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救护车应用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2011-09-29刘统新孙景工王铁民
刘统新,王 政,孙景工,耿 磊,王铁民
我国救护车应用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刘统新,王 政,孙景工,耿 磊,王铁民
通过对全国主要医用汽车改装企业生产、专业标准制定情况和急救单位(全国省市120急救中心)救护车配置状况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西方国家救护车配置标准,从国内医疗机构数量、救护车的配置概况、救护车厂家品牌种类型号总量、国外救护车的前沿技术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内救护车产业的发展、医疗机构对救护车的需求、影响国内救护车产业发展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救护车;现状;标准;问题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domestic main medical vehicle modification business standard and ambulance configuration in emergency center are analyzed.Combined with the ambulance configuration standard in western countries,domestic development of ambulance industry,need,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blems are stated in many aspects:such as numbers of medical institution,ambulance configuration,brand and model,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Meanwhile,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1,32(2):71-74]
Key wordsambulance;current situation;standard;problem
1 引言
众所周知,救护车在医疗保障与疾病预防控制中提供快速便捷、应急安全的作用,尤其在抢险救灾、反恐、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更是明显。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逐渐展开,国家及各省市政府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的投资力度推动了救护车市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救护车市场的良性效应将会更加突出[1]。
2 救护车应用种类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卫生事业的改革,我国的急救服务事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目前救护车按功能区分主要有转运型、急救型以及负压救护型等车型。我国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也注意引进发达国家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如全地形履带式卫生急救车业已完成研制任务。一些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急救中心、综合医院、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站等大型医疗服务部门近年来相继引进了一些急救车辆,其中以欧洲生产的救护车数量最多,这些装备显著提高了我国急救车装备的技术结构与品种数量。
2.1 我国医疗机构的数量
根据国家卫生部最新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卫生机构数30.896 9万个,其中医院数量19 214家,具体为东部7 252家、中部6 183家和西部5 811家;卫生院共有40 791所,具体为东部11 471所、中部12 461所和西部16 859所;社会卫生服务中心(站)共22 656个,具体为东部13 139个、中部6 279个和西部3 238个,其余为门诊部(所)、妇幼保健院(所、站)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等。医院合计数量19 214家,其中综合医院13 120个,具体为政府办医院5 825家,企业办4 150家。
2.2 救护车配置情况
我国部分城市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救护车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指标的比较
表1说明德国配置最高,在德国急救调度中心不但可以调度管辖的急救站,还可以调度空中部队、海上救护艇以及其他地区的急救力量实行地面、空中、水中以及高山等立体救护。该国急救门诊设备更为齐全,保证伤病员能够在“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正如国际医学界普遍的看法:“美国的手术成功率最高,日本的医疗器械最好,而德国的急救水平堪称一流”。
作者单位:300161 天津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刘统新、王 政、孙景工);300162 天津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耿 磊);100031 北京 北京急救中心(王铁民)
2.3 我国医疗机构中救护车的配置情况
目前,我国政府没有专项购置经费用于配置救护车,各地政府基本是根据当地财政状况,视情拨款配置一部分救护车,造成救护车的配置量严重不足。2007年,北京120急救中心救护车配置为标准5.8万人/辆;如果加上999的车辆情况,则北京的救护车配置为4.23万人/辆;2008年奥运会后,因大量保障奥运会的救护车归属北京120急救中心,达到了6 500人/辆,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配置标准。
(1)我国县及县以上医院、中医院、妇幼院、疾控中心以及卫生监督站均配有救护车和专用车,其中省级约10~20辆(台),县级约 5~10 辆。
(2)乡镇卫生院的救护车配备情况为:东部地区乡镇卫生院配置有救护车,中西部的部分乡镇卫生院有急救车。
(3)社区服务中心救护车配备情况为:东部大部分社区服务中心配置有救护车,但中西部社区服务中心没有配置救护车。
(4)365个急救中心:2003年以后,国家开展的国债项目按10万人员每辆配备(标准5万人/辆),县级急救中心多数是依据县医院设急救中心,按每10万人/辆的标准配备。
2.4 我国医疗机构中救护车的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国救护车目前保有量为11万辆(院内3.2万辆)。在国家开展国债项目进行医疗卫生基本建设以后,全国地市级以上共设立了365个急救中心(全国地级市、区总数333个),覆盖率达100%以上,而2006年和2003年覆盖率仅为54%和44%,现比以前覆盖率增加近一倍。如果把全国19 426家医院、40 791个卫生院、妇幼医院、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站的救护车配置量也统计在内,目前市场配置的数量将更大。
