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命与对策:对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审视

2011-09-27郭天荣赵晓超苗耀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育文化

马 骁,郭天荣,赵晓超,胡 戎,苗耀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辽宁 沈阳 110136)

现代化是指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1]。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偏市场经济的特质,因为在没有彻底完成“农”转“工”第一次改革的情况下,就引入了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等因素,“不完全”的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改革。

体育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而社会发展又会为体育现代经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在大环境对实现现代化的期盼下,对体育现代化的关注也应该是学者们的份内之事。本文提出的体育现代化,是以中国现代化发展为背景,具有市场经济的特质,通过体育媒介来服务人为根本目的,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最终目标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一个服务,一个实现”。本文拟就体育现代化的使命和对策进行探究,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现代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体育现代化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必然

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民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人们也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中体会到了更多的实惠。如信息化社会缩小我们沟通的距离,富足的生活坏境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多元文化的交融增加参与和展现自我的机会等。这些改变会从许多方面影响体育现代化的发展。

1.1 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根据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三产业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如表1所示。这说明居民的消费水平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这在刺激体育消费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比

同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影响体育消费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之一,从2006年第一产业增长率30.7%,第三产业增长率23.3%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长率18.2%,第三产业增长率25.6%,说明第三产业的固定投资已经逐渐超过了第一产业的固定投资,成为了又一个经济增长点(表2)。

1.2 居民的精神需求日益丰富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的转变,居民的业余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满足了生活最基本需求后,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以及对文娱活动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美兰德信息公司1998年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利用双休日购物、娱乐休闲、旅游、走亲访友、读书看报和休息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购物和娱乐休闲的家庭比重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上升87个和62个百分点,已成为双休日城镇居民的最主要的活动[2]。

1.3 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多

目前的闲暇时间主要为法定节假日的时间,根据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全国法定假日为11天,加上双休日休息时间,再根据不同工种,不同性质的行业划分每年每人最低放假的时间都会超过120天。人们有了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参与各式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加之国家对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居民不但生活空间逐渐扩大,而且行程消耗的时间随之变短,这为许多文娱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2 中国体育现代化的时代意义

发展始于改革,改革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其本质是围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展开的。体育的现代化是新时代体育代替传统体育的改革,是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的表现,所以体育现代化需要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揉和现代的元素进行发展。对体育现代化发展是机遇,也是更高的要求。《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要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以人才强体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关键,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3]。所以体育现代化要走以国际化、科学化、产业化为核心的三元路线。

2.1 体育文化的国际化理想

体育国际化是由体育的开放性所决定的。体育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一种共同语言[4]。首先,体育国际化是中国体育文化传播进步的表现。因为现代体育文化形态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文化背景而产生的[5],文化传播虽无强、弱之分,但体育传播受西方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由来已久。所以西方国家在这个领域的优势显而易见;其次,体育的国际化突破传统文化,寻求发展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以“仁、礼、中庸“为内核,隐含面就是重文轻武,忽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排斥竞争对抗。所以,现代化需要打破传统,接受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

2.2 体育文化的科学化道路

如果规定体育现代化是体育运动的一种行为方式的话,那么走科学化录像就是这个行为的法则。党的十七大精神反复指出并着重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中华文化。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将体育工作方针确定为: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所以说走科学化路线刻不容缓。

2.3 体育文化的产业化经营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企业部门群[6]。体育文化的产业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助推器。体育产业的发展是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据本国GDP的2%左右,吸纳的就业量达全社会就业总量的1% ~2%;在日本1992年至1993年,花费3.5亿美元购买美国的体育场地;在英国据1987年的统计,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为37.6万个,这个数字超过了煤炭、农业和汽车零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1996年,其体育赞助总额就达到了7.92亿英镑,占世界体育赞助市场的4.8%。事实胜于雄辩,体育产业已经作为拉动经济内需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应该加大体育产业化力度,分享体育带给人们的成果。

3 中国体育现代化面临的考验

毫无疑问,体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社会变迁是多原因的。事实上,体育现代化自文艺复兴以来,是社会变迁的一种主要形式。所以,影响社会变迁的原因,对体育现代化都有影响。然而,寻找更多的影响因素显然不是本文的主题,对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探讨,就应该在中国特有的背景下进行,追本溯源才能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

3.1 人口大国背后的体育人口

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占有世界人口的1/4~1/5,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一项能脱离开庞大的人口数量。但是据报道,2002年以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9亿,占总人口的14.1%,预计按每年3.2%的速度增长,到本世纪中叶可达4亿,占总人口的28%以上。届时我国将进入老龄化行列。体育人口在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的总比例为33.9%。但是跟以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水平60%作为基准,大约还要落后西方国家20~30年[7]。

体育人口是中国人口构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文化素质,人口结构,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的。那么随着时代的改变,体育人口常态下的构建方式是否能满足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必然值得商榷。如在危机中怎么定义体育人口?更多的老年人是否需要体育锻炼?生育率降低后怎么储备体育后备人才?

