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音乐家麦新
2011-09-28柯瑞逢
柯瑞逢
难忘音乐家麦新
柯瑞逢
2010年,大陆一批画家携煌煌大观《浩气长流·抗战巨卷史诗画展》赴台交流,引起轰动。开展仪式上,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思绪万千,情不自禁以其浓重的江苏乡音,高吭一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歌者热泪盈眶,闻着无不动容。
九旬老兵发自肺腑的词,正是上海格致中学(时称格致公学)校友、音乐家麦新烈士1936年的作品(孟波曲)。
一、大家都来学着写吧!
麦新原名孙培元,别名孙默心等,1914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贫苦的家庭,初中二年级即辍学,担当父亲病逝后的家庭生计。“九一八”东北沦陷后,热血沸腾的麦新先后参加了上海青年会刘良模领导的“民众歌咏会”、吕骥领导的“业余合唱队”、“歌曲研究会”、“歌曲作者协会”等救亡团体,逐步从推广民众救亡歌咏活动、提高音乐技术水准,到匹夫有责天下兴亡,挺身疾呼“大家都来学着写吧!”积极投身救亡音乐创作。非常时代催生了非常音乐,非常时代孕育了非凡麦新。
现有资料中,麦新创作歌曲19首,合作歌曲43首,另有28首存目作品。其中《向前冲》、《大刀进行曲》、《“九一八”纪念歌》(冼星海曲)、《只怕不抵抗》(冼星海曲)、《中国妇女抗敌歌》(郭沫若词)、《行军》(贺敬之词)、《中国空军战歌》(何士德曲)、《八路军新四军战士的歌》(王蓝词)等无不跳跃着时代的脉动。
音乐家、原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孟波精辟概括了当年老战友的创作冲动:1936年冬,麦新突击写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这首正气凛然的歌词,并要我谱曲,我很快写了个初稿,但觉得不满意。几天后,我们一起参加群众抗日示威游行,与企图阻挡我们前进的警察搏斗。游行结束后,我们走在一条比较僻静的马路上,麦新一面用紧握的拳头打拍子,一面朗诵歌词:
向前走,别退后,
生死已到最后关头!
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
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他那激越坚定的声音,像战斗号角,使人听到就热血沸腾,接着我们又研究了曲调的修改,他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甚至对一个符号,也要再三推敲,一丝不苟。
1937年“七七抗战”当月,麦新义愤填膺、日以继夜,创作了气吞山河的《大刀进行曲》,将中国军民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凝聚在不朽的音符上,高扬于浴血的军旗下,被中华儿女传诵了一代又一代。
音乐家、原中国音协主席吕骥评述:麦新从开始接触音乐到写出《大刀进行曲》,总共才不过两年多一点时间,那个阶段他还只是个职业青年!与其说他具有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才气,不如说,他具有许多人所缺乏的强烈的忠于人民的、像火一样的思想感情。他为我们做出了范例,值得我们学习。
1945年底,任延安鲁艺音工团研究科副科长、音乐部党支书兼鲁艺党总支委员的麦新调至东北阜新地委工作,先后任开鲁县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1947年6月6日,从县委开会返村途中,突遇大股土匪袭击,麦新命随身通讯员携文件突围,只身挡敌,壮烈牺牲,时年33岁。文艺理论家、原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沉痛地说,我国革命音乐家中,不幸早逝的还有聂耳、冼星海、张曙、任光等同志,但麦新是死得更为悲壮的。他短促的一生,就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战歌。
二、聂耳所开辟的道路就是我们要走的道路
聂耳的人品与作品是麦新成长的光辉榜样之一,这除了一般意义对偶像的崇敬之外,其经历相似,年龄相仿(聂耳年长三岁)亦为关键要素。
无论是诗作《献给中国音乐奠基者——故聂耳先生》(1936年11月《大众歌声》第一集扉页)、还是文章《新的聂耳在工农兵中生长着》(1942年7月24日《解放日报》)、《略议聂耳的群众歌曲》(1942年8月《民族音乐》),无不贯穿着麦新矢志学习聂耳的极度自觉。
