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氏孤儿》生物考

2011-09-23瘦驼

博客天下 2011年1期
关键词:赵氏孤儿程婴赵氏

文/本刊特约博客 瘦驼

《赵氏孤儿》生物考

文/本刊特约博客 瘦驼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6761

东汉时期的“汤饼”或者“煮饼”是最早类似面条的食物。也就是说,赵孤要想吃上一碗面,至少要等上500年。

没事来找“茬”贺岁片不但给大家在岁末新年带来欢乐,也给了好事者一个为大家“普及”知识的好机会。

《赵氏孤儿》的上映拉开了今年贺岁档大片争夺战的序幕,而作为一个研究生物的电影爱好者,在影院里进行生物鉴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作为一种生物,整部戏里戏份最多的除了人可能就是小麦了。赏过本片的看官可能有点儿纳闷,片里并没有出现过麦浪滚滚的场景啊?但是,那无处不在的面,却让人看到了银幕之外的片片麦田。葛大爷饰演的程婴亮相就在“呼噜呼噜”地吃面条。妻儿惨死后,程婴一个大老爷们靠面馆里的面汤养活了赵孤。而赵孤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程婴哄人家的办法就是请孩子下面馆吃面条。鉴于搜孤救孤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用今天山西人的生活习惯反推回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山西人,真的能吃上面条吗?

小麦并非我国土著的粮食作物,起源于中亚,经新疆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不会早于四千年前。即便如此,在程婴所处的春秋时期,小麦已经比较普及了,《左传》记载,当时温、陈、齐、鲁、晋地都是小麦产区。但有了小麦就能吃上面条吗?这中间还差很关键的一步,那就是面粉加工技术。小麦的精加工方法并没有随着它同步传入中原地区,可能是我们吃大米、小米的习惯过于稳固,麦子长期以来只是用来蒸制“麦饭”,也就是脱粒去壳之后直接食用,顶多粗磨或者舂成粗粒。一直到宋代,苏轼在他的诗中仍然写到“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可见所谓的“粒食”几千年来都是民间吃麦子的主要方式。

磨面成粉则长期以来是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之后一千年的公元480年,北魏孝文帝下了一道诏书,赏赐京城耆老,其中面粉与蜂蜜、锦缎和免徭役同列。而“面条”这个词首见于宋代的文献中,据考古人员推测,东汉时期的“汤饼”或者“煮饼”是最早类似面条的食物。也就是说,赵孤要想吃上一碗面,至少要等上500年。

同样是葛大爷的吃面戏,仔细观看的话,画面里除了一挂长长的面条之外,还有一盆青椒。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这足以改变人类的农业史。原产墨西哥的辣椒传入中国是明朝末年的事情。

在影片里的城郭“绿化”相当不错。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株长着手掌一样黄绿相间叶子的植物。喜欢摆弄花草的看官可能看出来了,那不是鸭脚木吗?这种常绿植物现在倒是大江南北都能见到。不过它原本是热带植物,老家在南洋诸岛。两千多年前的晋国能不能养活它还真是个问题。

要说全片中戏份最重的生物,绝不是人类,而是那只“箭蠓”。如果没有这只小虫,搜孤救孤就变得不太可能,至少没有如此戏剧的开场了。在片子里,“箭蠓”被设定为一种嗜血的小飞虫,能向动物体内注射迅速致命的毒剂。而现实生活中,蠓的确存在,它是苍蝇蚊子的近亲,同属双翅目。蠓吸食人血给人造成的主要麻烦是痛痒难忍,其次最大的威胁是可以传播丝虫病,还有可能引起河盲症,也就是丝虫感染眼球造成的视力下降乃至消失。不过,片中出镜的却不是蠓,而是它的“替身演员”姬蜂。

还有一个涉及生物却并非生物话题的考据,这就是影片中的骑兵脚下踩的马镫。马镫的发明不早于公元二世纪,公认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也已经是赵氏孤儿之后一千年的事儿了。有个朋友当年看《特洛伊》,当影片中阿喀琉斯翻身骑上一匹光背马时,他不禁“内牛满面”。啥时候看国产片也能让我们这些考据癖“内牛满面”呢?

联系编辑:liuyangshuo@blogweekly.com.cn

猜你喜欢

赵氏孤儿程婴赵氏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孤儿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程婴妻给我的感动与叹息
赵氏的祖先造父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