“不怕”这一精神力量,这一最朴素、最简洁、最有力的词语层层展开。
第一层:由“难“导入
展示探究卡一(见表1):困难重重话长征。今天,我们的探究就要从红军长征中的困难开始。
第二层:围绕“不怕“展开
(1)听,让学生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红军那份勇气。
师:困难常常让弱者害怕、颤抖、退缩、屈服。但在长征的困难面前,红军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诗人对这首诗的朗读吧,你感受到了什么?
(点击播放网页中的朗读录音)生: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勇气。生:我感受到了红军天不怕,地不怕。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的豪情。
(2)议,围绕文本,让学生从词中感受那份无畏的力量。
师: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首诗,想一想,是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不怕?
生:我从“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来,万水千山,在红军眼中都是平平常常的,看出红军的确不怕远征难。
生: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看出来,两千余里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的眼中,竟成了细小的浪花。
生:“乌蒙磅礴走泥丸”,4000多米,主峰直入云霄的乌蒙山,成了小小的泥丸。
生:我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看出来,更喜,更加喜欢。我从网上看到红军过雪山时衣衫褴褛,但对于雪山却有一种喜悦的感情,可以看出红军的不怕。而且是尽开颜,脸上都乐开了花。
师:衣衫褴褛,这个词用得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足以让每一个人望而生畏,死亡的威胁,更会让脆弱的人们止步。而衣衫褴褛的红军却将困难视为乐趣
……
第三层:回到网络,分析“不怕”的原因
师:为什么红军会有如此的勇气战胜这万水千山?为什么红军会有这样的精神面对重重困难?我们来寻找这背后的原因。
出示探究卡二(见表2)。
这样的课堂,以情感为主线,将网络与课堂联系起来,将背景资料化为一句句激荡学生心灵的话语,让学生在浏览的过程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设计的《七律·长征》在市专题学习网站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
表1 探究卡一
三、符合童趣
我们的专题学习网站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网站设计应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便于学生阅读,使学生乐于阅读。
1.方便简洁
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要注重为学生考量,力求做到方便简洁。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为网站内容设置两级目录,既能照顾到网站应有的容量,又便于学生浏览,例如:在制作《孔子游春》专题学习网站时,笔者进行了如表3所示的设计。
表2 探究卡二
整个网页呈“厂”字形分布,在网站的左边纵向设计了一级目录的导航,在每个一级目录下都设置了四个二级目录,二级目录以标签的形式横向放置在网站上方,当学生点开一级目录时,网站的上方会立即显示出二级目录。这样的设置相对来说,网站的容量已经很大,然而,因为设计得比较清晰,在课堂教学中,非常便于学生浏览。比如:教师只要讲一讲文化地位中的历代封号,学生先点击“文化地位”,再点击“历代封号”,就能立即找到,非常快捷。
2.图文并茂
一个专题学习网站的信息量不能超过一定水平,大致在20张网页左右,而且每张页面的文字不超过400字,最好在200字左右,并辅以图画。相对来说,高年级可以文字多一些,因为学生的阅读速度较快,中年级文字要简洁。小学阶段的网站设计力求图文并茂,而且要注意图在前文在后,甚至可以以画为主,文字为辅,只要能起到为课堂服务的效果即可。另外在语言的表述上,也要以学生读得懂、学生喜爱读为首要目标。
例如在设计五年级第一学期《友谊的航程》一文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刚从四年级升上来,阅读能力与速度有待提高,因此,网站的设计就以画为主,在“背景资料”一栏中设计了六张网页,文字力求简洁,但能说明问题。
第一幅: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依仗着船坚炮利,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
第二幅:1860年10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竟放火将圆明园烧毁,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只剩下了残墙断壁。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签订了《北京条约》,割九龙、尖沙嘴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
表3
第三幅: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二亿两。
第四幅:1901年,中国被迫与英、德、法等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而清朝一年的收入仅仅是八千万两白银。
第五幅: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沉重地压在劳动人民的身上,他们缺吃少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第六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年战争,仅仅南京大屠杀,就有三十万中国人民倒在了日寇的屠刀之下。神州天空阴风怒号,神州大地血流成河。
苍天有泪,江山无语。
笔者为每一张网页配了三幅以上图画,这些精心挑选的画面将学生带回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专题学习网站是网络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不是网络。我们要把网络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与评价手段。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精心选择合适的资源与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将网络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编辑:鲁利瑞)
G203
B
1673-8454(2011)08-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