更难能可贵的是,麦新没有教条地模仿聂耳,将之僵为公式,而是将这位新音乐运动旗帜的创作方法与方向,生动地活用到日常工作去,比如,以教歌为例,麦新总结其《战地音乐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教军队:教歌者首先自己必须有些最初步的军事常识,不要被士兵看作“老百姓”。要了解士兵生活。不论唱或说话,声音要响亮、态度要严肃而生动、精神要特别高昂。速度要随着他们的步伐而定,当一个歌唱会后,便要他们踏步唱。
教农民:解释歌词要非常详细清楚、讲话要通俗、生动、活泼、故事化、生活化。通过这些给农民以政治教育。指挥方法不适用知识分子中的那一套,它反而会使农民眼睛发花。可以根据歌词的意义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当然须有节奏、有情感,否则等于双簧的手了。
教儿童:教者自身必须做成一个大孩子一样——态度、说话和动作必须生动有趣、不使孩子们感到枯燥。教会几个歌后,最好想法编成歌剧、游戏或舞蹈,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的爱国情绪是热烈的,要在教歌中给他们以抗战教育,这很重要。
教广大群众唱歌:在宣传大会,歌咏大会和乡村演唱时,常有教群众唱歌这一节目。如果在城市中,台下群众有五百或一千,那倒没有什么。如果在乡村中只有五十或一百农民,其中又有妇女和老人时,那教歌便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常常教者唱了一句以后,下边笑笑不唱。解决这个困难的最好办法便是:1、把同志们分到群众中间去,让歌声从群众背后出来,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张口唱起来。2、把孩子们作中心,要孩子们唱得最响亮,以掩盖住壮丁妇女们怕羞的歌声。3、能预先印好一些歌曲发给群众最好。农民虽不识字,他们是喜欢有一张纸头的。
难怪周扬同志称赞,麦新是一位勤奋的,有才能的,朝气蓬勃的党的音乐工作者。
三、唱得最起劲学得最快的是儿童
麦新在自传中写道:五卅时我正十一岁,在上海一家工部局的外国式学校——格致公学读书,亲耳听到南京路上的枪声,亲眼见到罢课、罢市等情况,这给予我很大的刺激,使我对帝国主义有愤恨的思想。
基于对童年启蒙重要性的亲身体验,麦新非常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与研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十二首儿童歌曲,塑造了鲜活的、生命力旺盛的新一代少儿群体形象。
《只怕不抵抗》(冼星海曲)因代言当时的小朋友抵抗日军侵略的强烈心声,而被广为传唱:“吹起小喇叭,达底达底达!打起小铜鼓,得弄得弄冬!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
《勇敢的小娃娃》(施谊词)、《马儿真正好》则表现了少年儿童关心民族危亡、决心抗击侵略者的勇敢精神;《小铁牛》(野明词)表达了农村孩子对敌人烧杀抢略罪行的愤怒控诉;《儿童哨》(高峰词)、《小葡萄》(垒汀词)歌颂了解放区少年儿童警惕敌人进犯的机智勇敢……
有一次,麦新注意到一个连队指导员在街上教全连弟兄唱军歌,教了一小时,士兵还没有完全学会,可是站在旁边的孩子们却早已熟练地唱了起来,弄得士兵们很不好意思。于是创作实践之余,麦新还为这些唱得最起劲学得最快的对象潜心研究创作规律,努力使“唱歌成为儿童的生命”。在《关于创作儿童歌曲》(1941年11月《新音乐》)一文中,麦新批评了当时不适合儿童特点的感伤悲观、呆板机械、神秘庸俗、口号公式等创作倾向,大力倡导反映现实、积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创作内容;兼顾齐唱、轮唱、对唱、合唱、歌舞剧等多样、新颖的表现形式;认真向民间童谣学习,坚持民族化方向;重视活泼跳荡节奏,满足孩子们天性好动好跳特点;限制音域,保护孩子声带;科学处理音阶,使儿童易学易唱……麦新指出,要创作为儿童大众所爱好的歌曲,就必须深入他们中间与之共同呼吸,来了解他们的生活节奏和情感。仅仅以大人头脑中的“想当然”是靠不住的,而且一定会失败。
由此观之,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为麦新题写的“少年立志救中国,作词谱曲当干戈”,既有对麦新成长的概括,也有对少年儿童汲取革命歌曲养分,励志报效祖国的厚望。
(作者为上海市格致中学格致文化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 殷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