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1-10-16丁帆
卷首语
当春天真的来临之时,我们并没有在目不暇接的文学创作的速度中体察到它的温度,是消费文化麻痹了阅读者的感触神经了呢?还是我们的作家根本没有感受到生活给予他们足以创造时代史诗的机缘呢?!
本期我们隆重推出了中国著名的生态散文作家刘亮程的评论专辑,43年前的1968年,一篇《寂静的春天》拉开了世界生态主义思潮的大幕,从此,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也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然而,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创作还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后开始的,无疑,在中国生态文学史上,刘亮程的名字是赫然在目的,它不仅镌刻在中国散文史的里程碑上,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学在世纪转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刘亮程说创作是在“向梦学习”,一点不错,如果一个作家失去了自己的“梦”,他也就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正是这个“梦”推动着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一个作家能够理解这一点却是很不容易的,可是这个“梦”中的理想主义的场景在无情的现实世界当中却是不堪一击的,但是,人类没有这样的“梦”,就会变成没有生命细胞的机器人,同时作家存在的意义也就消逝了。为此,我们应该为刘亮程“向梦学习”鼓与呼:“梦启迪了文学,文学又教会更多的人做梦。优秀的文学都是一场梦。人们遗忘的梦,习以为常却从未说出的梦,未做过的梦,呈现在文学中。文学艺术是造梦术。写作是一件繁复却有意思的修梦工程。用现实材料,修复破损的梦。又用梦中材料,修复破损的现实。不厌其烦地把现实带进梦境,又把梦带回现实。”倘若“人与自然”之梦能够在作家的笔下得以“修复”,人类就会有希望地活下去!
毋庸置疑,在当下消费文化大行其道之时,诗歌作为文学的“贵族”领域,其悲惨的境况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大批诗人仍然在坚守着他们的阵地,这不禁使我们肃然起敬,他们不仅仍然坚持写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反思!对于已经逝去的黄金年代,反思什么是“80年代诗歌精神”,反思“80年代诗歌运动”中的流派学表现,也就成了为未来创作做准备的理论资源。读者诸君可以看看周伦佑们是怎么想和怎么说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和学院派批评家之间思维的区别。
我们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文学边缘状态的创作现象,也许它才是我们今天文学创作的真正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