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的检测
2011-09-05徐朝阳石聪聪白峻宇
徐朝阳,石聪聪,李 涛,白峻宇,贺 颖,郑 红
(郑州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教研室,郑州 450052)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抗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公认[1]。除遗传因素凝血因子FV leiden突变可引起APCR外,有学者提出获得性APCR的概念,即由于各种获得性因素的影响,造成活化蛋白C对FVa和FVIIIa的降解功能减低,从而表现为 APCR[2]。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A)是一类针对各种负电性磷脂-蛋白复合物的自身或同种抗体,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获得性APCR的研究中备受关注[3]。目前,ACA与APCR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4]。为进一步研究ACA在血栓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笔者测定了4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与40例正常对照的ACA水平,探讨ACA水平的增高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从免疫学角度对血栓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为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筛选、预防以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7年4月~2007年9月在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外科的住院患者及该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9-77岁。DVT诊断均经静脉造影确诊。40例郑州地区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3~60岁。所有研究对象肝、肾功能正常,采血前1周未服影响凝血的药物。
1.2 标本制备 抽取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2 ml,室温下2 5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层血清、分装、-80℃冻存、待测。
1.3 测定方法及正常值的确立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IgA,IgG,IgM三型ACA(试剂盒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操作按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用结合指数(BI)表示。BI=被测者吸光度值/标准品吸光度值。大于正常对照BI均值+2倍的标准差者为ACA阳性[3]。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实验结果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阳性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DVT组与对照组ACA/BI的比较 DV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VT组的ACA-IgM水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ACA-IgA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DVT组与对照组ACA水平的比较 (n=40,±s)
表1 DVT组与对照组ACA水平的比较 (n=40,±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 <0.01。
组别ACA-IgA ACA-IgM ACA-IgG DVT 组 0.78 ±0.39 0.52 ±0.351) 0.78 ±0.421)对照组0.65 ±0.41 0.31 ±0.22 0.43 ±0.29
2.2 DVT组与对照组 ACA阳性率的比较 见表2。
表2 DVT组与对照组ACA阳性率比较 (n=40)
3 讨论
ACA通过其识别的抗原性不同,与各种磷脂-蛋白质复合物结合,干扰各种依赖磷脂的凝血和抗凝因子发挥作用。ACA的靶抗原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膜上的心磷脂,ACA作用于靶位点,损伤血管内皮,使前列腺素PGE2的合成减少,同时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并释放血栓素A2(TXA2),使PGE2/TXA2的比例失衡,进而导致全身小血管张力及效应性增强,血液凝固亢进和多个脏器缺血、缺氧,这就是ACA阳性DVT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5]。
该研究证明,在DVT组中的ACA-IgM,ACAIgG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DVT组ACA-IgM,ACA-IgG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DVT组的ACA总阳性率达52.5%,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ACA可能是静脉血栓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作者还发现,在40例静脉血栓患者中,ACA阳性患者的年龄普遍在20-5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0%。并且有5例患者IgA,IgM,IgG检测均为阳性,年龄均在40岁之前,有1例患者年仅19岁。提示ACA尤其在中青年患者血栓形成中起一定作用。笔者建议对凡不能解释原因,年龄小于50岁,尤其是年轻的血栓患者,或反复的血栓发生,都应进一步检测ACA是否正常,为揭示血栓形成的原因提供参考,并对静脉血栓的临床筛选、治疗、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对抗心磷脂抗体通过抑制蛋白C(PC)途径引起血栓的机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7]。有些学者认为与ACA有关,另有学者认为与狼疮抗凝物(LA)有关;最近,还有学者提出与抗凝血酶原抗体和抗2糖蛋白(2 GPI)有关[8]。因此,在我国进一步加强对ACA与PC途径的研究,将为揭示血栓发生机制开拓新的途径。
[1]Simkova M,Simko F,Kovacs L.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frequent etiologic factor for venous thrombosis[J].Bratisl Lek Listy,2001,102(5):240-747.
[2]吴竟生,周志中,李向培,等.抗磷脂血栓综合征与获得性抗活化的蛋白 C 现象[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22.
[3]Jiménez-Zepeda VH,Domínguez-Martínez VJ.Acquired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and thrombosis in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J].Thromb J,2006,21(4):11.
[4]Damoiseaux J,Peeters L,Hupperts R,Boreas A,ten Cate H,Tervaert JW.Prevalence of 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 in patient cohorts with distinc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J].Ann N Y Acad Sci,2009,1173:146-151.
[5]郭雪梅,李锦堂,段淑娟,等.脑梗死和DVT患者抗活化蛋白C和抗磷脂抗体的变化[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2):101
[6]吴日然,白宝敏彭学鸣,等 抗心磷脂抗体水平与不良妊娠和胎儿预后的关系[J].广东医学,2001,22(1):71-72.
[7]Carreras LO,Forastiero RR.Pathogenic role of antiprotein-phospholipid antibodies[J].Haemostasis,1996,26(14):340.
[8]Piette JC.Toward improved criteria for th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J].Lupus,1998,7(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