3.2 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东方体育强调“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西方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显然,中国是哲学体育,西方是物理体育。但这样一种价值观是与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相背离的,是与儒学正统思想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一种高度专制化的家长制社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同等级地位的人之间都必须遵守相应的礼法,下级对上级只能是服从,否则就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很明显,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竞争所需的最基本的平台是很难被提供的。

在对西方体育文化的研究中,诸多学者已经把传统观念作为接受以及融和该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进行对比研究。或是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的大相径庭,或是在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共性。总之,传统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渗透已经使中国人更加“中国人”,或者更有中国特色。辩证地去想,这就势必造成了本土文化担心被新鲜的舶来文化控制,担心自己的文化被西方文化取缔的不良心态。可以说,在全球化蔓延的趋势下,某些本质上的区别一定会阻碍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

3.3 殊途不同归的体制

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说:“我国传统的体育制度往往是僵硬和专制,虽然在这种制度下实现了许多奇迹,如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很多金牌,但这种僵化的制度有效地阻碍了一些非常专业的运动,如网球和篮球等项目。运动员们有权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这些话可以体会到在李娜成为知名运动员后对之前自己的训练回忆不是特别满意,更甚在对体制上的回应,这不免值得我们深思。

各路学者对中国的体育制度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研究。总体上来说,体育的机构设置上存在“体制性的管理缺位”、权力划分上存在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管理上存在职能模糊的现象[8]。其实体制本身没有问题,因为我国政府设有较健全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一是各级政府所属的体育局;二是各级政府中负责管理本系统体育运动的行政机关”[8]。那么,问题就出在:体育现代化是否是由中国本土文化传承演变而来的?是否具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是否满足中国体制的管理模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是否能处理好时代特征与固有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体育研究者面前的难题。

4 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4.1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

政府要加强对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要加快体育赛事产业集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扶持系统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优化体育赛事产业的生存环境。积极培育和壮大我国核心体育事业。

4.2 建立、健全我国体育赛事法律体系

立法是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保证双方利益不受侵害的有效手段,所以要加快体育立法步伐,优化体育立法结构,建立自上而下、层层衔接、协调配套、层次分明的体育法规体系,其中各个层与面的法规都应相对丰富、合理,并且上下呼应,运作流畅。这样才能真正的使我国体育赛事与国际接轨。

4.3 以时代特征为前提,找准定位、满足需求

体育现代化在特殊时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自己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不同类型人群需求的认识。针对体育人口系统中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不稳定及综合指数较低的情况,建议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要大力提高群众体育锻炼达标率;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运动,享受运动;建议加强对体育产业贡献率、体育投入产出指数的影响;要保持我国体育文化持续发展,应把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育投资范围[10]。

4.4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农村体育赛事的建设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所以赛事的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农民的消费倾向。要在政府的扶植下,有针对性地开发、满足不同农村地区的要求。

4.5 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大研发的投入,培养技术创新的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和动态能力,实现增长方式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体育事业要逐渐从OEM(贴牌生产)和ODM(自己设计和创新)转向OBM(自主营销)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6 建立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的交流平台

要从哲学、社会、文化等传统习惯方面进行辩证思考,建立在哲学、文化、社会等科学理论支撑下的交流平台。虽然目前关于中国“哲学体育”与西方“物理体育”关系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的成绩,但是,通过体育学者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建立起二者交流并且融和的平台。

[1]卢元镇,倪依克,庹权,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3,10(1):6 -9.

[2]宣传司.总局竞体司司长蔡家东解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EB/OL].[2011-05-18].http://www.sport.gov.cn/n16/n1152/n2448/1918323.html.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杨晓生,陈长礼.中国体育现代化探析[J].体育学刊,2005,12(6):15 -18.

[5]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孙月霞,袁旦.中国传统体育管理体制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9):9-12.

[7]古立峰,刘畅.体育法治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李琼志,刘伟,陈芳.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六大系统发展速度量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26 -29.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