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学的没落
2011-10-18崔银娜
□ 本刊记者 崔银娜
乡镇中学的没落
□ 本刊记者 崔银娜
20年前的儿童节,这里曾经多次聚集过全乡的小学生,队列表演,节目演出,比赛评比,热闹异常。如今,何庄中学操场因为没有了多少学生活动而长满荒草。图/崔银娜
2008年,河北省安平县的地界上还有8所公办乡镇中学。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减少为两所。而在县城一所公立的初级中学,今年的初一有14个班,每班有70余个孩子,生源爆满。
是乡镇中学的没落导致县城中学的人满为患,还是县城中学本身的竞争力让乡镇中学的生源丧失,逐渐走上没落呢?9月12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从“中学”到“联小”
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成片的玉米地绿意莹莹,丰收在望。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掰棒子”的时候就到了,饱满的“棒子”长在粗壮的秸秆上,让人叹息土地的肥沃。尽管秋收还没有开始,但是路边的狗尾巴草都已结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成熟”的气息。
通往何庄乡中学的道路要经过乡集市,这天不是赶集的日子。也因为下雨,路上的人并不是很多。集市的痕迹以道路两边不断出现的广告牌为代表,“移动收费”、“小家电”、“三元奶粉”等比比皆是。
由于连日下雨,道路有些泥泞,我们的车子勉强通过。与中国大多数乡村集市一样,集市的中心路口有一小片垃圾,与道路上的泥水、污物混合着。
经过集市,拐弯之后,一直走就到了何庄乡中学。跟随记者一同前往的当地老乡领着路。道路泥洼,我们只好停下车子,步行前往。
想象中的破败景象并没有出现。修葺一新的大门以及院墙让我们多少有些“惊喜”。门口“何庄联小”四个烫金大字醒目刺眼。走进学校,一栋三层高的教学大楼远远地矗立着。浅黄的外墙干净活泼,与周围低矮暗沉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地面没有硬化,整个学校显得空旷而寂寥。
刚刚建好的何庄中学教学楼,在宽阔的校园里显得异常醒目。然而,在这里上学的不是中学生,而是“联小”的小学生。图/崔银娜
往里走,还有同样风格的学生宿舍和食堂,分别坐落在教学楼的北面和东面。也许是在城市拥挤时间太久,在这样宽阔的院落里,让人倍感清怡。
由于中秋节放假,学校里看不见人,门卫室已建好,但大门敞开,空无一人。我们长驱直入。
教学楼的空调已经安好,而宿舍楼里面的空调机还都躺在地上,看来,开学不久,这里的一切才刚刚投入使用。我们从窗口能看到学生宿舍的上下铺,物品不多,还算整洁。
在宿舍楼南面的小房子里,我们遇到了学校的保安。他告诉我们,去年学校用县教育局投的经费,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和学生食堂。
他说,如今附近全乡各个村子里的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上学,大概有四五百人。原来的何庄中学两年前就撤并了,如今(滹沱)河堤以北的乡村的孩子们都到唯一的一所中学——北郭农中去上课。
乡镇中学的危机
“乡镇中学遭遇的第一个危机就是生源的危机。”该县第二中学的王玲玲老师对记者说。
安平县的丝网产业发达。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出来,到县城打工或者做生意,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的比较少,大部分孩子都跟着父母,到县城的小学上学。
“现在县城小学人数激增,一小、二小、三小,都是县城的孩子。”这位老师分析。她今年教的是初一,班上有70多个孩子,由于人多,担心讲课孩子们听不到,她喊得嗓门都大了。
然而,在乡村上小学的孩子也愿意挤进县城的中学。纪玉海是何庄乡崔岭村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今年小升初考试,他考了班上第23名。但县二中只要前20名的学生,按照规定,他只能到离家数里的北郭农中上中学。
但是,纪玉海的父母还是经过层层转折将他送进了县二中。玲玲老师说,其实北郭农中以前是乡镇重点中学,一些老教师仍然在,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并不比县城中学教学质量差。相对而言,乡中学生少,条件反而会好些。
乡中的第二个危机其实正是师资的危机。玲玲老师2003年从衡水师范学校毕业后,按照当时的教师分配政策,她被分到了何庄中学任教。但不到两年的时间,玲玲便托关系调到了县城第二中学。像玲玲一样的年轻老师还有很多,因为结婚等各种因素,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通过各种关系,将工作调到城里。
近年来,乡镇中学的师资显得非常薄弱。一些老教师,像玲玲老师的老师们现在大多已退休或快到退休的年龄。而近年来师范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比较少,回到乡村能留下来的就更少。此外,由于教师的工资相对较低及各种原因,这几年民办教师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崔芝慧曾经是何庄中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她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算是脱离农村生活的一种象征。尽管后来有政策,可以由民办转为公办,但是由于教师工资相对较低,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芝慧最终还是没有一直当下去。
生源和师资的双重危机直接导致了乡镇中学的凋敝。而在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乡镇中学就成为被整合的对象,似乎丧失了存在的必要。
辉煌的过往与没落的现在
曾在何庄中学任教多年的何云天老师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何庄中学最辉煌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每到六一,各个小学的学生们都到何庄中学表演。操场上,每个学校的孩子们排成整齐的队列,身着统一的服装,进行比赛。这是一年一度的大事,附近的百姓都来看。那两天,周围卖冰糕、棒花的人到处都是,热闹异常。”
“那个时候,每个乡都有自己的中学,但是全县只有五个重点乡中,当时叫‘片中’,何庄算一个。附近乡的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入校,每年考上安平中学(高中)的人在‘片中’里是数得着的。还有直接考上中专的,那时时流行上中专,两三年就能出来工作,比高中难考,何庄中学那个时候考上不少学生呢。”
何老师如今已退休,前些年随儿女搬到了城里,尽管县城有些学校让他再去当老师,但是他仍忘不了当年在何庄中学的热情与辉煌。
“老师们当时教书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都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老师,一个跟一个比着,看谁的学生优秀。”何老师说,现在条件好了,学生反而不爱学了。村里的很多孩子勉强上完初中就不读了,不是去打工就是跟人家学做生意,很少有年轻人再种地了。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极大的难题。这在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何老师认为,这是乡村教育没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大学不包分配,收费也高,一家人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跑回来跟没上过学的一样,给人打工。乡下人成家都早,因为上学,年龄大了,女的不好嫁人,男的不好娶媳妇。乡下人都是务实的。”何老师感慨地说,“成绩优秀的”就到县城中学去了。乡镇中学只有那些家长觉得考不上学、打工又太早的孩子们才被送去。乡镇中学就越来越“不行”了。
如今,安平县乡镇中学只剩下两所,即北边的北郭农中和南面的南王庄中学。而这两所乡镇中学也面临着“被整合”的命运。
今年4月初,安平县政府统一规划,要在安平县城东建立一个占地1500亩、总投资6亿元的教育园区。到时候,除了安平中学、安平职教中心、安平特教学校等学校要搬迁至园区外,所有农村初级中学也都将搬迁至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