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强者为虎
2011-09-21李婷httpwwwsxwbscomzkcj928649html
■文/李婷 等 ■http://www.sxwbs.com/zk/cj/928649.html
王石:强者为虎
■文/李婷 等 ■http://www.sxwbs.com/zk/cj/928649.html
每次户外活动时,王石背包中都会放置几块砖头,甚至在平时走路也尽量不喝水,借此“管理”自己的精神和毅力。
在路上 万科能走到今天,王石功不可没。
60岁的王石,神采奕奕,皮肤被晒成古铜色。这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的董事长,被称为中国房产行业的“教父”。
2010年“万科”销售过千亿,并没有改变王石倔强与争胜的雄心。虽然他似乎已经“放手”万科的日常经营,但骨子里的气质仍引领这家中国住宅地产开发龙头在过去10年,以“深圳速度”向上、再向上,又如“垦荒牛”一般稳健、再稳健。
北京时间2月24日上午8点,正在美国游学的王石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他淡出万科后的第一次讲话,谈到他当初如何毅然辞去公务员只身一人创业,如何在企业转型时选择放弃股权,如何带领万科走上房地产行业……从个人到企业,到社会的责任,“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王石发言主题是“人生的第三座峰”,也就是寓意在攀过“创业”(把万科打造成了中国房产界的航母)和“生活追求”(勇登珠穆朗玛峰)之后,王石正续写他的第三篇章—游学。
王 石不是老板,仅仅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在他那一代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中,没有自己创业而不当老板的,王石是惟一的例外。
王石在发言中透露,游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如何在新的经济市场变化下,带领万科这样的传统企业迎接新的挑战。王石还称,自己到现在还会在心里算,作为董事长,他在2011年能“挣”多少。据悉,游学哈佛的王石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至少有6小时。至于万科在业务上的事宜,“公司的头头有事随时都会向他汇报”。
人生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做出选择,一旦做错就可能再也回不来。做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万科能够取得今天的行业地位,其实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万科也曾经面临着无数的抉择机会,在一连串不断需要权衡、取舍的决定中,股权改革、股份转让引入大股东、做减法、从产业多元化到专注于民用地产、处理客户关系……只要一次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危机,但王石让万科的每一次抉择,都指向了正确的方向。
有人说,王石是中国企业家中的“异类”。和王石同代的成功企业家大多有一个相似的特质—冲劲强、敢进取,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而与其他人的“豪迈”相比,王石可称得上谨慎甚至是保守。
王石不是老板,仅仅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在他那一代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中,没有自己创业而不当老板的,王石是惟一的例外。
1988年,万科在国内率先进行股权改革,王石完全可以将大量的股权归于自己名下,但他把大部分股份给了深圳特区发展公司,集体以职工持股会名义拿了大约30%股份,个人当时仅拿了两三万元买了一点股票,连总市值的0.1%都不到。1998年,万科最大股东转让股权,他依然有机会实现MBO(管理层收购),但他又一次选择了拒绝。
多年来,“拒当老板”这个谜团并没有完全揭开,王石的好友、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野蛮生长》一书中,对此曾给出了两种最接近真相的解释。
一是万科走的是国企改制的路子,受到体制限制;同时王石一直在想,名和利只能取其一,在中国得利很危险,若不甘寂寞,那就取名舍利。另外一个解释是当时有很多老人和王石一起创业,如果他要当老板,那些人也要闹事,万科有可能因此而分崩离析;而他选择了职业经理人的定位,就不存在合伙人的问题。
