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源安全约束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难点与创新问题探讨

2011-09-23高建良蔡锦瑜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化石能源

高建良 蔡锦瑜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2.湖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82)

能源安全约束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难点与创新问题探讨

高建良1,2蔡锦瑜2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2.湖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82)

能源安全既是一国国家安全的核心构成部分,也是一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尽快摆脱主要依赖高能耗与高碳 (污染)排放的方式而转向低能耗与低碳 (污染)排放的低碳经济,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能源安全约束日益强化趋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受制于能源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能源技术、能源建设发展等条件的约束。应通过创新能源技术、转换能源消费模式、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以及能源管理体制等措施来确保能源安全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能源安全;约束;创新

一、引言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见于 2003年 2月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其实质而言,是以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应用先进能源技术和不断加强与改善能源管理来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从而减少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清洁化,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以往主要依赖大量碳基化石能源消耗、高碳排放转向主要依赖非碳基 (低碳基)能源消耗、低碳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从理论演进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低碳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环境。人类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利益,取得所需的物质、能量等,但大自然的演化规律却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既不能创造自然规律,也不能要求自然规律服从自己的意志。人类可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去主宰大自然的一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因此,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价值取向、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超越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

人类社会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首先满足两个基本前提:其一,自然资源获取利用的无限性;其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无限性。然而,自然资源数量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前,由于受自然资源获取手段的局限和人口规模不大,不仅获取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获取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 (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微不足道而可忽略不计,因而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均以其无限性面貌呈现在人类面前,并由此形成了对大自然的认识误区——人类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索取。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获取自然资源手段的不断发明与改进,自然资源获取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由此开始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呈不断加速之势。当工业文明发展经历了 200多年后,由于人类沉醉于运用不断改进的工业文明手段大规模获取自然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喜悦之中,以及所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还没有达到可获取量的极值和自然资源获取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也没有超出其承载能力的阀值时,人类依旧还在大自然具有无限资源供给能力的认识误区中盲目行进。直到上世纪 70年代初,当作为罗马俱乐部核心成员的美国M IT米都斯教授向罗马俱乐部呈交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公布于世时,人类才从物质财富无限增长的梦幻中惊醒。此后,自然资源枯竭、森林毁灭、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凡此种种,一幕一幕地惊现在人类面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此时人类才开始意识到必须另辟蹊径,寻求可持续发展之策。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先决物质条件,更是现代工业文明最基本的物质资源基础,工业文明活动的一切动力源泉都依赖于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工业文明史就是一部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的大规模、高强度消耗来换取物质财富增长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对能源的利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薪柴能源、煤炭能源及油气能源时期。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消耗的能源是可再生的薪柴能源。尽管薪柴能源也属碳基能源,但在这一时期人类用能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用能,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极少涉及到能源消耗,再加上人口规模较小 (1750年世界人口约为 7.7亿),因而能源消耗规模小,薪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CO2和 CO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极低。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主导的工业文明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大规模、高强度能源消耗的时代。日常生活用能迅速让位于工业生产用能,工业生产动力用能成为能源消耗的主体。随即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成为满足现代工业大规模生产所需动力能源的主导能源。进入 20世纪后,尽管电力能源开始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生产生活的主导能源,但其来源仍然主要依赖于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时至今日,虽然来自非传统化石能源 (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的比重在上升,但目前还无法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BP世界能源统计 2009》显示:在 2008年全世界所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及水电五大常规一次能源中,煤炭、石油及天然气三大传统化石能源占居了 88.16%的结构比重[1]。

