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公共环境意识及其影响因素的变量分析
2011-09-19邵艳军时立荣
邵艳军 时立荣 李 岭
对大学生公共环境意识及其影响因素的变量分析
邵艳军 时立荣 李 岭
本研究依据国内外关于环境意识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结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ISREL8.7软件对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环境知识不仅和环境态度之间存在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和环境行为意愿之间存在正向直接的影响;环境态度在环境知识对环境行为意愿的正向影响关系中,扮演了关键的中介角色;环境态度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意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环境意识;变量关系;对策
环境意识,中文译文来自“Environmental Awareness”一词,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主观反映,其核心是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及行为取向,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1]。但在英语世界里,人们讨论环境意识时,更多的是使用“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2],“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简称 NEP)[3]等词汇。综观环境意识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就环境意识的内涵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就是认为环境意识应该包括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等四个环节,这种观点的主要特点是将环境行为视作环境意识的维度之一,以洪大用为代表。另一种逐渐在学术界形成共识,这种观点认为应该将环境行为作为一个独立于环境意识的变量来看待,因为环境意识的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讨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转变为人们具体的行为[4]。本研究赞同后者的观点,将环境意识定为:环境意识是在环境问题影响下、以个体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意愿三个方面为核心的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体。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国外学者在研究环境知识、态度与行为意愿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环境意识理论。A-jzen[5](1991)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该理论预测若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愈积极、所感受到周遭的规范压力愈大、对该行为所感知到的控制越多,则个人采取该行为的意图便愈强。Dillon 和 Gayford(1997)[6]认为,将该理论要点应用到环境领域,可以是:关于环境的知识和观点、对环境的态度、为了环境做出个人牺牲和对环境负责行为的意愿。他们还强调,知识要影响实际行为只有通过态度。海尼斯[7]等(Hines)提出的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式:该模式指出,环境行为受行为意图所影响;而行为意图又受到若干变量,包括行动技能、知识和环境问题知识所影响。此外,另一个强烈影响环境行为的因素就是情境因素。基于以上理论说明和本研究中对环境意识的定义,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环境知识对环境行为意愿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假设二:环境知识对环境态度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假设三: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意愿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假设四:环境问题对环境知识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假设五:环境问题对环境态度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假设六:环境问题对环境行为意愿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由以上六个相关假设构建了本研究环境意识各变量关系的假设模型(见图1)。
图1 环境意识各变量关系的假设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的方法
本研究遵循适合性原则,在参考欧美三大环境意识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本研究对环境意识的定义,自编了环境意识问卷。环境意识的问卷主要包括环境知识量表、环境态度量表、环境行为量表和环境问题量表。各量表采用利克特5分等级量表进行评价,1~5分,由“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为保证每所学校的取样质量,我们在各个学校选择一位辅导员为主测试并进行了培训。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是按学号进行系统抽样,被选中的同学,由辅导员召集在一起,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被试填完问卷之后,将问卷当场收回。本研究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发放问卷310份,有效问卷28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97%。
(二)资料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资料分析的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支持以理论为基础的证实性研究,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也可以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它还容许潜变量由多个测量变量构成,并可同时估计测量变量的信度和效度。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存在的这些特点,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也有越来越多的领域认识到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的重要性。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
环境知识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环境知识的9道题中平均分都在4.0分以上,说明大学生对环境意识的实用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其中两道反方向的题得分在3.0分以下,我们知道空气质量报告中,三级空气质量意味着比第一级空气质量好和水体污染报告中,V(5)类水质意味着要比I(1)水质好是两道错误的题,缺省值为3个和2个,从得分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一些生态学的环境知识掌握还不够,因此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学知识。
环境态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环境伦理道德的得分都在3.8分以上,说明大学生对环境伦理道德的认识已经达到较高的层次。大学生对环境法规的判断都达到了4.2分以上,说明大学生关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所做的事,这就为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态度,并将其转换为环境行为提供可能。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中,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倾向的均值仅为2.0分以下,而环境中心主义价值观倾向的得分为4.1分以上,说明大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已经完成了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环境中心主义的转换,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正确的环境的态度。
环境行为意愿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意愿平均得分偏低;环境主动参与行为的得分在3.3以下,说明大学生环境参与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好,对公益性的环境活动关注不够;大学生说服行为平均得分在3.5以下,说明大学生在环境行为的能动性上表现不好,在两个问题的结果差别也很明显,大学生在鼓励他人实施环境行为上,做的相对较好,在劝告他人停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上,做的相对较差,还没有达到劝说和阻止周围人破坏环境行为的地步。
环境问题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的得分都在3.9分以上,说明大学生认识到了自然灾害的不可控制,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这也从侧面说明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二)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环境意识各变量关系假设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路径图,各个变量和指标间的估计值由LISREL8.7软件运行得出(如图2)。本研究中选取相对卡方值x2/df、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近似误差均方根)、比较拟合指数CFI(Comparative Fit Index)这三个指标来衡量假设的关系模型与从数据中获取的模型是否一致 。 x2/df=101.84/38=2.68<3;CFI=0.95>0.90,RMSEA=0.069<0.08,这三个指标均达到可接受的范围,所以从整体而言,可以判定本文假设的理论是可接受。由此可见,本研究提出的模型是合理的,可以用来检验相应的理论假设。
图2 大学生环境意识各变量关系运行结果图
1.环境知识对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
从图1和图2中可得知环境知识对环境行为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即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意愿之间的正向的直接影响,其β为0.41(p=0.000<0.05),假设一得到完全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在图2中可知,环境知识对环境行为意愿不仅有直接影响,并且还以环境态度为中介对环境行为意愿产生正向显著的间接影响,影响路径为“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意愿”,加上直接影响,其总影响效应值为0.52*0.63+0.41=0.74。以上结果显示出,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意愿间有正相关,也就是说具有较多环境问题和如何处理此问题知识的个体,也较多从事环境行为。