从救护车使用更换周期上,我国台湾地区为5年,香港为8年,大陆的使用年限为10年。若按正常使用7~8年更换,更换周期将被缩短,对救护车需求数量会更大。若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也按照要求配置救护车,又由于西部地区救护车配置严重不足,这将导致全国救护车市场需求量剧增[2]。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的58 s,成都120中心接到第一个手机呼救。由于全市252辆救护车不够用,该指挥中心又指挥调动了39架次征用车,具体包括大卡车、大巴和公交车,甚至私家车、出租车也承担了运送任务。截止到2008年5月24日,据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投入的各种型号救护车577辆,卫生防疫车595辆,卫生监督车238辆,医务人员4 939名。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捐赠中,郑州日产捐赠救护车2辆,江铃集团捐赠全顺救护车8辆,中顺汽车捐赠救护车10辆,这些捐赠暂时解决了灾区救护车配置不足的问题。另外,救护车预派无车率警戒线为3%,据了解,我国上海120救护车预派无车率为2.5%~3%,这说明救护车的配置远没达到实际日常的需求,如遇突发灾害或恐怖袭击事件,即时的需求将会陡然猛增,救护车的平时配置达标与应急适量储备显得更为重要。
四川汶川大地震、胶济铁路火车翻车、高速路连环碰撞灾难事故发生后,由于灾难、事故现场无道路或路上障碍,救护车在短时间内很难到达现场,造成受伤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救治,延误了救治的最佳时机。又因行车严重违章是我国交通事故死伤比例大大高于国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启示我们必须抓紧开发研究新型越野、特种医疗救援保障车等新车型。
2.5 国民经济发展为救护车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8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373万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已达6.03万km。此外,我国还有120万km四级以下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救护车进村入户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救护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但从我国公路的基础建设上看,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导致了交通事故在国际上排名居前,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交通的死亡人数与受伤人数之比
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只有日本的1/3,交通事故的死亡总数却是日本的14倍、美国的近3倍。来自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10多年来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位于全球首位,占全世界的16%左右。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 204起,造成73 484人死亡、304 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但与2007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62 005起,降低了19%;死亡人数减少8 165人,降低了10%;受伤人数减少75 523人,降低20%;直接财产损失减少1.9亿元,降低15.8%。
据统计,我国居民的汽车拥有量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世界之首,届时公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员将成为急救的主要对象;但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症也越来越多,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病员的抢救量也将会仅次于交通事故;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压力日益增强,导致不少人心理失衡,因抑郁而轻生或伤害他人者增多,同时滥用药物导致急性中毒以及宠物传播感染,如狂犬病、猫抓病也为数不少,以上情况使我国的紧急救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增加救护车的数量、提高急救的医疗条件提出了潜在要求。
3 我国救护车产业发展和技术现状
3.1 救护车厂家、品牌种类型号
目前,我国救护车生产(改装)厂家共有近30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占领市场优势的不足10家;市场曾存在的救护车品牌约30个左右,型号达144个;专用车品牌共33个,品牌型号135个,其中仅金龙品牌厢式医用车就有44个型号,采血车1项就开发了26个型号。众多的品牌为我国的救护车市场奠定了基础。
3.2 救护车技术发展现状
国内对救护车使用的基本要求是反应快速、安全可靠、救护及时,并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需要。救护车以快速、安全、可靠地将伤病员运达医院为目的,它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都是为这一目而服务。
(1)为提高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包括:①为了提高安全性,采用动力转向装置和数字自动化操纵系统,如数字化的总线组合仪表盘设计。②为提高驾驶员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加装弹射式座椅。③车辆及担架、座椅的隔振技术采用主动及半主动隔振系统。担架:液压-空气隔振系统(固定频率0.5~0.7 Hz);磁悬浮减振器以及可塑变的伤病员担架台,以及担架台自动升降——可侧移的电、液自动升降台;为了提高平顺性的后悬挂改性提高。④为了提高可靠性的维修自动化技术,采用电子伺服维修服务系统。
针对不同地域(沙漠、山区、湖海、空中等)和不同灾害(地震、洪水、风暴、雪灾等)等情况,对救护车的通过能力、转运能力以及灾害针对性救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配备医疗应急通讯指挥车、医疗应急物资保障车及多患者转运越野救护车,以提高医疗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应急救援能力。医疗应急通讯指挥车是重大灾害医疗救援现场的临时移动指挥场所;医疗应急物质保障车是重大灾害医疗救援现场的“航母”;越野救护车是克服恶劣道路条件的保证。