无论基于哪种解释,都能够清楚地看出,王石和同时代企业家最大的区别在于“看待自身的心态”。他似乎总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在思考和看待经营企业的问题,以至于所有行棋的路数都是追求稳妥。
对此,冯仑的评价是:“王石不是理论很系统的人,但他是经验和直觉非常好的人。经验和直觉之所以非常好,主要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很好,他的心态很好,同样经历过的事情,放在他的价值观下检视,得出的判断跟别人不一样。”
尽管王石对现实保持“弱者”的警醒态度,在工作中体现出的却是“棱角分明”。但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更多却是相辅相成—没有性格的棱角,王石不可能领导万科。
万科内部,王石的官方称呼是“王总”,但1999年之前,员工私下经常使用的代号是“王老虎”。
提及“王老虎”的外号,万科员工大多会讲出两三个王石发脾气的故事作为佐证。据说王石的办公室里经常能传出地动山摇的拍桌子声音,然后伴随阵阵咆哮。万科的老员工也证实,在上世纪80年代创业期间,王石在公司内部确实没有什么笑容,与员工说话时大部分是在教训人,言辞激烈,永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有人曾经问王石:“老大这个位置,你真的很在意吗?”王石回答得很坦率:“我想说不在乎,但是实际上怎么可能不在乎呢?我只能这样说,我当然在乎。如果真的出现一个更强势的人,那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强势,如果这种强势对社会有促进,尽管我感觉到失落,但对社会是好事,我能够坦然接受。可是如果这种强势是危害性的,是负面的东西,恐怕还要大家再来较量较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石就到处宣讲自己不行贿,不走政府关系,令很多行政系统的人为之侧目。至于近些年来强调“超过25%的利润不做”和“拐点论”,更引起不少房地产行业中人的微词。如此高调地表露观点,以至于他经常遭到质疑:“道理一套套的,会不会是心里另外有一套想法,是不是在忽悠人?”
2008年“捐款门”事件,以王石的公开道歉终结,与此同时,很多熟悉王石的人也为王石辩解——性格就是如此,过于直率。正是由于直率,使得他惹了不少麻烦,尤其近一两年,董事会不得不让万科的公关部门经常“关照”一下。
王石脾气如此强悍直率,如此不具备亲和力,但他和下属的关系却呈现出另一种和谐的气氛。在万科内部,员工们虽然胆怯于王石,但大多对王石的能力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认可—最直接的证据是王石经常在山上一待就是几周,不带电话,对业务不管不问,万科日常的运行却丝毫未受影响。
“正因为王石创建万科并管理万科多年,与其说他是一个具体的公司领导,毋宁说他更像万科的精神领袖。”一位熟悉王石的记者这样评价,当王石登顶珠峰时,整个万科公司的兴奋不亚于一场狂欢。
知道王石的人都清楚他不是富豪,在创业的前17年,他平均每年挣钱不到10万。有记者曾经在2003年听王石展示当时自己的家底——“200万的现金,价值200万左右的万科股票,一栋价值200万的房子以及一辆路虎越野车”。
2001年,王石接拍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得到了250万元代言费,相比他当时30万的年薪,数目确实不少,但王石在北京一家餐馆和别人吃完涮羊肉之后,在还有小料污渍的饭桌上就直接签字将代言费捐给了中国登山协会。
曾经多次与王石结伴爬山的客户管理专家田同生透露,王石在金钱上非常自律,个人的日常开销由秘书严格掌控,自己每年都进行审计。即使参加广受关注的登山和户外活动,所有费用都来自于个人、朋友以及赞助商,与万科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找不到王石能够做到自律的原因,所以有人武断地认为王石对财富有恐惧感。虽然答案可能真的无从知晓,但有些故事却有助于去了解王石的内心世界。
每次日常户外活动时,王石背包中都会放置几块砖头,没人要求他这样,但他一直坚持负重,在背砖的情况下保持特定的行走速度,借此“管理”自己的精神和毅力,以便今后爬山的时候不懈怠。甚至在平时走路时他也尽量不喝水,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对水的需求量,保证以后爬山的时候能够对付缺水的环境。
王石的朋友也曾说:“王石之所以能够在业界有这样的地位,在于他确立了一个距离,这个距离能够让他清楚地对自己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他有能力把这个距离一直保持下去。”
在这样一个重人脉的时代,是选择在觥筹交错中换取价值,还是远远地站在一边特立独行获得个人威权?也许王石以他个人的做事做人风格,能给人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