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物质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研究

2011-09-05平卫英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5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废弃物核算

平卫英

(江西财经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南昌 330013)

1 物质流核算与分析

物质流核算与分析(Material Flow Accounting and Analysis,MFA)是在社会代谢论的基础上,定量描述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度量输入、输出以及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存量,客观反映经济系统的代谢规模——物质吞吐量的一种方法。通过追踪物质从自然界开采到进入人类经济体系中,并经过经济活动在各种人类社会阶段中移动,最后回到自然环境中的整个过程,反映经济活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目前衡量经济可持续性的有效工具之一。

物质流核算与分析最初起源于欧洲,基本思想的发端可追溯到1968年Ayres和Kneese的文章[1],文章中第一次进行了基于经济学观点的国家尺度物质流分析的尝试。此后,社会代谢、物质平衡等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将物质流核算与分析应用于整个经济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物质流核算与分析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承认和重视,这些国家利用物质流核算框架对经济系统运行中的物质投入、输出和存量进行定量分析,客观地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代谢规模——物质吞吐量,并结合物质流分析衍生指标测度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的物质流分析最早由北京大学的陈效逑等于2000年引入,总体来看,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是根据欧盟的研究框架,以我国国家层面或省级层面的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份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进行核算和分析。

物质流核算与分析主要依据基本平衡原则构建分析的逻辑框架[3],即物质的投入量=物质的产出量+物质存量的净变化量,对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量、经济系统的物质存量以及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量进行系统的刻画,但对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动缺乏必要的反映和分析。为了能够清晰地展示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动情况,本文将借助投入产出分析工具来进行研究,从纵横交叉的物质流动关系中探索经济系统中的错综复杂的物质流动规律。

2 部门分类

物质在经济系统内的流动路径是设立物质投入产出分析表中部门分类的主要依据。由图1可看出:首先,自然界的物质通过系统边界进入经济系统内部,主要用于生产和消费过程,因此从物质输入端考虑,需要设立资源部门,即直接提供自然界物质给使用者的部门;其次,生产过程利用自然界的输入物质生产产品并同时产生废弃物和污染排放,生产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过程。而消费过程既直接使用自然界物质,也耗费生产过程提供的产品,同时产生废弃物和污染排放。因此,从物质使用端考虑,需要区分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最后,生产部门及消费部门(资源部门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少量的废弃物)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回收利用后又作为物质输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也会有小部分会进入资源部门),因此,为反映废弃物的排放及循环利用情况,有必要设立资源恢复部门。资源恢复部门的作用是将经济系统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及再利用,最终没能被资源恢复部门回收以及不能被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作为垃圾被排出经济系统。

图1 物质在经济系统内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基于以上分析,物质投入产出表的宏观部门主要设立资源部门、生产部门、消费部门和资源恢复部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物质投入产出表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现有的核算基础,特别是我国投入产出分析工作的现状及开展水平。另外,为保证分析过程的连贯性,物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物质分类与物质流核算与分析中的物质分类保持一致。

3 基本假定

投入产出表的构建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应用,需要受到必要的前提假设条件的约束,因此在给出物质投出产出表的基本表式之前,需要对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性假定进行介绍,这是认识物质投入产出分析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对于传统的投入产出表来讲,主要存在两个基本假定[4]:即同质性假定和比例性假定。所谓同质性假定,是假定属于同一部门的各种产品的生产消耗结构和使用方向结构均具有一致性;比例性假定是假设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与产出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随着产品生产(产出)的增加,所需的各种消耗(投入)是以同样的比例增加的,即投入系数与产出规模无关。同质性假定和比例性假定使所研究的复杂经济联系大大简化,保证了各部门经济联系线性关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有助于采用比较简单的线性方程进行研究。

由于物质投入产出分析的部门分类与传统投入产出分析的部门分类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投入产出分析的同质性假定和比例性假定主要应用于其部门分类中的生产部门和资源部门,因为生产部门和资源部门的具体分类可来源于现有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分类。这样,同质性和比例性假定假设在生产部门和资源部门内部,具有相同的物质投入和物质消耗结构,并且具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而对于增设的消费部门和资源恢复部门来讲,同质性和比例性假定的具体含义需做一些必要的解释。消费部门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部门,也是废弃物排放的主要源头,为了相关分析的顺利进行,需要假设消费部门的物质消费结构和物质排放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资源恢复部门是吸纳生产、消费等部门产生的废弃物及污染并进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部门,这里必然涉及到不同种类的废弃物,因此需假设每一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具有相同的物质消耗结构并固定不变。