作为支撑现代工业文明经济系统的能源基石主要是传统碳基化石能源,而传统碳基化石能源有两大根本性约束:一是能源资源条件的有限性约束;二是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约束。正是由于传统碳基化石能源所固有的根本性约束缺陷,从而使得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演化成日益严峻和恶化的不可持续性发展趋势。鉴于现代工业文明是依赖大规模高强度碳基化石能源消耗与高碳排放的高碳经济路径来维系和演化的现实,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其所需的碳基化石能源消耗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扩大,同时由化石能源大规模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 (污染排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也在日益加重,这就使得一方面在传统碳基化石能源可供量日趋下降情况下要确保能源可持续、有效的安全供给,以及另一方面又要减轻因碳基化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 (污染排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使之不超出自然环境承载能力阀值以确保能源消费的环境影响安全,这已成为困扰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一道最大难题。人类社会要想推动其文明向更高层次文明发展演进,如果仍旧依赖传统的高碳经济路径显然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就必须转变其经济依赖路径,由高碳经济转向主要依赖可再生能源(非碳基化石能源)与低碳排放 (碳零排放)的低碳经济,唯有这样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现代工业文明向更高层次文明演化进程中的能源供给安全和能源生产消费的环境影响安全。这也就是低碳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所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只用了 30年时间使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惊叹而得到举世公认。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依赖高强度化石能源 (煤炭)消耗与大规模碳排放(污染排放)的高碳经济路径来实现的。2005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超出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自 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到 2003年石油进口量超过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预计到 2020年后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到 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达 1310万桶/日,相当于整个欧盟在 2030年的石油进口量,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也将从 2005年的 50%上升到2030年的 80%[2];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 70%左右的水平,电力二次能源 80%是来自煤炭火力发电,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能源消费国,因而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05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 51亿吨,而 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大国。2000-2006年期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占全球排放增长的 58%,预计到 203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114亿吨,中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所占的比重将从 2005年的 19%上升至 2030年的 27%[3]。从以上这些数据上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在未来 20年 (2010-2030年)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将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污染排放)无疑是确保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任务与基本前提。

关于低碳经济问题,从 1972年米都斯教授的《增长的极限》发表到 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兰特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再到 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直至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经历 30余年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问题的探讨只是近年来刚开始涉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有一系列的问题等待学者和相关人士去深入研究和认真探讨。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从能源安全角度去研究和分析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进程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并探讨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之策。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安全约束难点

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必由之路,但向低碳经济转型进程中却面临着来自能源安全上的诸多约束,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这些能源安全约束的难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能源资源条件约束难点

虽然中国经济现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能源基础并不稳固,能源资源条件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难点之一。在一次常规能源资源结构中,中国所拥有的能源资源除了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一点外 (世界第三位),其他能源资源均比较稀缺。即便是煤炭能源资源,中国 2008年煤炭资源储产比只有 41年,与俄罗斯 (481年)、美国 (224年)的煤炭资源储产比相距甚远[1]。虽说中国水能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资源分布过分集中在西南部地区,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再加上我国西南部地区周边一些国家对我国西南部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持有争议,以及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所导致的地表水年际变化较大和分布不均衡,导致目前整个西南部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到该地区水能资源总量的 15%。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风能是比较理想的洁净可再生能源之一。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风能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25%左右。截至 200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 605万千瓦,居世界第 5位,预计 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可达 1800万千瓦。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要达到 3000万千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电力供需紧张矛盾。但是,由于我国风能资源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地区,而电力需求旺盛的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风电上网向东输送的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我国风能的开发利用。即使到 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 30%,但要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日益强盛的需求仍然还得主要依赖于碳基化石能源。而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储产比 (年限)均较短,因而能源资源短缺约束仍旧是困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即便是化石能源资源丰富,但依赖扩大化石能源消费来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加大碳排放 (污染排放)从而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宗旨背道而驰。

中国主要能源资源储量[1]

中国核能、水能的利用情况[1]

2、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约束难点

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条件的先天不足,在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不断扩大的需求时,长期以来只能主要依赖于煤炭能源,由此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结构的致命弱点是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所生产的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煤炭能源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硫等不仅直接污染大气,影响气候变化,以及形成酸雨破坏森林植被和污染水体,影响农业生产,而且直接影响人类健康。鉴于中国正值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部门和城市地区是能源消耗的主体和最集中的地方。目前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占居我国所有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 70%以上,而城市 (城镇)能源消费占到能源消费的 90%。按经济总量 (GDP)排名世界前 20位的国家中,我国是自然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中国森林覆盖率 2009年才达到 20.36%[4],只及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如此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却要承受着世界最大规模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排放。国家环境保护部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 589.2亿吨,氨氮排放量 122.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 2214.4万吨,烟尘排放量 847.2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 523.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204094.2万吨[5]。而我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5年突破 50亿吨后 2006年达到 56亿吨,预计 2015年达到 86亿吨,从 2005年到 2030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每年净增 2.52亿吨[6]。

