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变与不变
2011-10-11编辑董彦
编辑 董彦
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变与不变
编辑 董彦
朝鲜半岛局势是当今备受世人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被称为典型的“冷战活化石”。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则是整个半岛问题关键之关键,核心之核心。从日本殖民者降服之日起,美国就开始接手半岛南部,并在此后的60多年中通过各种政策影响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进程。
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演变
1953年——20世纪80年代初
从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之日起,美国的朝鲜政策从“热战”转向了全面冷战。全力保持对韩国军事同盟、防止朝鲜对韩国发动军事入侵、加强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保持朝鲜战争时期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为代表的停战机制、遏止朝鲜“任何形式想要破坏和颠覆韩国”的企图,一直是美国的政策核心。但冷战格局的稳定,让美国也没有兴趣通过直接对朝军事行动来解决所谓“朝鲜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1年冷战结束
1991年冷战结束和苏联的瓦解,使得东亚地缘战略格局出现了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的最大变化。与此同时,从1986年开始,韩国的军事力量在总体上开始超越朝鲜,当年朝鲜战争中“北强南弱”的局势已经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老布什政府支持韩国政府寻求与朝鲜对话、开展北南接触的“和解”政策。老布什政府的朝鲜政策希望通过韩国与朝鲜的接触和合作,打开朝鲜的大门,让朝鲜在经济发达和民主化的韩国引导下,演变成亚洲的“东德”。最后,让“三八线”也能成为1989年10月7日倒塌的“柏林墙”一样,实现韩国对朝鲜的瓦解和统一。
1992年——2002年
1992年半岛局势开始突变。朝鲜秘密的核计划迅速取代了美国对朝鲜“和平演变”的幻想,成为了美国对朝政策的首要关注。由于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失去了当年最大的战略对手苏联,美国全球安全关注的重点转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反扩散和防扩散。一直拥有秘密核武器研制计划的朝鲜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克林顿政府的朝鲜政策可以说是“对话”与“压力”并举。美国希望通过直接关注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力求改变朝鲜。
2002年10月——至今
小布什政府上台不久,2002年10月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朝鲜政策是同意六方会谈、不同意美朝直接对话;第二任期白宫政策“大回转”,美国直接启动与朝鲜的双边会谈。然而,美朝关系和六方会谈由于朝鲜拒绝全面核查,而在2008年11月陷入停顿。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坚持布什政府的“全面核查”原则,力争重启六方会谈。但2009年4月5日朝鲜的火箭试射和5月25日的第二次核试验,谈判努力遭受重挫。美朝双方开始了新的一轮“讨价还价”的政治角逐。
同样的半岛,不同的总统
艾森豪威尔:差点启动核按钮
艾森豪威尔认为核武器对于快速结束朝鲜战争是十分有效的。但真正让他放弃原子弹方案的是盟国的强烈反对和对苏联威胁的担忧。以英国为首的盟国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强烈抗议美国使用原子弹。另外,对苏联参战,从而导致世界爆发核战争的担忧也使美国不得不慎重考虑使用核弹的建议。
1960年,约翰·肯尼迪宣誓就职。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向肯尼迪大谈“总统黑匣子”的功能,他开玩笑似地叮嘱新总统:启动上面的按钮可一定要慎之又慎。
尼克松:忍气吞声
在朝鲜战场上吃过亏并且正在越南战场上吃亏的美国政府,此时国力衰弱。1969年4月15日,尼克松总统上台不足三个月,美国海军一架EC-121电子侦察机在朝鲜附近的海域执行例行任务时被两架朝鲜战斗机击落,机上31名美国军人无一生还。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考虑如何对新政府执政以来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危机”作出反应。直到4月17日,尼克松总统才公开宣布了两项决定:派出空军护航继续侦察,同时命令两艘航母开向日本海以备可能的报复攻击。但美国派出的航母在日本海的示威巡游只持续了几天就因为苏联私底下的温和抗议而结束了。到4月底,这场危机就沉寂下去了。
克林顿:懊悔错过访朝
2000年10月23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平壤。会谈中,金正日提出邀请克林顿访朝。根据奥尔布赖特的回忆录《女国务卿》一书披露,当时克林顿就此征询当时已经当选总统但还未就任的布什的意见,布什表示,去与不去应当由克林顿来决定。
奥尔布赖特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巴以正为签署一项和平协议而在进行最后谈判。受这一谈判的影响,克林顿感觉没有时间去朝鲜实现‘破冰之旅’。”而据奥尔布赖特回忆,对于这一决定,克林顿“非常懊悔”。奥尔布赖特回忆说,“他(克林顿)当时生气地谈论着我们花在中东问题上的时间,说他真希望自己当初应抓住去朝鲜的机会,而不是留在华盛顿为中东问题作最后努力。”
本文根据《环球》、《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变化中的美国对朝政策》等书(文)内容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