2.环境知识对环境态度的影响
从图1和图2中可知环境知识对环境行为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即环境知识与环境态度之间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其β为0.52(p=0.000<0.05),假设二得到完全验证。环境知识是环境意识的基础,一个人环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影响到他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意愿,知识主要是事实性的、确定性的,而态度则包含了个体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一个人的环境态度不仅与他的环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价值观、道德水平及个性特征。
3.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
从图1和图2中可知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即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意愿之间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其γ为0.63(p=0.000<0.05),假设三得到完全验证。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意愿的直接影响值在环境意识各变量关系假设结构中是最大的。这表明,个体的环境态度能够影响个体的环境行为。
4.环境问题对环境知识的影响
从图1和图2中可知环境问题对环境知识有正向的路径系数,即环境问题对环境知识之间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其γ为0.38(p=0.008<0.05),假设四得到完全验证。本研究中将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外生潜变量,主要是考察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情况的了解程度,是否能够引发其进行思考和关注,从而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环境的相关知识。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情况了解的越深入,就越能促使他们学习环境的相关知识,提高环境知识水平。
5.环境问题对环境态度的影响
从图1和图2中可知环境问题对环境态度有正向的路径系数,即环境问题对环境态度之间的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其γ为0.31(p=0.000<0.05),假设五得到完全验证。环境问题作为环境知识与环境态度产生的动因,它以环境知识为中介对环境态度产生正向显著的间接影响,影响路径为“环境问题—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另外具有直接影响,总影响效应值为0.38*0.52+0.31=0.51。这表明,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会引起环境态度的转变。同样,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了解的越深入,就越能促使他们了解环境的相关知识,知识得到提高,转而影响环境态度,从而使原来消极的环境态度能转换成积极的环境态度。
6.环境问题对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
从图1和图2中可知环境问题对环境行为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即环境问题对环境行为意愿之间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其γ为0.32(p=0.002<0.05),假设六得到完全验证。环境问题对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间接影响路径有三条:“环境问题—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意愿”和“环境问题—环境态度—环境行为意愿”,“环境问题—环境知识—环境行为意愿”其影响效应值为0.38*0.52*0.63+0.31* 0.63+0.38*0.41+0.32=0.79。结果显示出,环境问题不仅能过直接影响环境行为意愿,而且环境问题还能够通过环境知识、环境态度为中介影响环境行为意愿。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确定了环境意识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突破了以往研究仅仅对环境意识的因素进行简单的相关分析。研究结论如下:环境知识是环境态度的前因变量,环境态度是环境行为意愿的前因变量。环境知识可以环境态度为中介对环境行为意愿产生正向间接影响。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环境知识提升其环境行为意愿,加强环境态度培养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环境问题作为环境知识与环境态度产生的动因,它以环境知识为中介对环境态度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学生环境行为意愿的提升显得更为迫切;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意愿的影响具有直接影响,影响效应值最大。可见环境态度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意图[8]。
(一)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增强环境道德意识
环境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自我的观念和行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教育。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相辅相成的。德育中包含了环境教育的部分内容,如提高环境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形成良好的环境价值观等;同时,我国环境状况,包括历史、现状和未来,都是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可见,德育需要环境教育的密切配合,而环境教育本身也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结合宣传、法制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树立环境法制观念
通过宣传开展环境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法制观念既是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监督管理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法律法规课程中,加入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三)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手段实施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项全面综合性的教育,将它纳入大学的教育体系,渗透到各学科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启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素质,而且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国际与国内的环境问题及政策、法律法规的认识,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活动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有关环境的知识、现状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学会了怎样判断或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或有损于环境。但是,这并不表明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环境意识,知识变为意识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和体验基础之上的实践。因此,在预防及解决环境问题时,主动参与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必须帮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形成高度的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起步早,已经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德国弗赖堡大学的药物化学研究所,在建立实验废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同时,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来促使学生自觉地提高在实验时的环境保护意识。当某学生随意倒掉实验废水或多余试剂时,自动监测系统会立即报警,实验室管理人员立即调查原因并做出记录。在学生毕业的时候,除了发给毕业证书外,还附加对学生环境意识的评价证明。对于学生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单位找工作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力的推荐信,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徐篙龄.环境意识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J].科技导报,1997,(1).
[2]王民.环境意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作用初探[J].思考与探索,1999,(4).
[3]Dunlap R E,Van Liere K D,Measuring,A G,Jones R E.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are revised[J].NEP Seale.Journal of socialissues,2000,56(3).
[4]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972211.
[6]Ramsey C E&Rickson R E.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76,8(l).
[7]Hines J M,Hungerford H R,Tomera A N Anal 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6,18(2):l-8.
[8]曾昭鹏.环境素养的理论与评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文 晴]
C913
A
1673-8616(2011)01-0100-04
2010-09-15
邵艳军,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3);时立荣,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3);李岭,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北京,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