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无创性检测指标的变化与意义
2011-09-20周建岭
周建岭
(江苏省东海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东海,2223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HD)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1-3]。现越来越多的无创性方法被用于检测CAHD,比较公认的有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4-5]。本文通过对入选患者进行内皮功能、动脉弹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炎症等方面多种无创指标的检测,评价这些检测指标在冠脉早期病变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10年8月来本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23例,其中冠脉完全正常者39例,男 23例,女16例,年龄 48~74岁;早期冠状动脉病变者 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 47~73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42例,男 24例,女18例,年龄46~75岁,全部病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重度心力衰竭、感染、急性脑梗死及肿瘤等严重疾病,且3组性别比例、年龄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样本处理
入院第2天,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0 mL,血样标本采用EDTA-Na抗凝处理。再经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留取上层血浆1 mL送检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生化项目,余上层血浆置洁净EP管中冷冻保存于-70℃超低温冰箱备用。
1.3 计量资料
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内皮功能指标(NO、ET-1、VWF)及 baPWV、cIMT等。用氧化还原法检测NO,ELISA法检测ET-1、VWF、hs-CRP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对照组、早期冠状动脉病变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间临床资料比较
由表1数据分析可知,对照组、早期冠状动脉病变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各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G、TC、HDL-C等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表1 对照组、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2.2 对照组、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无创检测指标间的比较
由表2数据分析可知,与对照组比较,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NO、ET-L、VWF 、baPWV、cIMT 、hs-CRP 等指标差异基本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以上各无创检测指标,与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照组、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无创检测指标间的比较
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狭窄的多因素分析
由表3数据分析可知,以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为因变量,对多种检测指标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aPWV、NO、ET-1是影响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重要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基础,可同时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及其他全身大中动脉血管[6]。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中膜增厚与粥样斑块出现,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常常导致上述泡沫细胞死亡,形成坏死性核心。动脉粥样硬化能出现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使上述粥样硬化斑块变得非常不稳定,很容易破裂,破裂后的斑块大量高度致凝血的物质释放入血管腔,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过去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常用病理学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为有创性检查,随着CHD防治工作重心的前移,无创检测技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医学上[7],比较公认的方法有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无创性检测指标(NO、ET-L 、VWF 、baPWV 、cIMT 、hs-CRP)与 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与正常组比较,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O水平下降,ET-L、VWF、baPWV 、cIMT 、hs-CRP等指标呈升高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aPWV、NO、ET-1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因素。现代研究发现,内皮功能受损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NO、ET-1、VWF能较好地反映内皮功能的变化;当患者内皮功能受损时,NO释放量减少,ET-1、VWF释放迅速增加。baPWV作为反映动脉僵硬度的经典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轻度狭窄。cIMT指颈动脉腔-内膜界面与中膜-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过程。hs-CRP作为一种经典的炎症性标志物,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其并发症的全过程,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在CHD临床进展中可作为主要的危险因子。
综上所述,目前开展的血管病变早期评价的无创检测指标,可以客观反应冠状动脉病变的量化指标,可为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大量证据和信息,以便于对冠心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积极干预。
[1]吕青山,谢秀梅,方 立,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瘦素与脂联素关系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80.
[2]薛 枫,宋建平,程绪杰,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研究及其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526.
[3]李瑶宣,李吕力,钟维章,等.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8):684.
[4]黄 铮,陈红武,加藤修,等.80岁及以上弥漫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置入长支架的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0):589.
[5]Minamino T,Miyauchi H,Yoshida T,et al.Endothelial cell senescence in human atherosclerosis:role of telomere i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Circulation,2002,105:1541.
[6]Shioji K,MoriguchiA,MoriwakiS,etal.Hypoadiponectinemia implies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ies[J].J Cardiol,2005,46(3):105.
[7]Wolk R,Berger P,lennon R J,et al.Plasma leptin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J Am Coll Cardiol,2004,44(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