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岛,24.38公里
2011-09-06许丰悦
许丰悦
“环岛的路有多长?”这个看似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但绝大多数江心洲人都能很笃定的告诉你:“24.38公里。”
这条24.38公里长的环岛路,事实上就是铺设在江心洲于1997年修建的高标准沿江堤圩上的一条5米多宽的窄水泥路。走在上面,感觉更像是走在一道高高绵延的城墙上,这城墙紧紧护卫着一座岛:墙外是滔滔的江水,墙内是一望无际的农田。
江心洲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抗洪修坝史。从20世纪初期第一批垦荒者登岛后,这里就开始上演着一场“人与江的斗争”。每年的汛期都是一场生与死的决斗:要不将疯涨的洪水拒之堤坝外,保住家园作物:要不洪水破堤,一片泽国,倾家荡产!
但,江心洲真正意义上的堤防工程,却一直到1949年解放后才正式开始。岛上的老人们仍清晰地记得那段火红岁月每年冬闲季节,江埂上遍插红旗,生产队的哨子一吹,男女壮劳力们就拿着大锹、扁担、竹箕子涌上堤坝,成百上千号人,挖的挖挑的挑,号子声震天响,三九天里,挑土的人只穿件单褂子,头上还热气直冒而每年小麦一收,梅雨一到,男人们立即会被集中起来24小时巡堤堵漏,而女人们在家忙着把刚收上来的麦秸扎成堵漏的“草龙”,没日没夜的扎。
这样紧张的日子,一直到1997年年底才得到缓解,一道防洪墙均高1.3米,土堤顶高11.5米,项宽6米,长24.38公里的高标准水泥筑石江堤,第一次把这座岛围得如铁桶般固实,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我们今天看到的,走过的这条不起眼的环岛路,承载着江心洲几代人的血汗、泪水,以及希望,他们又怎么会不记得有多长呢?
林荫路
在南京,用水杉做行道树的路或许有无数条。其中,常常被人赞美的有太平北路、进香河路等等很多条。但南京最长、最直、最美、最安静的水杉林荫大道,还是江心洲的这条。在江心洲岛上,这条路就叫做“林荫路”,它几乎是笔直的从江心洲北面的洲尾,一直通到南面的洲头,长约10公里。而最美的一段,从洲尾的红光渡口往西走100多米,就能见到:之所以说这段最美,是因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路上一个人没有,只有你和眼中的风景。
红光渡口
东面是林立的高楼,寓意着现代文明,而西面则是随风摇摆的黄芦苇和绿蒿草,充满诗情画意。两种生活,近在咫尺又有所相隔,而渡船则成为色传的纽带。红光渡口可能是江心洲艺术氛围最浓厚的渡口,因为在这周边租住了很多艺术工作者,他们甚至构成了一个“艺术村”。
夹江老港湾
一条断成两截的水泥沉船静静地躺在江岸边,空无一人的江滩上寸草不生,江堤路沿途的一排铁皮房墙上写着的“维修雷达、通讯电台、舵机、螺旋桨”的字迹还在,甚至路边的草丛中还躺着无数个大大小小、已经长满锈斑的螺旋桨,只是每家店铺作坊都是大门紧闭。一切都显示,这曾經是个船舶维修生意红火,喧闹忙碌的港湾。如果在5年前来到这里,你看到绝对不是今天这样一幅寂寞的场景。在2005年3月1日江心洲夹江禁航之前,这里曾是长江段最大的船舶避风港,过去这里停满了来自高淳、安徽、河南的船舶,最多的时候有上千条,狭窄的江面上,永远是一副“百舸争流”的拥挤场面。
红卫渡口
候船室还在,但已破败不堪,水泥地面被踩成了泥巴地的深色调,每一处都龟裂开来,东一块西一块的塌陷成一个个深坑浅沟.墙角堆满了垃圾,但毫无异味,或许是江风吹散了它们:墙上贴满了广告,最新的是一则招租启事,上面特别注明了房子距离渡口只有100米非常精确,唯一的长凳并没有人去坐。出口处的吊灯已经松得耷拉了下来,在风中左摇右摆,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但经过的人都对其视而不见,自顾自地走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卫渡口可能是整个江心洲岛上最正规、最舒适的渡口。因为,和南边洲头的旗杆渡口,以及北面洲尾的红光渡口相比,这里起码还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能避风避雨的,能有张长凳坐下来歇歇脚的候船室。而今天它仍是最舒适的。
造船厂
如果你能在近距离见到“如何在一片平地上建造一艘船”的过程,你会相信,船和鱼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块块铜板构成它们的骨架,一片片钢皮成为它们的皮肤,巨大的尾舵就是它们的尾巴,而桅杆就是鳍;它们甚至还有田鼓鼓的眼睛,默默而温驯地往下看着这个世界。一切就像一部宫崎骏的奇幻电影。
田园风光
一路过来,可能这边是整个江堤上观赏江心洲岛内田园风光最好的一处所在:江堤路沿岛的一边,一路种植着桃花,连成一道艳红,但这些桃树并不会遮挡你望向岛内的视线,它们并不高大,或者是这里的江堤本身就很高:于是,你能直直地往岛内看去,看到很多奇妙和奇怪的景色葡萄地里的“十”字木架一路路地整齐排列着,而木架下则见缝插针似的神满了绿油油的韭菜,乍看倒像是一处基督徒的墓地,远处还有一大片梨树林,开满了白色的花朵,它们虽然被种在一马平川的农田里,但却奇妙地融入到整个风景中,并不显得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