(2)为保证及时性、有效性而采取的医疗技术包括:①为解决远程会诊问题采用信息化的卫星追踪系统(以及按全球定位系统规定协议)。具体为:采取GPS手机导航的方式来派遣救护车,并开放不同权限,以使卫生部监控中心、医院监控中心和医疗救护车调度指挥中心都能看到救护车辆行驶的实时动态情况、看到救护车内现场的视频和听到救护车内现场的声音,并可与救护车内医生进行语音对讲。全国各城市详细的数字化地图地理信息系统,以提供准确报警位置,并支持手机视频监控、无线远程视频监控、网络远程视频监控、随意安装移动GPS视频监控终端以及应急指挥车移动监控指挥。②生命信息检测与M2M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医疗信息化的一个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移动TD-SCDMA的无线视频项目,并将其实际应用于急救车上,使北京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无线视频准确监控到急救车内的救护情况,并为现场提供指导意见。中国联通同时还推出了专为家庭患者使用的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控系统,可实时向定点医院提供居家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血糖等生命体征数据,并提供非正常状态的自动报警服务。M2M技术的目标就是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联网和通信能力。③医疗设备的智能化、模块化,如ICU担架在急救车上的应用及抗干扰电磁兼容器。④生命支持系统:供氧、供气(负压)的模块化及集中供应设计。
(3)为提高适应性所需防护包括:①空气滤毒装置。②舵室正、负压控制系统及高效、长寿过滤器研制。③车厢外壳的防弹性能设计,以用于军用及反恐。④人机工程:担架台的二次隔振,英国已开始研制将伤病裹围起来的可塑变担架(真空垫方案)。
4 影响国产救护车产业发展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执行标准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市场呈现的是无序化竞争,直接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且行业产品无部门进行归类和无相关执行标准,如目前国家尚无对轿车等级划分标准、企业开发了新的产品,报批认证结束即可自行生产,无其他单位部门进行管理。若国家有关单位有需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一下完成任务即可,其他再无人过问。救护车行业同样存在市场占有率分散、没有建立品牌价值及人才开发与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救护车行业的品牌型号也无大中小型标准的划分,加上重复认证、多头管理,造成了企业、政府以及社会资源的浪费。
4.2 国内救护车行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汽车行业的150多个生产厂家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汽车研究中心(汽车研究院、所),但研究单位人员的工资及研究经费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生存状态很难维持,这是因为汽车研究开发出的成果具有产品周期长、投入大、风险性大的特点。目前,除军队外,国内尚无一家专业的救护车或医用车专门研究机构(院、所),国内医用车行业唯一做到的是按产品要求进行改装,形成了产品型号单一、生产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造型不新颖以及低质低价、利润微薄的现象,加上缺乏专业化的高级设计人才,新技术新发明在产品上的应用根本无从谈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救护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救护车行业研究的不足又直接制约了救护车发展,根据救护车行业生产的高管人员介绍,若救护车生产单批次生产量小于2 500辆,利润很少。
4.3 其他配套医用车标准空白
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卫生部救护车行业标准》于2008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该标准由主要使用者起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医疗装备按照当时的欧洲标准,只是在除颤仪和监护仪上没有强调须配备国产或是进口的,并且在A、B、C 3型急救车上只有C型有配置起搏器的要求。其在医疗方面虽然做的很细,但是大多只是指导性的,需要逐步完善。
据报道,我国某医用车生产厂家生产的某品牌的采血车,每台售价60多万,被国内某市政府采购的招标会选中,但使用单位——中心血站在提车验车后即要求退车,理由是该公司卖给的旧车质量不过关。最初在合同争议调解中心寻求解决途径,但在如何进行质量鉴定的细节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以致调解失败。在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因医用车属于行业内的特种车,没有关于这类车详细明确的国家标准,这是买卖双方产生争执的关键原因。
5 标准制订存在的问题
5.1 救护车产品及使用标准存在多头管理
救护车产品标准是产品生产、检验、评价以及采购等方面的依据,也是产品使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需求的集中体现,我国存在产品标准与使用标准脱离、生产行业与应用部门各自制定产品标准的情况。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汽车标准化技术工作的归口机构,下设的专用车技术委员会负责制修订包括救护车在内的专用车标准。卫生部作为救护车的使用和管理部门,在履行政府规定职责的同时,也制定了包括救护车在内的部分医疗设备器械方面的标准。
5.2 标准制修订工作未得到重视
救护车的生产、使用、管理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全,其安全、技术水平及救护功能和性能对及时、有效地实施伤病员救治有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救护车产品标准一直属于行业标准,并且不止一个,且都未上升到国家标准的高度,造成:(1)标准和产品的多头管理情况不能得到较好解决。(2)产品检验、评价和鉴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无法成为各行业共同遵守的规范。(3)标准内容不完善,标准主要定位于各行业和标准化组织直接相关的产品技术要求。
5.3 标准技术内容未全面体现产品技术发展
救护车产品技术发展很快,已经从以往单一运送、简单救治伤病员的功能发展到实行时间无缝隙、全天候、多功能救治的阶段,车辆的动力性、通过性和机动性要求都很强,配备的救护设施、器械齐全,可快速、及时到达救治点并能够安全运送,同时可在车上对常见的伤、病进行常规处置,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而目前新实施的《救护车标准》尚未体现先进技术内容。
5.4 跟踪先进国家标准法规不及时
美、日、英、法、德等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完善,他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和以标准为基础的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以及强制性认证制度,行业的监督和企业自律行为较为规范,且企业又很注重产品全寿命各环节的标准制订。我们应大力采用国际标准,欧盟在2000年4月就制定了救护车标准,该标准在19个国家得到执行,而我国救护车标准刚在2008年4月1日实施,专业团体、学会和协会在标准化领域的作用和地位方面也刚刚引起重视,现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机动车辆装备技术专业会编写的《卫生防疫车》和《X线诊断车》标准刚到报批阶段。
