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社会与好的生活
2011-09-15何怀宏
*何怀宏
我想我们是在要争取“好的生活”的前提下讨论“可能的生活”的,即不言而喻,我们是优先考虑要过“好的生活”,过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赵汀阳写过一本有趣的书叫《论可能生活》,但仅仅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可能生活”,并不足以调动我们的生活意志,成为我们的生活目标。就一个人来说,他只有一个一生,他无法同时度过“各种可能的生活”。所以,我以为“好的生活”比“可能生活”,更能概括我们的生活目标和意愿。先是好的生活,然后才是可能性的问题。而可能性的问题的确很重要。我现在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好的生活何以可能?
人们对何为“好的生活”有不同的理解,而现代人还主张这些不同理解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都是价值平等的,即不同的理解者都有平等的权利去主张和追求自己的“好生活”。不过,我现在讲的“好生活”主要是一种为多数人所认可或理解的“好生活”。这种好生活的内外条件也是指适应于大多数人的可能性。亦即,我这里不说很少数的圣徒和英雄的“好生活”,他们可能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能成就自己。但大多数人却并不如此,他们想过的好日子,在恶劣的时代和社会里就无法得到保障。
所以,我们要优先考虑争取一个“好的社会”,或者低一点说:“尚可的社会”。这个“尚可的社会”至少能为它的所有成员的生活提供“基本的好”。所谓“基本的好”,从罗尔斯的观点来引申,主要是指作为公民或社会成员的一些基本权利;能够生存或符合人的身份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或财产;得到承认的一般尊重等。这些“基本的好”应该有一种制度的保障,而不只是统治者的心愿或者话语。
我们的确需要这样的一个比较健全的社会平台。而我们争取这样一个平台既是为社会争取,也是为个人争取。至于还有许多“好生活”中的积极和富有个性的内容,或者说在“基本的好”之上还有一些更多更高的“好”,则主要是让不同的个人自己去争取。这样,我们就必须自己规划自己的一生。个人的努力达成“好生活”的条件主要有:一是能力和性格的天赋;二是后天的训练和努力;三是偶然的运气。在这些方面,人人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必须首先要认清自己:我有些什么?我究竟要什么?我最看重什么?什么东西最能让我感到安顿以至幸福?等等。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着某一方面甚至多方面的不利,并不意味着就得不到“好的生活”——我们可以善加搭配,我们可以调整自己,包括调整自己的期望,调整自己的内心。相反,拥有多方面的优势也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好的生活”——如果他错认了自己或错待了他人。
无论如何,我们也还不能忽视为社会一般所认为的“好”,或者就径直说“权钱名”。尤其是不能忽视“权钱名”的底线,即上面所说的“基本的好”。最好使上面“基本的好”也不缺少,比方说也能过一种像样的物质生活,除非它们和“更高的好”发生非此即彼的冲突。当然,我们同时也应区别“基本”与“更高”之分,让物质基础就是基础,而不要成为上层建筑。
在过一种“好的生活”的能力中,其实也还包括化解生活中不幸的能力。尽力去争取最好的,但也准备接受最坏的。有时候突然发生的整个社会的灾难,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还好忍受些,而仅仅发生于一两个人身上的灾难,那么这个人就要难以忍受得多——但如果灾难已经对我们发生了,我们就必须承担。因为,一种生命的韧性,不仅在圣者那里存在,在普通人那里,也并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