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疆地区支教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和田地区为例
2011-10-15欧阳山
欧阳山
(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一、研究的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一直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制度和措施,支持和保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把更多财力投到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上,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2]。“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的有效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支援的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3]。
新疆南疆地区(包括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和田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属边远、落后、贫困地区,受人口分布、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等影响,南疆地区的教育事业长期落后。对新疆南疆地区的支教,是提升南疆地区教育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帮助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田地区是新疆南疆最偏远、最落后的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区,位于新疆最南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全地区总人口1955836人,少数民族人口1887905,占总人口的96.5%。可以说,新疆支教工作的重点在南疆,南疆支教工作的重点在和田。和田地区支教工作关系着全疆的支教工作,是全疆支教工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是制约新疆支教工作的一个瓶颈。
作者2010年受单位的委派赴和田地区支教,作为和田地区支教工作的亲历者,对支教有很深的感情。为了真实了解和田地区支教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便于对支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更好地促进支教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支教期间历时四个月对和田地区支教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结合座谈、访谈法。调查问卷分为两个样本,第一部分为《和田地区支教现状调查问卷(受援学校领导、教师用)》,根据语言,又分为汉语和维语两种,涉及30项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其中汉语言62份,维语言128份,有效率为95%。第二部分为《和田地区支教现状调查问卷(支教教师、学生用)》,涉及35项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为95.3%。调研分别抽取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和于田县有代表性的地区及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过程中进行访谈,受调研人员主要为支教人员(包括实习支教、志愿者支教、援疆支教和城乡支教等人员,主要来自于北京、重庆、浙江、新疆本地等)和受援地领导、教职工。范围涵盖和田地区四县一市的大学、中学(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小学及幼儿园,包括民族学校、汉族学校、民汉合校,涉及城市、城市郊区、农村、偏远乡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地区,范围较广,覆盖面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新疆南疆地区支教的积极作用
支教主要指支援边远、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目前新疆南疆的支教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实习支教,这是支教的主体;另一种是除大学生实习支教外的支教群体,主要包括志愿者支教、援疆支教和城乡支教等。
1.支教人员深入基层,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升华
2010年自治区教育厅针对大学生实习支教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调研报告显示:97%的学生认为实习支教后,自己在思想认识、教学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这充分表明,实习支教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4]
与支教人员的座谈、访谈中,支教人员普遍表示,来到南疆,各个地方的支教人员大家一起共同生活,特别是实习支教的大学生,他们既做老师,又做学生,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学会了在集体中包容、谦让、团结、协作、互助,学会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学会在少数民族集中聚集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对自己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对支教教师、学生的调研中,问及你认为支教中自己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和其它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时,答得到了很大提高的占到24%,有些提高的61%,两者达到85%,没有提高的和没有感觉的仅占15%,如图1。
图1 你认为支教中自己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和其它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支教推动了受援地双语教学的发展
双语教师短缺是制约南疆地区双语教学快速发展的瓶颈。在与和田地区墨玉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的交谈中,该负责人表示,墨玉县急需懂双语的老师和幼儿教育的老师,昌吉学院每年的支教,弥补了我们师资的不足,促进了全县双语教学的发展。《和田地区皮山县教育工作汇报(2010)》在主要工作中提出:双语教学从2004年起步,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通过6年的不懈努力,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一是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抽调三批共153名干部支援双语教学;二是……五是争取昌吉学院等对口支援单位支持,共有6批805名教师到皮山支教……目前,全县中小学双语班由2004年的40个班160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264个班10978名学生,班级数比2004年增长了560%,学生数增长了585%,全县中小学双语班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学前双语班幼儿总数占学前幼儿总数的80%。
支教人员的到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疆地区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对受援地对象的调研中,61%的领导、教师认为支教对提高受援学校学生的汉语水平,推进双语教学帮助很大,32%的人认为有一定帮助,而没有帮助和不清楚的只占7%,见图2。
图2 您认为支教对提高受援学校学生的汉语水平,推进双语教学
3.支教提高了受援地的教育水平
教育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基石,是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和重要保障,是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5]南疆教育事业长期滞后严重影响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支教人员的到来,给南疆地区的各级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内容,填补了某些学科的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受援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提高了受援地的教育水平。如支教人员高水平的示范课给受援学校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和田地区师范学校(即和田地区教育学院)没有心理课老师,学生没有上过心理课,没有接受过心理辅导,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一位专业心理老师的支教让学生第一次上了心理课;墨玉县二中校长动情地说:“我们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你们美术专业的实习支教学生的到来,使学生第一次真正上了美术课,我们真想把他留下来。”
4.支教促进了支教人员与受援地群众的沟通与交流
支教人员大部分没有去过边远的新疆南疆地区,对南疆普遍感到陌生,内地省份的支教人员对南疆还有一些恐惧感,支教是他们第一次踏入南疆,深入基层,走近边疆。来到南疆,他们了解了南疆的风土人情、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同时,与南疆各族群众共同工作、生活,大家朝夕相处,双方互相了解,加深了彼此的认识,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这与支教人员的回答相一致(见图3)。
图3你与受援学校领导、教师及当地群众沟通交流如何?
