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球人才争夺战升级
2011-09-27钟青
文/钟青
21世纪全球人才争夺战升级
文/钟青
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全球加剧。无
论是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把人才培养上升为立国战略,靠人才创新打造国家“软实力”,力争在科技、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成为新的“全球人才霸主”。
人才争夺战始于20世纪
在这场从未停止过却看不见的战争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所有战争都没有人才战争更为根本与关键。
人才大战始于20世纪,甚至更早时期。1955年10月1日,钱学森毅然回国,为了这一步,他等待了多少年,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作为世界一流火箭专家的钱学森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在美国人眼里,钱学森是“稀世之才”。原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更是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人才战争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影响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所有重要领域的顶尖人才。人才战争的成败,最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命运。
对人才的争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世界格局。
实行人才优先战略,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国家举世瞩目的成功赶超,即1900年美国赶超英国、1950年日本赶超美国和1960年韩国赶超欧洲。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实现成功赶超的这3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这里讲的“人才优先”,指追赶国对本国人才开发的优先投资与超前投资。
赶超的秘密不在别处,而是在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与超前投资上。世界各国发展的轨迹表明,谁抢占了人才培养、吸引和发展的制高点,谁就会赢得未来。
外企纷抢中国“摇篮人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战争愈演愈烈,大学甚至中小学校也逐渐成为“战场”。
权威数据显示,每年清华等国内名牌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类的应届毕业生,都成为众多知名跨国企业的“抢手货”。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名牌大学的高科技“青苗人才”,早被各跨国公司视为“摇篮中的人才”,从而广为争夺。
美国IBM公司于2005年宣布在中国启动“人才孵化计划”。该计划主要是与中国最顶尖的一些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合作,每年挑选10多名软件和工商管理方面的顶尖学生在IBM中国研究中心做项目开发,费用和设备均由IBM提供。
比尔·盖茨每次来中国都要到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与学生座谈,物色选拔人才。座谈的结果是:仅微软总部,就有100多名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在此服务。
相比企业对高校优秀人才的争夺,美国的“英特尔奖”(前身是号称“小诺贝尔奖”的“西屋奖”),则像人才收割机,在全球中学生中找出优异的“苗子”。
中国的学生有这样一种共识:进入全球顶尖名校并留美发展的一条捷径是,参加“西屋奖”比赛并取得好名次。在这项比赛的获奖者中,有27人后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获诺贝尔奖。
“摇篮抢才”是发达国家常见的引才方略和抢才手段之一。现在,发达国家已不仅仅局限于争夺现成的人才,而是把人才争夺战的目标放在了中小学生身上。他们不仅要寻找人才的苗子,预订儿童中的天才,甚至还给正在上学的初中生“预付工资”。
包括微软、思科、谷歌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均效仿“西屋奖”,在中国创办了类似的奖项,试图建立自己的“人才收割机”,将更多的中国高科技人才纳入旗下。
“中国还缺乏自己的‘西屋奖’。”业内专家表示。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已突破4亿,然而,软件人才却严重缺失,让中国的IT企业颇具危机感。像百度这样快速发展的本土IT企业,往往为吸收不到高技术人才而头痛。
“抢青苗”现象说明,美国从世界范围内吸引人才的政策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为化解国内人口急剧减少但人才需求又急剧增加的矛盾,不得不将争夺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年龄段提前,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是美国吸引未来人才的主要来源国。
人才大战布阵世界格局
中国:从“千人计划”寻求突破口
专家指出,未来数十年内,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的进一步发展,争夺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在世界人才大战中,中国虽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却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指出: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派出近150万名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不到三成,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超过百万。而美国《科学》杂志甚至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有关专家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创新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总量相对偏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从人才相对量上看,我国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还缺乏国际一流的科学大师,缺乏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现代企业家和产业科技人才,也缺乏大批懂得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经营管理人才,这种人才短板将对未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形成强烈的制约。如果人才瓶颈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我国国家竞争力将长久停留在低级阶段,从而在国际竞争格局中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
高端人才缺乏状况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中国一直在行动。
2008年2月,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毅然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施一公是近年来我国一项重要的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中第一批被引进的科学家。
2009年以来,中国实施的“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5年到10年内为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等,引进一批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为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对于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有关部门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特定的生活待遇。如,外籍引进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2~5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具有中国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中央财政给予引进人才每人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等。
