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L法的黑龙江省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分析

2011-10-16杨慧瀛

关键词:黑龙江省贸易产品

杨慧瀛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

引言

相对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而言,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产业内的产品,而这种产品满足按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 SITC)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要求。从发展进程看,产业内贸易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产业间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西欧一体化进程出现的一种完全不同于产业间贸易的贸易方式。因为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业内国际分工,而产业内国际分工是产业间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于产业间国际分工。因此,产业内贸易是较之产业间贸易水平更高、利得更大、竞争力更强的一种贸易方式。

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由于与产业内贸易相关的调整成本要比产业间贸易小得多,因此从结构调整成本方面来讲,进行产业内部的调整、优化,对于中国来说是现实可行的。从贸易自由化方面来看,产业内贸易可以使由贸易自由化引起的国家之间的社会冲突最小化,因此产业内贸易的福利效应会更大。而从贸易关系方面来看,尽管美日国家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制成品仍存在一定的歧视,但是不断增长的产业内贸易将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贸易摩擦。总之,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的优化、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位次的提升以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贸易政策的适当选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外贸商品结构逐步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黑龙江省的外贸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一直高于工业制成品。但进入90年代以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并且呈不断上升之势,到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达到92.41%,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主要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及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黑龙江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的测算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可以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是由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于1975年提出的GL指数。对于产业i,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为:

式中,IITi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表示某个特定差异的产品出口和进口。显然,IITi的数值在0~1之间,IITi的值越接近1,则i类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当IITi=0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这种产业只有进口或者只有出口,即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当IITi=1时,表明这种产业的产品出口与进口相等,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

在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描述产业内贸易现象时,对产业定义的宽窄或者商品组的大小将影响IITi值的大小。一般来说,对产业定义越宽泛,IITi值就越大。此外,IITi值的大小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程度,但IITi值越大,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处于越有利地位,要具体分析IITi值较高的原因。

(二)黑龙江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根据黑龙江省近几年海关主要商品进出口金额统计,我们首先对2003—2007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总,利用G-L指数测算,得出黑龙江省2003—2007年各主要进出口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2003—2007年对外贸易主要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2003—2007年,在所统计的16种进出口商品中,锯材、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电动机及发电机、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及零件、二极管、晶体管及类似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机电产品等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超过了0.5,处于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其中,锯材、电动机及发电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0.92和0.85以上,2007年电动机及发电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更是达到最大值1,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趋向于平衡。既具有产品差异性,又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医疗仪器及器械等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却很低。

此外,许多在发达国家具有很高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资本密集度产品,在黑龙江省却处于较低或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比如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印刷电路和集成电路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平均值较低,而且进口数量远大于出口数量,这表明2003—2007年间黑龙江省在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上还缺乏外贸竞争力。

黑龙江省2008年对外贸易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规模、质量、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全省进出口同比增长32.37%。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进出口总额162.2亿美元,下降了29.9%(见表2)。

表2 黑龙江省2008—2009年进出口完成情况 金额:万美元

由于数据所限,2008年和2009年仅可以计算出 黑龙江省部分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参见表3)。

表3 黑龙江省2008—2009年对外贸易部分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黑龙江省2008—2009年对外贸易部分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其中钢材、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及零件、医疗仪器及器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特别是医疗仪器及器械由于出口额由2007年的334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 603万美元,使得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前几年有大幅度上升,达到0.9883。2008年黑龙江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实现52.6亿美元,增长57.7%,其中出口39.2亿美元,增长76.8%,因此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保持在0.5以上,表明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汽车零件和汽车(包括整套散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虽然低于0.5,但是上升较快。主要原因是作为黑龙江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作为中国汽车及汽车发动机骨干生产企业的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年汽车生产能力已达到40万辆,公司产品出口已达40多个国家。

(三)黑龙江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速度基本表现迟缓,这与黑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是基本一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黑龙江省的产业内贸易总指数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与我国发达省份及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也略低于全国水平,而且还可以看出这些年个别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略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黑龙江省的大部分产品还是按照传统的要素禀赋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的,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较少。

2.各分类产业内贸易指数差异大。黑龙江省虽然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各个行业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距比较大。在分析的产品中有部分商品如锯材、电动机及发电机等贸易指数高达0.8以上,甚至0.9。而有些商品如印刷电路和集成电路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平均值则较低。另外,在我们分析过程中还有许多进出口商品都是只有进口,或者只有出口的,所以产业内指数为0,因此大部分没有纳入分析和比较。