2003-2008年中国污染排放情况

从这些惊人的数字中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到底有多大?何时达到极限值?我们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如果中国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而依旧按高碳经济增长模式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显然其自然生态环境是无法持续承载下去的。现在问题的难处就在,一方面中国不能脱离工业化和城市化来空谈什么低碳经济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世界上也不存在一国 (尤其是大国)不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实现发展的先例;另一方面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引致的能源需求急剧扩大,我国以煤为主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为满足日益急增的能源需求必须扩大能源生产规模而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和其他污染排放,必然会加重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就中国的实际国情而言,转变经济方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在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寻找到既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又能减少能源生产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和其他污染排放,并以确保环境影响安全的有效方法来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约束这一难题。

3、能源技术条件约束难点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 30年来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并且在科技的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就整体科技水平与实力而言,中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重大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的能源科技水平也是如此,尽管世界主要能源技术中国都已掌握和拥有,但能源技术的应用与先进性跟世界先进能源技术的差距还是很大。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长期以来一直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直至今日西方国家技术上的封锁也没有丝毫放松,这就使得中国在能源技术上只得自力更生,因而导致中国在能源技术开发上不仅存在很大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而且在关键能源技术上很难取得重大突破。正是受制于相对落后的能源技术,长期以来致使我国能源效率低下,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资源浪费严重,污染排放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重。目前,我国单位 GDP能耗水平不仅高于发达国家 3-5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3倍,甚至印度的单位 GDP能耗也只有中国的一半。因此,中国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目标,必须首先攻克能源技术约束之难题。如果能源技术没有重大突破,能源技术水平上不去,那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优化,能源生产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和其他污染排放难以减少,我国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难以扭转遭受进一步污染破坏的趋势,人民大众的生命健康也会因此受到威胁,我国能源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也无法得到改善而好转。所以,加快我国能源技术创新,提高我国整体能源科技水平以破解我国能源技术约束难题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解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种种困难问题的总密钥。

4、能源建设发展约束难点

能源产业作为一国最基础的产业部门,其建设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能源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 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能源产业投资加速,能源生产供给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我国能源产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能源生产供给不足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能源建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成为重要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大误区:一是只注重能源生产供给规模的扩大而忽视能源消费使用的节约,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两个环节脱节,没有把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我国能源效率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极为偏低的状态。能源建设既包括能源生产能力建设,也包括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能源节约能力建设;二是只注重能源生产能力建设而忽视能源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致使我国长期以来随着能源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日趋加重;三是只注重能源生产建设投入的扩大而忽视能源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投入,致使我国能源技术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四是注重传统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过分集中在水能资源上。要破解能源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难题,必须走出以往我国能源建设的误区,走提高我国能源综合能力建设之路,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加强能源综合能力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能源综合能力建设为基础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源综合能力建设主要包括能源生产供给能力、能源资源开发高效利用、能源科技开发创新、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源生产环境保护等全方位的能力建设。只有能源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确保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源安全有效供给,才能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污染排放,有效保护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才能为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型提供坚实的能源安全基础。

三、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安全创新措施

鉴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条件、能源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建设发展等多方面约束之现实情况,必须实施能源安全保障机制创新战略,通过采取一系列能源安全创新措施,形成一套完整而全新的能源安全保障机制,方能确保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化转型进程中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能源技术创新

能源技术水平落后是制约我国能源安全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理所当然是能源安全保障机制创新的重点。在能源技术创新上,我国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一能源技术创新模式,走综合能源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综合能源技术创新包括能源生产、消费、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输送等各个环节上的技术手段创新。综合能源技术创新不仅只是能源各个环节上单一技术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各环节技术创新的配套、协调、整合,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技术的综合集成能力和水平。从而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技术基础。当然,综合能源技术创新并不等于全面开花,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大关键性能源技术进行重点突破。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要求和我国以煤为主能源结构现实国情,洁净煤技术、碳捕获技术、节能技术、以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技术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能源技术创新的突破重点。在能源技术创新上,不仅要加大投入力度来加快我国能源技术创新步伐,而且更要注重能源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既要重点突破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能源技术问题,又要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能源技术创新谋划,大力加强能源技术创新积累与储备,尤其是能源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2、能源消费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所遵循的是一种只为求得经济增长而不惜以能源 (资源)高强度消耗和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为代价的传统模式。鉴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和脆弱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必须摒弃传统的能源消费模式而选择以“经济、环保、可持续”为核心原则的能源消费模式。“经济”原则就是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 “贪大、求多、奢华”的能源消费理念而始终坚持“节约至上、经济实用”的能源消费理念;“环保”原则就是在能源消费过程中自觉坚持“环保至上”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能源消费行为;“可持续”原则就是我们的能源消费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3、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受由能源资源条件所决定的以煤为主能源结构制约,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具有明显的线性单一化特征。这种线性单一化开发利用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能源资源来源单一化,其他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比重极低;二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任何处理而单一的直接排放。这样,一方面使得我国能源资源(化石能源资源)枯竭化趋势日趋加重,能源资源开发成本也在随之成倍上升,另一方面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随着能源生产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被污染破坏程度也在日益加深。鉴于我国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由单一化线性模式向多元综合化迂回循环模式转型已成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创新上,一是变传统化石能源资源的单一利用为多元综合利用;二是变单一化石能源资源利用为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逐步降低对单一化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依赖度;三是变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直接排放为迂回循环资源化利用;四是变对传统化石能源资源的浪费型开发利用为资源保护型节约利用。

