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岗山水电站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2011-09-03柯善军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1年9期
关键词:卸荷块体倾角

黄 春 柯善军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 610072)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工程边坡于2009年5月3日、8月16日、9月1日在8处喷混凝土表层出现裂缝等明显变形现象,其稳定性直接影响枢纽建筑物及施工安全。本文对该工程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1 工程概况

大岗山水电站工程的主要任务为发电,电站枢纽主要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右岸泄洪洞和左岸引水发电建筑物等组成,坝顶高程1135.0m,最大坝高210.0m;右岸边坡1255.0m,为缆机平台,宽14m;后缘高程1347.0m,开挖坡高达420m。

右岸边坡基岩岩性为灰白色、微红色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γ24-1),局部出露辉绿岩脉、花岗细晶岩脉有 β4、β97(f93)、β146、β168(f154)、β202(f191)、β203(f194)和 γL5,走向多近 SN,倾向坡里(NW或SW),倾角陡。断层带多沿辉绿岩脉发育,主要有三组,即近SN向、NNW向和NNE向,以陡倾角、倾向坡里为主,宽多在0.1~3m之间,由糜棱岩、角砾岩等组成,属岩块岩屑型、岩屑夹泥型或泥夹岩屑型。节理裂隙主要发育有5组,其中以NNW 向、N10°~30°W/SW∠65°~75°裂隙较为发育。

岩体卸荷作用主要沿已有中倾坡外的第⑤组裂隙(N0°~35°E/SE∠35°~50°)进行。根据卸荷发育程度,可划分出强、弱卸荷带。

2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2.1 卸荷裂隙密集带的发育特征及连通率

右岸卸荷裂隙密集带主要追踪第⑤组中倾坡外的裂隙,在距坡面约100m范围的岩体中发育有多条张裂缝,主要可归纳概化为XL316-1和XL09-15 2条中等倾角卸荷裂隙密集带(如图1、图2所示)。

图1 XL316-1、XL09-15中等倾角卸荷裂隙密集带剖面示意图

图2 XL316-1、XL09-15中等倾角卸荷裂隙密集带1300m高程平面延伸示意图

XL316-1具有以下特征:在空间上裂隙张开段与闭合段呈串珠状分布;在倾向上裂隙倾角上陡下缓,即在1250m高程以下倾角变缓;在1250m高程以上以张裂为主,且贯通性较好;据PD323、PD323-2 平 洞 揭 示 ,LPⅠ ~LPⅢ 之 间1220m高程一带XL316-1沿f208断层发育,f208断层为岩屑夹泥型-泥夹岩屑型;据f231断层在PD308、PD314、6#公路隧洞及边坡出露情况推测,LPⅣ至LPⅨ之间XL316-1与f231断层相接,f231断层属岩块岩屑型-岩屑夹泥型。

XL09-15具有以下特征:在空间上裂隙张开段与闭合段呈串珠状分布;在倾向上裂隙倾角上陡下缓,即在1200m高程以下倾角变缓;发育于γL5细晶花岗岩脉下盘,在1200m高程以上以张裂为主,且贯通性较好,在1200m高程以下裂隙仍有张开,但贯通性相对较差。

根据平硐 PD321、PD322、PD321-1、PD322-1揭露,总体上XL316-1、XL09-15二条卸荷裂隙密集带的连通率大致为0.6。

2.2 成因机制分析

右岸卸荷裂隙密集带是在应力调整和重力卸荷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追踪第⑤组中倾坡外的裂隙而形成的。XL09-15卸荷裂隙带中扰动的花岗岩粉末 TL 法测龄为(11.66±1.26)×104a。 说明在伴随大渡河快速下切过程中,中等倾角卸荷裂隙密集带形成于中更新世末。

3 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边界条件

边坡走向N25°~35°E,发育与岸坡走向小角度 斜 交 的 β5 (F1)、γL5、γL6、β169、β170、β202(f191)等岩脉,陡倾坡里,与中倾坡外的第⑤组裂隙及近EW向的第④组陡倾裂隙组合,构成可能失稳块体,沿第⑤组裂隙可能产生滑移-拉裂变形。研究表明,以中倾坡外的f231、f208等软弱结构面及XL9-15、XL316-1、第⑤组裂隙等刚性结构面为底滑面, 与倾向坡里的 β5(F1)、γL5、γL6等岩脉破碎带为后缘切割面,和 β209、β219、β223等NWW向岩脉破碎带、f202断层、第④组裂隙为上游侧切割面,所构成的潜在不稳定块体控制右岸边坡的稳定。