5.5 生产企业的标准实施问题
在我国,医用车标准落后于整个汽车工业标准,而引用国际标准还是无从谈起。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直接导致政府在采购医用车时无标准可依,影响招标的公平公正性,同时也导致企业开发随意性强、安全性差和市场适应能力弱,造成医用车产品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和市场风险。医用车发展没形成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医用车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内部对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不感兴趣,只重产品市场效益,不重视标准化,甚至不依产品标准规范产品,导致产品规格化、系列化不足。
5.6 救护机构在标准实施方面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的规范化程度不一。在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施中,救护车业的发展搞“一刀切”。西部与中东部的经济差距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若片面追求进口国外装载高档医疗仪器的救护车很不现实。针对这种情况,应多提倡廉价转运型救护车。在地形复杂多山丘地区,可适当增加越野微型车;在经济发达且道路条件好的东部地区,可配置抢救监护型的救护车。
5.7 标准执行力不足
标准在执行中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不足的原因主要为:(1)标准属于行业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效力。(2)标准的行业属性导致社会大众、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救护车监督、裁定时的依据不充分。(3)标准的要求在产品检验、认证时未得到体现。
6 建议与对策
6.1 推行制定标准的模式,建立救护车标准体系
充分发挥技术专业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在行业内横向搞好统一和协调,以使医用车标准归口管理,并推行协会制定标准的模式已经是许多标准化工作者的共识。根据类别用途不同,在众多救护车品牌中,依车辆技术水平分层次和档次;应针对高原、丘陵、寒热带地区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应性,把救护车分成合适的类型;分开编制救护车标准,形成系列救护车标准体系。
6.2 标准制定要有前瞻性和充分性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现实和新技术规范与标准之间还有差距,如国家要对重卡实施IV排放标准,一些零部件国外供应商便在中国投资IV发动机的生产设备,然后发现实行IV标准会很大程度上增大生产成本,于是可能放缓施行标准,救护车行业发展须借鉴此问题。
汽车行业标准的争论:(1)认为标准制定和执行太匆忙,没给企业一个很好的准备期。(2)认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有时是直接把欧洲的标准翻译过来,导致标准和实际产业运行状况脱节。
6.3 自主创新形成品牌
建设中国特色的救护车产业,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越开放就需越自主,要对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兼并其他品牌的成败得失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的价值,才能与国内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救护车产业只有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促进技术进步,更好地向外输出优质的产品和资本。
6.4 寻找合适的发展目标、战略、方式和路径
救护车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最关键是要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发展目标、战略、方式和路径。在发展目标上,须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多元性和需求的多层次性;在发展战略上,要尊重“后发”和市场巨大这2个基本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2个方面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6.5 加强企业、行业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良好资信、资质能力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在行业中开展救护车销售优惠活动。用户采购时政府可采取价格补贴、企业优惠赞助以及使用时免除一切杂费等措施,刺激救护车市场的发展。
7 结束语
总之,经过全体业内同志的共同努力,救护车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只要我们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反之,如果我们眼中只有成绩,没有问题,安于现状、胸无大志,小富即安,就会犯战略性的错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过去的困难中看到问题,从过去的成就中看到自信,救护车业就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1]朱弋,阮兴云,徐志荣.多功能野战急救车应用特点及远程医疗[J].医疗装备,2002,15(3):12-15.
[2]高振海,刘堂明.国内外急救车发展现状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1998,19(3):16-18.
(收稿:2011-01-05)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mbulance in China
LIU Tong-xin1,WANG Zheng1,SUN Jing-gong1,GENG Lei2,WANG Tie-min3
(1.Institute of Medical Equipment,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Tianjin 300161,China;2.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Tianjin 300162,China;3.Vehicle Management Section,Beijing Vehicle Center,Beijing 100031,China)
U469.6+7
A
1003-8868(2011)02-0071-04
刘统新(1965-),男,江苏徐州人,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在国家、全军学术组织中担任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