另外,在物质投入产出分析中,资源恢复部门只是一个虚拟部门,实际中的废弃物排放和回收利用都是和生产过程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在基础核算中将相关资料从生产过程的资料中分离出来。

4 基本表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为反映物质在经济系统内的流动和循环情况,本文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物质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

如表1所示,物质投入产出表行的方向列出了资源部门、生产部门、消费部门和资源恢复部门四大部门。列的方向除了列出上述四大部门外,还给出了物质的基本分类,即通过对物质投入、物质排放和物质存量三方面的考察分析各部门的物质流量及存量状况。根据这样的行列安排可以看出,物质投入产出表的主要分析功能集中在可以明确反映经济系统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物质流动以及物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情况,简述为“部门×部门”和“物质×部门”两大分析功能,反映在表1的两个粗线围绕的区域。下面将对表1中各部分的具体含义作出解释。

(1)部门×部门”区域中,从横向使用的角度来看

表示第j个资源部门在提供初始资源的过程中消耗的第i个资源部门的资源量。表示第j个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第i个资源部门的资源量,表示消费部门直接消耗的第i个资源部门的资源量,表示资源恢复部门在废弃物回收利用过程中消耗的第i个资源部门的资源量。

表1 物质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

从纵向投入的角度看,各列分别反映资源部门、生产部门、消费部门和资源恢复部门利用其他部门物质的投入情况,这里不再对列方向各指标的具体含义一一赘述。

从纵向来看,各列分别反映资源部门、生产部门、消费部门和资源恢复部门各项物质的投入以及物质排放和物质存量状况,这里不再对列方向各指标的具体含义一一赘述。

5 基本平衡关系

5.1 部门”区域的基本平衡关系

5.1.1 行平衡关系

5.1.2 列平衡关系

5.2 “物质×部门”区域的基本平衡关系

“物质×部门”区域的列平衡关系由于涉及到各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物质输出,因此单纯的“物质投入量=物质排放量+物质存量净增”的平衡关系式在部门层面不能直接照搬。

5.3 总量平衡关系

物质投入产出表中的总量平衡关系主要有:

(1)资源部门、生产部门、消费部门以及资源恢复部门的物质存量净增之和等于经济系统的物质存量净增总量,表示为:

(2)资源部门、生产部门、消费部门以及资源恢复部门的物质使用总量等于这些部门的物质投入总量,表示为:

(3)资源部门为各部门提供的初始资源总量等于经济系统各项物质的投入总和,表示为:

在以上物质投入产出表各项基本平衡关系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入分析经济系统内物质流动的基本特征,综合考察各个部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对环境形成的压力。

6 结束语

以上给出了物质投入产出表的初步设计思路,可以看到,物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在反映物质在经济系统内的流动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物质流核算与分析的有益补充。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投入产出表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物质在经济系统内的流动情况,因此无论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物质流动,还是物质在部门内投入、存储和排放情况的分析,都是以质量单位计量的。衡量单位的统一化当然有利于相关分析的展开,但必须注意到不同种类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作用大小是有显著差别的,把各种性质不同的物质流量进行加总,必然会掩盖不同物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一些规模很小的物质流量,如含汞原料的使用可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环境影响[5]。因此在物质投入产出分析中还应特别关注经济系统内部不同物质的流动特征,要特别重视对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以及对环境危害较大的物质的核算工作。另外,物质投入产出分析对基础数据要求较高,因而其在实践应用中开展的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统计信息收集系统,并探讨如何运用较为先进的投入产出分析技术进一步挖掘物质投入产出表中蕴含的深层次内容。

[1]Ayres R U,Kneese A V.Production,Consumption&Externalities[J].America Economic Review,1969,59(3).

[2]Eurostat.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Methodological Guide[M].Luxembourg:Eurostat,2001.

[3]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高敏雪等主编.资源环境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刘敬智,王青,顾晓薇等.中国经济系统直接物质投入与减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1).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废弃物核算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电子废弃物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