支教人员与当地群众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于建设稳定、和谐的新疆意义重大。
三、新疆南疆地区支教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支教的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推动新疆支教工作向前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及自治区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政策是一定社会集团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完成一定任务而确立的活动原则和行为准则。政策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但政策在技术层面上有着某种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一定的随意性等局限。[6]又因执行政策人员水平、素质和监督强度的不同,政策所期冀的效果而不同。对于支教而言,推动支教工作向前发展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效果亦受到以上条件的限制。对支教人员支教前的培训可以说明这一点,问及你支教前参加的相关培训时,27%支教人员回答:专门讲座,很详细;49%支教人员回答:学校开动员会,附带讲讲;发个文件,自己学习的达16%,没有参加过的占到8%(如图4)。
图4 你支教前参加支教的相关培训
2.支教人员的安全保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支援单位对确保支教人员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十分重视,把保障支教人员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放在支教工作的首要位置,且都为支教人员购买了人身伤害意外保险。但支教期间,仍有4%和6%的支教人员认为人身不安全和对安全没有感觉。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支教人员比其它支教人员认为安全的比例要高。
现实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支教人员由于平时没有引起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环境不适应等因素,不能如期地完成支教工作。支教人员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是支教工作的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支教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突出
在支教中,支教人员原所教、所学专业与支教任教学科专业不对口问题较为明显(见图5)。专业不对口,不能发挥支教人员的专业优势和特长,支教人员学无所长,容易挫伤其积极性。
图5 你任教学科与自己的专业是否对口
支教人员在支教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交流障碍,不能有效地与学生开展交流与沟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直接影响支教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实习支教学生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差别较大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支教学生一般有8-15节课,个别有20节以上课的,但也有实习支教学生支教期间没有从事教学工作,而是做与实习支教无关的其它工作,如抽调到基层政府帮忙;帮幼儿园画画等等。
4.支教人员的日常管理比较松懈
支教人员受支援单位的委派,前往南疆地区支教,远离支援单位,支教单位鞭长莫及,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受援单位面对不属于本单位的临时支教人员,也是听之任之,疏于管理。支教期间,对于支教人员的组织、管理出现了真空地带,支教人员成了“自由民”。此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支教人员很少参加有关的学习或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缺失(见表1,表2)。
表1:支教期间你是否参加过受援单位组织的学习或教育活动
表2:支教期间支援单位是否组织有临时的党团组织
支教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各地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实国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认真得以贯彻落实,可以实现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双赢。如果对支教中存在的问题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可能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寄期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当前及今后自治区的支教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13-15).
[2]本报讯.中共中央国务院新疆召开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0-5-21(1).
[3]本报讯.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0-3-31(1).
[4]蒋夫尔.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调研报告公布[N].中国教育报,2010-4-8(3).
[5]顾华详.全面提升教育支撑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J].今日新疆,2011,(2):43-44.
[6]李步云.法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