未来10年是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奠定未来我国国际强国地位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高端竞争,前提和关键就在于我国是否拥有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人才队伍,能否切实确立人才作为我国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地位,确立人力资源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否则,我国可能会在新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性机遇。
这一切表明,在人才争夺愈加剧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国需要作出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美国:网罗全球精英为己所用
美国多年来一直实施人才立国战略,大力培养本国人才,设法引进和留住外来人才,合理、高效使用人才。美国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行之有效的人才战略。
大力培养本国人才。采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进。美国历届政府均视教育为立国之本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并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相继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等法案和报告,极力呼吁为未来准备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的全民教育投资每年的增额都在几百亿美元以上,用于对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增加招生数量。美国还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1963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同时,于1996年颁布了《成人教育法》。美国把继续教育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设法引进外来人才。美国称吸引外国留学生是“一本万利”的产业,每年超过20万人。据美国有关部门测算,美国的教育机构只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高科技人才需求的1/3,因此美国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设法引进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美国通过对移民法的不断修正,以挑选的方式吸引众多外籍科技和专业人才,并充分利用这些人才所携带的技术、智慧和资本来加快美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从而使美国在科技领域内始终保持其国际领先的地位。此外,美国还通过国际合作、聘用外国专家学者充实科研队伍等方式吸引他国人才。
优厚待遇留住人才。近年来,1/4的外国留学生被纳入美国人才库,与吸引外来人才配套,美国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留住人才,让他们长期为美国效力。首先是高薪聘请人才,其次是为人才提供签证便利,再次是为引进的外籍人士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奥巴马上台后表示,他把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投入到科研和技术创新领域,其目的是为了引进各国人才。
德国:实施“高技术战略”全球揽才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资源竞争中,欧洲工业强国德国也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14年,德国因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结构转变造成的专业人才缺口将达18万~48万人。为此,德国政府于2006年推出了包括培养和吸引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高技术战略”。
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教育。德国一向重视通过实践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方式,年轻人即使不上大学也可以成为掌握高级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与德国推行的“双元制”校企联合的职教模式紧密相连。目前,德国大约60%的青少年通过“双元制”模式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高技术战略”助推专业人才培养。近两年,德国相继推出“通过教育起飞”、“保证就业岗位、提高增长动力和国家现代化——德国就业和稳定一揽子计划”以及“工作移民对保证德国专业人才基础的贡献”三项人才培养和动员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外国高级人才“开绿灯”。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同时,德国政府也致力于吸引外国高尖端人才到德国工作,从而提高德国的科研水平。措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高德国作为先进的科研基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吸引外国学者到德国搞科研;三是放宽技术移民政策,为外国高级人才提供多条绿色通道和一路绿灯。
日本:多措并举培养高层创新人才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日本政府将“建设充满活力社会,强化国际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目标,积极制定多项政策支持教育及科研机构培养多样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各领域的学者和专业人才。
鼓励本国机构吸引他国高级人才。面对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及地方人口疏化问题,日本政府意识到有必要制定国家战略来吸引海外高级人才,鼓励大学及研究机构积极聘用外籍教师,通过改善研究环境及提高待遇等方式激励外籍研究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在各个科研领域取得成果。日本政府还计划向海外高级人才提供多项优惠措施,具体包括简化发放签证和申请再次入境许可的手续,缩短申请永久居留权时要求达到的在日居住期限等。日本法务省还与经济产业省等相关部门商议,启用“打分制度”,对外国学者、技术人员和经营者的研究成果、学历等进行评分,获得一定分数的海外申请者可作为“高端人才”享受日本永久居留许可等优惠政策。
借加深国际友谊为名搜罗人才。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外国留学生所发挥的沟通作用,将外国留学生看作是未来日本加强与各国友好关系的宝贵人才。为此,日本政府计划进一步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通过简化入境审查手续等措施,将在日外国留学生的人数由目前的12万人扩大至30万人。
驻外使领馆开设赴日留学窗口。根据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拟定的一份长期计划人才引进计划,日本各大学与驻各国使领馆开展合作,在各国开设赴日留学咨询服务窗口;增加申请者在赴日前即可凭英语或日语考试成绩获得入学资格的大学数量;允许30所大学为外国留学生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并给予学分;扩大聘用外籍教师的规模:推动9月入学制度的实施。
诸多恩惠专为留日学生而备份。日本政府为使留学生安心学习,还积极向他们提供住宿、心理咨询等生活方面的帮助,同时鼓励日本企业聘用外国留学生,让他们在日本社会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