3.产业内贸易利得较少。虽然部分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偏高,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原因: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大量增加,但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层次。如精密机械产品是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但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照相机、化学分析仪器、电气测定仪器、温控器等产品,而中国仅向日本出口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的照相机、复印机和钟表等产品。黑龙江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情况亦如此,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商品中附加值高、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较少,主要是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即出口同类产品中较低级的产品,进口较高级的产品。所以个别商品产业内贸易虽然指数较高,但获得的产业内贸易利益却比较少。

二、促进黑龙江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产业内贸易并不等于否定产业间贸易的作用,且在当前条件下产业间贸易在黑龙江省乃至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扮演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若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利益来展开国家或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是远远不能适应国际贸易格局的快速变化的,要想提升黑龙江省的外贸竞争力,应重点发展主导产品的相互贸易。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作用,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挥比较优势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准则。虽然从长期来看,实施竞争优势战略,将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是黑龙江省外贸发展的大方向。但要实现这一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黑龙江省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要继续扩大这类产业规模,势必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所以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必须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于推行“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的原则,不断提升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以获取动态递增的比较利益作为战略取向。

所谓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用新技术改造整合传统产业,进行新型化、多层次化、精细化的产品开发,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增强黑龙江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如果说低劳动力成本是黑龙江省乃至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那么低劳动力成本加人力资本就是“新型”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将比较优势延伸到技能与知识等人力资本上,用新技术改造整合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使出口商品从初加工到精加工转变,提高其附加值,从根本上增强黑龙江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二)培育规模经济,实施规模经营战略

发达国家工业产业内分工高度细化,工业发展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国要实现结构趋同的产业发展必须依靠两条途径:一是互相开放市场,为各国细化的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提供市场空间;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内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在区域内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规模经济。梳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规模经济可以为参与贸易活动国带来1+1>2的福利效应,这对黑龙江省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黑龙江省所处的东北地区目前除了具有基本的要素禀赋优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大市场的规模经济。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一些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汽车、电子通信等产品的需求迅速进入扩张期。这一市场条件有可能使某些相关产业形成世界上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也包括由于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由此而产生的低成本不仅会使国内消费者受惠,也有助于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其他省份在诸多领域具有合作的潜力,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积极促进区域分工和专业合作,加快产业链接和资源整合,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将大大推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促进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上。2009年5月16日到18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俄机电商会共同主办的中俄机电产品展销会在黑龙江省东宁口岸举办,该展会成为中俄机电产品展示、洽谈、交易的平台。展销洽谈会的召开有力地拉动了中俄两国机电产品贸易额,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中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一个国家能够在某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性产业中创造竞争优势,这些关键性产业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广泛的外部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产业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是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今后世界市场中产业内贸易竞争的焦点。当前,黑龙江省应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主导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其打入国际市场,并努力取得竞争优势,以此来加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政府一方面应扶持高新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接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并使之产业化,由此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力量发展起在未来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如前所述,规模经济将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而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是存在差异性产品,因为只有存在差异性产品,才能在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产品的差异化不仅仅体现在质量和技术上的垂直差异,也体现在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上,如产品的包装、广告等,正是这些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而黑龙江省以往对产品包装、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营销方式不够重视,从而造成商品质高价廉,品种单一,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这些都不利于贸易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应加强和扩大差异产品生产,发展个性化商品,增加产品的品种,使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对传统的劳动、资源和材料密集型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针对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通过技术改造一方面可以创造成本、价格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产品垂直差异的链条上占据较高档次的一环,以提高产业内贸易的综合效益。

(五)发展直接投资,为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

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为了扩大企业的规模以降低企业成本,形成公司的特定优势,黑龙江省应积极引入国外直接投资。吸收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投资能获得技术、资本和产业升级效应,从而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化产品的贸易。但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目前投资的对象应定位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居民收入也相近、需求相似易形成贸易重叠的国家,与其发展产业内贸易有相当广阔的空间,以避免出口市场集中所带来的风险。2007年黑龙江省东宁县率先赴俄开辟的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区可以视为直接投资带动产业内贸易的一个典范。按照俄罗斯海关规定,半成品鞋出口关税仅是成品鞋出口关税的一半,东宁吉信集团与温州达芙妮等鞋业合作,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兴建了拥有14条制鞋生产线的吉信鞋厂,从国内进口半成品鞋料,在俄日产各类皮鞋3万双,产品赢得了俄消费市场,年销售收入2亿多人民币。

[1]Harrylyshyn,O.E.Civan.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R].Tharakan,Intra-industry Trade,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Amsterdam.1983.

[2]王金亮.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求是学刊.2010,(1):57-61.

[3]杜珊珊.我国产业内贸易及对产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6.

[4]常树春.中俄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可行性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5):63-68.

[5]林 琳.产业内贸易研究——一般理论与中国经验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5:3.

[6]喻志军,姜万军.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8,(6):37-43.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贸易产品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贸易统计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