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十年婚嫁礼仪演变

2011-09-27陈煜

决策与信息 2011年3期
关键词:缝纫机买房婚礼

文/陈煜

六十年婚嫁礼仪演变

文/陈煜

五六十年代革命色彩,低调简约

一位1965年结婚的女同志回忆,当年结婚的时候,男方来我家提亲,聘金是4元,聘礼是2斤糖。婚事确定下来后,办理了结婚证。结婚那天就由丈夫骑着单车到我家来载我,我带着衣物、脸盆、桶等“嫁妆”就这样嫁到他们家,中午的时候丈夫家摆了一桌菜,“宴请”亲友,这样我们就算结婚了。

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不得不简单操作,低调进行。

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被赋予了许多革命的色彩。1964年9月19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上海光学仪器厂青年叶佩君的婚礼,是在宿舍俱乐部里举行的。屋子正中高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像,墙上还挂着同志们送的对联,上面写着:“创业成家,三十而立……”新婚夫妇这天晚上同往常一样穿着平常的衣服,胸口戴一朵大红花。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先恭恭敬敬对毛主席像鞠躬行礼;接着,厂团委书记和同志们作热烈祝贺。祝贺的同志们还纷纷以节目助兴,有的唱歌,有的说相声。最后,在新郎新娘合唱《社会主义好》的歌声中,婚礼结束。

那时城里的人们结婚大都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得用来干革命工作。基本程序是:新郎、新娘共唱《东方红》或《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两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向家长三鞠躬;新郎、新娘互相三鞠躬;向来宾敬礼;分发喜糖。婚宴基本上是没有的,大多是请帮忙的人吃碗面条,面条里放鸡蛋两个。

七十年代“三转一响”,上海品牌

70年代,聘礼或嫁妆俗称“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既是为新人开始婚后新生活准备的生活用品,也是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

后来这三件被概括为“三转”,有些女方要求加上“一响”,即收音机。有的家里买不起缝纫机的,甚至要先借一台缝纫机来结婚。“三转一响”形成了当时公认的结婚必备品。

70年代末期,结婚组成家庭的物质条件,表现为:36条腿和“三转一响”。

一个家庭有36条腿当然不是指有18口人,更不是说必须拥有一个家庭动物园,而是当时女性要求未来的新家必须有足够的家具。至于具体品种好像各地都不一样,有些地方把立在墙角的三脚架也算在内,一直没闹明白另一件腿数也为奇数的家具是什么。

按当时的生活条件,结婚时能备齐“老三件”已经高兴得不得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买钻石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和五羊牌缝纫机,这就是当时的品牌货。那时候谁要是骑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着私家车,总会让人艳羡不已。

八十年代时尚风靡,晚婚晚育

1980年2月20日,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规定晚婚者,婚假可延长至15天。于是婚后“度蜜月”和“旅行结婚”开始风靡,有旅行就一定有照片,有照片就有时尚和时代的烙印。

20世纪80年代,人们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不愿再重复那套传统的结婚仪式,心中满怀着对首都向往,高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向北进发,开始了魂牵梦萦的蜜月之旅。

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出“争取在本世纪内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并郑重向全国发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

独生子女,成为这个年代的特产。为四个现代化努力学习和工作是那个年代晚婚青年们共同的理由——结婚越晚越光荣。

1980年,“感情破裂”作为法定离婚理由写入新的《婚姻法》。新的《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九十年代婚礼多元,崇尚个性

90年代,婚礼更加丰富多彩。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于是乎,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结婚必不可少的元素。

婚宴菜式已经和现在差不多了,区别比较大的可能就是礼金的数额。90年代中期礼金基本就是50元、100元的,而如今早就翻了几番。

步入 90年代后期,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

1990年1月28日,《现代人报》报道,驻新疆某炮兵俄罗斯族中尉参谋尚响和其女友汉族姑娘朱荣共同商定,婚礼新办,不摆酒席、不收礼,办一个新颖独特的空中热气球婚礼。这对新人就在空中的热气球上完婚,乘坐热气球在空中举行婚礼,在中国尚属首次,在全世界属于第三例。

1995年10月2日,由江苏省团委、省妇联与东方航空公司联合举办的新型婚礼,在南京飞往北京的航班上举行。

1995年10月29日,山西省太原市一辆辆清一色红色夏利出租车,组成迎亲车队,或六辆,或八辆,挂着红气球,披着彩绸,成为新景观。

新世纪 AA合股,有车有房

有人编了一则2000年后择偶条件最新版本:一张文凭,二国语言(英语精通),三房一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六(落落)大方,七千月薪,八面玲珑,酒烟不沾,十分老实。

条件中最大件,是婚房。

你买房了吗?你买房贷款了吗?你的房贷还剩多少?这是一些姑娘拷问男方的“逼供词”。

2009年5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载的调查显示,73.2%的人认为房子是婚姻必需品。

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表示,现在“80后”仅仅依靠男女双方的力量去买房基本上不可能,大部分是两个家庭拿出积蓄为年轻人买房,有一句话是说“80后”的,“不怕某一方买不起房子,就怕两个都买不起房子的人走到一起。”

新千年后,随着房价的一路攀升,特别是在2005年到2006年第一季度,市场上已经无法找到中低价格的房地产,导致很多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还贷负担;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连年宣布的加息,加重了人们对房贷负担进一步提升的担忧。买房,成了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很大的负担,“房奴”一词横空出世。

在上海,由夫妻“合股经营”的“AA制家庭”形式越来越多,很多女性愿意和丈夫公平分担家中开支——房屋按揭一起还,孩子上学一起供……

猜你喜欢

缝纫机买房婚礼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借名买房,房子到底归谁?
猫须镇的缝纫机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孩子,我为什么不帮你买房
狐狸与缝纫机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缝纫机测振装置专用改造研究
多“彩”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