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舞蹈中国本土化发展研究

2011-09-27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交谊舞本土化竞技

孙 林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体育舞蹈中国本土化发展研究

孙 林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舞蹈中国本土化发展进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舞蹈本土化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时期:以交际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期,以竞技比赛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期,以健身休闲、竞技比赛、艺术表演为目的的多元化发展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自由化传播到组织传播、单一发展到多元共生等基本特征.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异质文化冲突、项目依附、价值分化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体育舞蹈;本土化;发展;特征

体育舞蹈于19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融合、开发,其实践体系在国内已日臻完善:技术内容包括健身性体育舞蹈(也称交谊舞)、竞技性体育舞蹈、表演性体育舞蹈;组织单位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舞蹈协会;竞赛包括独立的全国体育舞蹈系列积分赛、中国体育舞蹈世界公开赛、全国体育大会体育舞蹈比赛,乃至亚运会比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项目);在教育领域,体育舞蹈已发展至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实践的蓬勃局面,体育舞蹈理论发展明显滞后.通过梳理体育舞蹈本土化进程,揭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理论建设来指导本土化实践的深入.

1 体育舞蹈中国本土化发展历程

鉴于运动项目的运动式样和方法、竞赛规则、社会发展的组织机构等都是人类文化进化的产物,故把运动项目的进化问题归结为人类身体运动价值观的进化[1].人们对项目价值认识主要体现在人们参与项目的行为特征和态度,项目进化转变又源自于人们对项目价值认识与看法的变化,因此,依据人们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认识和参与特征表现,将体育舞蹈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加以考察(见表1).在一个多世纪的演进中,体育舞蹈价值认同体现出交际娱乐、健身休闲性、竞技性及艺术性等特征,项目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适应性到高适应性的过程,呈现阶梯式演进和连贯的时态发展链.

表1 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时期

1.1 以交际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时期(1850—1988年)

体育舞蹈由旅华外侨、舞蹈团体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中国,始称交际舞.以1850年10月侨居上海租界的西人举行的第1次正式交际舞会为开端[2].最初在租界作为正式宴会后的余兴节目在外侨圈中流行,继而中国官员及买办宴请外宾时也开始仿效,后在新思潮推动下,渐从租界扩展到都市娱乐圈,多在上流社会作为交际娱乐手段.据《申报》记载,20世纪初在上海、天津等城市,有人专门传授欧美交际舞,并通过报界大力宣传跳舞有益身心健康.1920年9月8日,若干名中外女士假大东旅社开设舞会,以提倡社交、增进人生意义为主旨.1926年初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开辟大舞蹈室,请专家每周到校为学生指导交际舞一二小时[3].1927年,上海第一家营业性舞厅大东舞厅开设,交际舞作为一种新式娱乐逐渐在城市流行.交际舞的流行、舞厅的出现,与清末民初风气大开、妇女地位提升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有着密切关系.

在延安,1937年至1942年期间交谊舞时兴,最初由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教授,共产党领导人也曾积极参与学舞、跳舞.当时交谊舞尤其受青年学生欢迎,作为丰富业余生活、促进交流的形式出现在周末的晚会和舞会上[4].50年代,因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除了扫文盲,还要学习苏联老大哥扫舞盲,城市人在工会组织下以舞会的形式传习交谊舞,以增加交流、促进友谊.50年代后期,舞会的口子日益缩小,文革期间被作为“封资修”受到禁止.直至1979年邓小平解放思想的讲话之后,交谊舞才再次出现.

体育舞蹈发展初期,在国内受批、遭禁连绵不断.1927年天津名流以“维持风化”为由掀起禁舞风波;1928年上海市政府以“以重政令,而维风化”为由颁布禁舞令,开官府禁舞之先河;延安时期,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跳舞随即被打入冷宫;1980年公安部、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要求“公园、广场、饭馆、街巷等公共场所,禁止聚众跳交际舞”.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工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体育舞蹈才名正言顺地和人们的业余生活相伴而行.

在这个时期,体育舞蹈的运动方法、技术相对简单,没有标准化的竞赛规则;功能单一,主要体现出交际娱乐功能;以舞会、舞厅等为平台,在民间呈松散自发性传播;其发展动力主要源于人们对男女交往的本性追求和对新式娱乐生活的向往.

