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军需保障中的应用构想
2011-09-05韩迎张迪刘湘蓉张雁
韩迎、张迪、刘湘蓉、张雁/文
物联网是以产品电子代码(EPC)为核心,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物联网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的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迅速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运用于军队后勤保障领域,可以预见,物联网必将对后勤保障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军需保障作为后勤保障的重要分支,探究物联网在军需保障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军需保障效能、实现军需保障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联网的内涵及其在军需保障应用中的意义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每一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从而实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身份识别与追踪。作为物联网核心的EPC代码是由标头、管理者代码、对象分类代码、序列号等数据字段组成的一组数字,用来唯一地标示单个产品。而射频识别、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则实现了对产品非接触的自动识别、信息的高效读取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物联网使物品具有可标识性、可追溯性和可继承性,使物流与信息流同步协调,使产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及消费的全过程精确可控。
物联网作为信息领域又一重大的革命性创新技术,其在军队后勤领域的应用,对各种保障物资实行感知和控制,以满足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快、准、精”等的要求,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不仅能够拓展未来后勤保障的时域和空域,且有助于推动后勤保障理论和方式的革命。目前,我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正在深入展开,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扩展到军队后勤建设的各个方面。军需保障作为后勤保障的重要分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军军需信息化建设步伐,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高军需核心保障力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我们可以借助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积极提升军需各个保障单元、要素的互联互通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在军需物资、装备保障上,尽可能做到保障需求可视化、保障手段智能化、保障方式精确化。除了各类信息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外,在军需物资、人员、装备之间也能进行相互感应和智能化连接,真正实现快速、准确、适量和全过程保障。
物联网在军需保障中的应用构想
1.应用于全程可视化军需保障体系
虽然全资产可视后勤系统解决了物资在储存、请领、运输、分发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彻底改变了传统后勤保障方式。但是在伊拉克战争初期,美军的全资产可视性后勤系统,却在运往战场的物资“最后一战术英里”失去可见性,前线保障物资频频告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解决“最后一战术英里”的保障问题,使由军工厂到一线士兵之间所有的军需保障路径清晰透明。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通过给所有军需物资嵌入射频标签,监控从物资请领、运输到接收、储存和发放的全过程,实现对军需物资的全程跟踪管理;二是借助传感器网络对“最后一战术英里”的士兵逐一定位,及时获取每个士兵的保障需求,再将信息汇总并分析处理形成部队完整的保障需求,依据保障需求及时分配物资,从而使军需保障“适时、适地、适量”,实现更加灵敏的动态自适应军需保障。
2. 应用于实现精确化军需保障方式
精确化军需保障是指在精确预测部队军需物资与装备需求的前提下,改变过去逐级前送、被动等待的保障方式,将所需军需物资主动配送到战斗单位乃至士兵,使补给速度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在军需物资上嵌入电子标签,使物资可以实现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一站式”供给,提高了军需物资请领、运输、接收、储存和发放的速度与准确度。物联网络平台,可使保障对象位置变化和物资需求变化等动态信息,与军需物资的数、质、时、空等静态参数以及物资流通变化等动态参数的互动更加实时,从而提高了修订军需保障计划与协调军需保障行动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GPS定位系统可以实时、快速有效地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运输工具调度和行进路线选择、精确定位部队用户等诸多问题,有利于提高军需物资的补给速度,从而实现精确化保障。
3. 应用于军需保障智能化服务系统
物联网可为智能化军需保障与服务搭建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平台。一是给养保障智能化。通过各种各样的物联网结点连接官兵、军需机关、服务中心、食堂、供应商等,实时地、自动地采集与传输数据,对给养物资储运、食谱制订和就餐等全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与控制,实现给养透明化、个性化保障。在物联网的给养保障大平台上,改变了给养保障模式,实现了从以食堂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大大提高保障的便捷性和效益。如可溯源的供应链,使基层部队可直接追溯产品生产者及产品的来源,以选择安全的食品。二是被装保障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对被装保障全过程的物资和实力信息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供应链,提高被装物资资源利用率和保障效能,实现“智能保障”。三是军需装备操作、维修智能化。通过给军需装备安装的各种传感器、自动检测系统等信息化设备,可实现军需保障装备故障自动显示、自动报警、自动诊断、远程维修等。这将使军需装备操作更加便捷,降低装备故障率,同时为军需装备的维修保障提供方便。
实现物联网在军需保障应用中的发展思路
1. 坚持顶层设计,优化综合集成
物联网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泛,其建设与完善都需要整体规划、缜密安排。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规划研究。由总部牵头,统一组织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开发软件,搞好顶层设计。其次要杜绝应用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统一、缺乏系统集成等现象,同时充分考虑与后勤及作战系统兼容问题。根据我军现状确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物联网在军需保障中应用的重点和难点,立足于新技术引进后的自主开发和创新,组织力量协力攻关,力争解决电子标签、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感知”和“识别”技术关键难题,为物联网在军需信息化建设中的进一步应用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2. 推进军民融合,遵循以军为主
尽管我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地方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传感网”核心技术的研究应用还相当滞后。军民融合是我军实现军需信息化的一条捷径,民间的技术优势,完备的设施体系,有利于我军加速物联网在军需保障中的应用。即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开发模式,健全有关法规和制度,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军地合作,把军队的资源优势和地方的技术优势整合起来,共同研发新应用途径,以保证其在军需保障中应用的有效性。一方面在建设军需保障物联网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国家推进“中国传感网”建设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射频识别、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优势,积极引进地方成熟的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物联网在军需保障中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部队服务,其项目管理的主要阶段都要由军方来主持把关,且有些建设项目涉及产品的易用性、产品开发进程和保密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推进军民融合的同时,坚持以军为主的原则。
3. 强化物联网安全运行,注重建设资金和成本
物联网具有无限潜力,其在军需保障中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实现“动态精确化”保障。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新技术都有两面性:物联网技术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使军需保障资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军需保障流程的透明性增强,这将对军需保障带来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军需保障物联网建设必须把网络安全运行和保密放在首位。针对可能预见到的各种安全隐患与威胁,研发和运用相关信息安全技术设备,建设和完善集军需信息与服务保护、网络防御、安全态势感知与运维智能分析为一体的安全保障系统。重点研发加密技术、统一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动态授权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确保军需物联网的安全运行。实现物联网在军需保障领域的应用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由于必须在所有的军需物资和装备嵌入电子标签等存储体,并需安装众多感应器和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这必然导致大量费用的投入,在成本尚未大幅度降低和各方利益机制及运作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因此,资金成本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在军需领域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军需保障手段和方式,使得军需保障的整体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物联网引发的科技浪潮与军事革命气息,必将给军队后勤建设和军需保障带来划时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