4、能源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到过于分散的演化过程。就当前我国能源管理体制而言,政府能源管理职能分散于多个部门,政出多门,而能源行业又各自为政,难以进行统一协调,随着上世纪 90年代后能源部、煤炭工业部等相关能源部委相继撤销,我国能源战略管理及决策机制日趋弱化,能源信息管理分散且信息来源源头多而杂,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能源信息管理系统。这些都是目前我国能源管理上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我国能源管理的“短板”。要想从根本上克服能源管理上的“短板”,惟有根据我国能源安全的严峻形势,创新能源管理体制,提高能源管理效率,以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型。在能源管理体制创新上,应理清能源管理关系,采取“统”、“分”结合的措施,对于该 “统”的 就应该统一起来,不能随意分散,对于该 “分”的就分,也不能想统就统管起来。对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决策、能源信息管理就应该统管起来,由政府单一的能源管理机构 (国家能源局)统一管理决策,决不能政出多门分散决策;对于能源勘探与开发、能源加工与销售、能源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能源技术创新与节约等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统一规范;而对于能源投资与能源定价应按市场原则确立能源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政府不宜过多的直接干预。当然,在能源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情况下,政府可以进行干预以稳定能源市场。总之,在能源管理体制创新上,应顺应 “大能源”管理体制的世界发展大趋势,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与创新以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芝山;校对:朱恒)

[1]英国石油公司 .BP世界能源统计2009[EB/OL].英国石油公司网,http://www.bp.com/liveassets/bp_internet/china/bpchina_chinese/STAG ING/local_assets/downloads_pdfs/BPStatsReview2009_CN.pdf,2010-09-20.

[2]国际能源署 (IEA).世界能源展望 2007[EB/OL].国际能 源 署 网,2007,175 - 176,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2007.asp,2010-09-22.

[3]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EB/OL].国际能源署网,http://www.iea.org/textbase/nppdf/free/2007/weo _2007.pdf,2010-09-22.

[4]国家林业局 .200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EB/OL].国家林业局网,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63/content-388511.html,2010-10-5.

[5]国家环境保护部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EB/OL].国家环保部网,http://www.mep.gov.cn/pv_obj_cache.pdf,2010-10-6.

[6]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EB/OL].国际能源署网,http://www.iea.org/textbase/nppdf/free/2007/weo _2007.pdf,2010-09-22.

Discussion on the Difficulty and Innovation of China’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Energy Security

GAO Jian-liang1,2CAI Jin-yu2
(1.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Hunan 410205;2.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2)

Energy Security is not only a core component of state security for any country,but also the base of on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Being restricted by China’s energy resource endowment and energy structure dominated by coal,fast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rans for ming economic growth mode,and mak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get rid of the growth mode of depending 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carbon emission(pollution emission)as soon as possible,and transforming the growth mode to low-carbon economy depending 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carbon emission(pollution emission),so for,this is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ensure China’s energy security and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tronger restriction of energy security,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is subject to energy resources.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ergy tehnologies,and promoted by innovations of energy technology,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change,the creative exploitation model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low-carbon economy;energy security;restriction;innovation

F069.9

A

2095-1361(2011)01-0016-06

2010-12-20

高建良 (1963- ),男,湖南南县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华外国经济学研究会全国理事,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及能源经济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化石能源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