1.2 以竞技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时期(1989—1999年)

组织的出现在体育舞蹈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体育舞蹈项目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伴随组织机构的完善,项目成长也相对成熟.1989年,原国家体委所属的“国际体育舞蹈俱乐部”成立(199l年5月在民政部注册,更名为“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并加入世界舞蹈总会),1993年10月,“中国业余竞技舞蹈协会”在民政部注册成立.在组织的管理和推广下,体育舞蹈组织者开始聘请国外和台湾地区的老师到国内授课,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培训班,学习国外的标准化技术;建立了竞赛平台,从1990年开始举行首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并延续至今;积极建设组织网络,推动成立省市级体育舞蹈协会;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把体育舞蹈列为必修课程,自1998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体育学院(系)相继增设了体育舞蹈专项课;在组织的作用下,国外标准化技术的学习和传播推动着其向竞技化方向迈进.这一时期国家提倡“竞技体育为先导”,为其竞技化提供了社会环境.这一阶段是体育舞蹈竞技化的发轫,以学习国外的标准化技术为主;以组织有序传播和民间自由传播为主要传播形式,通过竞赛活动、专业培训、学校教学等方式扩大参与群体,共同实现其竞技功能;随着体育舞蹈参与人数急剧增加,其中专门从事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培训的人才逐渐增多,并成为竞赛项目构建的主体.

1.3 以健身休闲、竞技比赛、艺术表演为目的的多元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2000年主导中国体育舞蹈发展的全国性组织——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进行了换届选举,随后,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与中国业余舞蹈竞技协会联合共同组建了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在国内社团管理层面形成新的合作,并致力于中国体育舞蹈的竞技发展.自2000年起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监管了体育舞蹈项目,同时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得到我国奥委会的承认.

自此,体育舞蹈在国内发生重大转变.在全民健身的大潮下,体育舞蹈联合会成立了健身交谊舞蹈委员会.在2001年举行了第1次交谊舞研讨会,并于2002年开始举办全国健身交谊舞锦标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7届.2008年在北京举行了第2次交谊舞研讨会,出台了交谊舞的规范教材和比赛办法、交谊舞竞赛规程、裁判员考试晋级条例、裁判员守则等.至此,健身性体育舞蹈被引入正规发展轨道.同时,民间的舞蹈爱好者自发性实现了体育舞蹈的创新,创编出如武汉三步踩、南京小拉舞等舞种.人民群众不仅将跳舞当作交际娱乐的手段,更多的是当作健身休闲的方式.

2000年体育舞蹈成为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2004年起每年举办的中国上海体育舞蹈公开赛将世界先进理念带入中国,促使中国选手的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在广泛学习国际体育舞蹈组织的发展经验后,2008年中国体育舞蹈开始创立自己的竞赛品牌——体育舞蹈系列大奖赛,由5个分站赛和1个总决赛组成,旨在与国际赛事接轨让赛事更具整体性、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

2000年以后,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院校分别成立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设立体育舞蹈方向,自此,体育舞蹈走进了体育学院及师范院校,并成为独立招生的艺术表演专业.除此之外,体育舞蹈还作为艺术表演项目登上舞台,为人们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在这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体育舞蹈组织管理机构的层次性、运动技术的完善性以及竞赛、裁判的制度化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呈现出民间、学校、组织和媒体等多渠道传播模式.健身性体育舞蹈也顺应全民健身大潮被纳入竞赛体系.

2 体育舞蹈中国本土化发展规律及特征

纵观体育舞蹈中国本土发展史,从1850年传入中国开始,体育舞蹈沿着从封闭到开放、禁止到认同、从自然性到科学规范性、从自发参与走向政府引导的规律而行.发展过程受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其从屡禁不衰到现阶段繁荣的发展轨迹,既得益于运动项目本身价值的客观存在,也受益于社会思想的解放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传播过程主要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特征:1)舞种历经从舶来到融合再到创新的递进过程,技术经历了从自由化到标准化的过程;2)传播形式从混沌松散到组织有序,从民间人际传播发展到国家主动引导,传播空间从隐蔽到开放;3)传播中形成的价值观出现分化,从单一交际娱乐性演变到健身休闲、竞技、艺术多元化;4)健身性体育舞蹈从传入至今始终在民间独立自由发展,竞技性体育舞蹈一开始就由组织推广发展,现阶段两者逐渐合拢,受到组织引导;表演性体育舞蹈走上专业教育发展路线.

3 体育舞蹈本土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育舞蹈发展进程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

传入初期,跳舞虽与男女平等、社交公开、女子剪发一起被视为新思潮和新生活的体现,但在革命、外患、灾荒、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和伦理化的国度里,跳舞也同样与社会风化、破坏旧礼教相联系,被视为社会青年堕落的象征[5],多次陷入“道德论”的争论中.从民间“天津名流”禁舞到官方多次禁舞,足以说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其男女配对的形式更是有悖于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引发国人对西方体育舞蹈文化的本能抵触.