3.2 稳定性分析及计算

右岸边坡总体坡向NE26°,设计开挖坡比为1:0.3~1:0.7。 坡体内发育有 β5(F1)、γL5、γL6、β203、β202(f191)、β4(f174)、f208、f231、XL316-1、XL09-15等结构面。

经分析,影响边坡整体稳定的潜在不利组合主要有2个块体,见表1。

表1 右岸边坡整体稳定控制结构面组合

按照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 5180-2003),大岗山水电站装机容量260万kW,工程等别为一等,工程规模为大(1)型,对应的主要水工建筑物级别为1级。根据《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L/T5353-2006),所对应的边坡级别为A类Ⅰ级边坡,由于边坡位于坝顶以上,失稳将直接危及建筑物安全,相应的最小安全系数应该取上限值,稳定性分析的计算工况、荷载组合及安全标准见表2。

表2 边坡稳定性计算工况、荷载组合及安全标准

采用极限平衡法选择右岸边坡的LPⅠ~LPⅨ剖面, 对块体① (β5 (F1)+XL316-1)、块体②(γL5+XL09-15)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计算采用加拿大公司的GEO-SLOPE商业软件的SLOPE/W模块。计算成果表明:

1)天然状况下,各剖面以 β5(F1)为后缘的块体①稳定性系数多为k>1.2,其中LPⅣ、LPⅨ剖面 k 值较低,分别为 k=1.046、k=1.183;以 γL5 为后缘的块体②,稳定性系数均为k>1.3,边坡稳定。

2)暴雨工况下,边坡稳定性系数降低幅度约9%左右,块体①、②稳定性系数k值仍高于1.1,LPⅣ剖面块体①稳定性系数k值较低,仅为0.975,下游侧LPⅨ剖面块体①稳定性系数k值略高于1.05,边坡总体上基本稳定。

3)地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地震工况下块体①、②降低幅度约在20%以上。块体①稳定性系数k值基本介于0.82~1.15,安全储备较差,一旦遭遇地震,边坡可能发生失稳破坏。

4)开挖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块体①受影响程度相对块体②更大,f231与XL316-1共同控制的LPⅣ~LPⅨ剖面开挖后稳定性系数k值降低幅度最高达42%。工程边坡稳定性系数 k值 LPⅠ~LPⅢ剖面为 k≈1.28~1.48,LPⅣ~LPⅨ剖面为 k≈0.77~0.97, 其中以 LPⅣ最低。

3.3 稳定性评价

大岗山电站右岸岩质边坡中存在中倾坡外和陡倾坡内的长大结构面,构成确定性的潜在不稳定块体。根据稳定性地质宏观判断以及极限平衡计算分析结果,上述潜在不稳定块体①在天然工况下,块体①各剖面的安全系数多为k>1.2;暴雨工况下,块体①各剖面的安全系数k值多高于1.1,表明右岸边坡在天然状态和暴雨工况下总体上基本稳定。在地震工况下,块体①安全系数k值基本介于0.82~1.15,安全储备较差,一旦遭遇地震,边坡可能发生失稳破坏。开挖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块体①受影响程度相对块体②更大。

4 结论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工程边坡为A类Ⅰ级边坡,地质条件复杂,卸荷作用强烈。边坡稳定性受地震影响较大,开挖及暴雨对边坡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建议边坡支护设计时考虑卸荷裂隙密集带对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施工开挖过程采取及时有效的加固处理措施。

[1] 四川省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R].成都: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

[2] DL 5180-2003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S].

[3] DL/T 5353-2006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

[4] DL/T5337-2006水电水利工程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S].

[5] 张咸恭,王思竟敬,张倬元.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崔政权,李宁.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最新进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卸荷块体倾角
卸荷式挡墙结构研究综述
深部开采岩体围压卸荷-渗流致拉破裂机制
采煤机扭矩轴卸荷槽数值模拟分析
地球轴倾角的改斜归正
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匹配研究
系列长篇科幻故事,《月球少年》之八:地球轴倾角的改邪归正
一种新型单层人工块体Crablock 的工程应用
隧洞块体破坏过程及稳定评价的数值方法研究
结构面对硐室稳定性的影响
块体非晶合金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