另外,中国的哲学思想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为至高,故而中国民间舞蹈多以脸部表情与舞蹈场景来演绎情感,将内心的表达放置于大范围、大场景的空间内.西方人的基本态度却是物我对立,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所以体育舞蹈多以肢体语言来传递内心感受,更强调小范围(对舞的二人)的人为因素.审美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体育舞蹈的奔放、热烈等特征与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相去甚远,导致国内选手在国际赛场所上身体表现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处于劣势.因而,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性格和思想品质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体育舞蹈的发展.

3.2 体育舞蹈的发展水平呈现出项目依附性

由于体育舞蹈属外域文化,体育舞蹈动作技术及各项规则的完善在国外完成,从最初交际舞的传入,到竞技性体育舞蹈的引入,再到竞赛规则、竞赛组织模式的效仿,国内组织及舞者主要遵从“拿来主义”,国内体育舞蹈的发展受国外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体现出较强的项目依附性.

3.3 体育舞蹈创新发展乏力

改革开放之后,思想的解放带动了身体的解放,人民群众在从事体育舞蹈实践中,发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舞种,如“北京平四”、“南京小拉舞”、“武汉三步踩”等,这些创造主要源于群众的“集体无意识”,处于松散状态,缺乏系统科学的创新方法以及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和继续开发措施.中国传统元素,如音乐和服装等,被植入体育舞蹈竞赛和表演中,但尚处于零星状态和个人行为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根植于我国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特征的体育舞蹈成套动作的设计和表演创编,也因缺少专业的创新理念指导和创新理论支撑,而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外寻求帮助.

3.4 体育舞蹈价值观分化后的冲突性

由于发展中价值认识的分化,国家确立了以竞技发展为重点的方针,竞技性体育舞蹈出现蒸蒸日上的局面,但健身性体育舞蹈的开发和组织性传播明显不足.尽管在全民健身的大潮中,健身性体育舞蹈早已成为人们群众热衷的健身休闲项目,体育舞蹈联合会也将健身性体育舞蹈纳入竞赛体系,但由于缺少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健身活动体系的建设和引导而仍然处于发展的低潮.

4 体育舞蹈本土化深化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舞蹈本土化发展,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整合资源,最优化配置.体育舞蹈资源包括运动技术、竞赛规则、文化、市场、传媒、以及体育舞蹈从业人员等,将这些资源合理开发、有效调配,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实现体育舞蹈可持续发展.2)合理定位,正确引导.健身性体育舞蹈走的是大众化道路,有人民群众的智慧优势和本土环境;表演性体育舞蹈走的是艺术化的道路,有舞蹈优势和舞台环境;竞技性体育舞蹈走的是竞技道路,有技术优势和国际竞赛平台.将三者科学定位,并通过组织和政策科学引导,使三者相互补充和促进,形成良性发展,共同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的多样性.3)实现创新发展,保护创新成果.体育舞蹈组织和工作者应当积极将国外新技术和国内实践相结合,从中国民族舞中提炼出优秀的舞步和技术,探索适合国内实践的技术革新之路;对群众自发创新的舞种技术,要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播.4)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包括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更要集思广益,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学术研究队伍.

[1] 李杰凯.运动项目广义进化规律与体育教学原理[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2] 顾也文.交谊舞趣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21.

[3] 马军,白华山.两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厅业[J].社会科学,2007(8):169-177.

[4] 朱鸿召.延安交际舞[J].上海文学,2001(1):63-68.

[5] 左玉河.跳舞与礼教:1927年天津禁舞风波[J].河北学刊,2005(5):111-12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Dance Localization in China

SUN L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ance localizat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though literature and logic methods.Results show that it experiences three main periods:one for social intercourse,one for competition,and one for performing arts.In the process,sports dance is spread both from liberalization to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from single development to the plural homebound.Aiming at the problems,such as heterogeneous culture conflict,project attachment,value differentiation etc.,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sports dance;localizati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G83

A

1009-8445(2011)02-0092-04

2010-12-22

肇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18)

孙 林(1974-),男,湖北襄樊人,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禤展图)

收稿日期:2012-05-17

作者简介:温锡怀(1987-),男,广东廉江人,肇庆学院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学生.

元泽怀(1975-),男,广东惠来人,肇庆学院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硕士.

猜你喜欢

交谊舞本土化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纸筒里的“秘境”
竞技精神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试论交谊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舞蹈与交谊舞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浅析
花与竞技少女
浅谈交谊舞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影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