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共话阅读的未来与价值选择
2011-08-31童彤
⊙文/童彤
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为主题的2011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于8月1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至23日圆满结束。
在上海书展步入第八个年头时,这个原本属于地方性的书展“ 升格”为国家级,从单纯的图书贸易、销售展会跃升为全民阅读的重要品牌和示范平台,成为全国出版单位和广大读者共同期盼的文化盛会。
今年上海书展内容也因此比以往更丰盛:15万种图书、400项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110种新书首发,近300位国内文化、经济、科技、教育、艺术界知名人士和海外著名作家、学者纷纷相约上海书展。全国各地的写书人、出书人、发行人和读书人汇聚上海,共同分享这场“阅读盛宴”。
8月17日14:00~17:00,首届国家级阅读论坛——“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昨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本次论坛题为“阅读的未来与价值选择”,旨在倡导阅读理念、引导阅读风气、营造阅读氛围,为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价值取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论坛并致辞。
阎晓宏:全民阅读活动对提升民族文化品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新闻出版产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点,新闻出版总署一方面组织引导出版更多、更好的作品,推荐给社会公众;一方面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明年将提前完成全国全覆盖。下一步,新闻出版总署将着力加大环境的改善,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作品的良好环境。
杨振武:推动全民阅读,需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各群众团体,依靠广大读书人、爱书人、出书人,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推进。各界携手共同努力打造上海阅读之城,让阅读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上海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令人瞩目的高度和速度,更拥有不凡的气度。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文宏武分别作了第一轮主题发言,对阅读功能的变迁、阅读的意义、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如何互通共存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何建明: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阅读非常重要。我记得第一部完整的书是在8岁时候看一部稿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1979年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地记者带着这本书到前线猫耳洞待了十几天时间,离开时也只带了这本书。之后,有了40多部书,8个电影电视,从一个普通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应该说还算是一个作家,我认为阅读是像空气和吃饭一样地重要,对我而言是这样,我想对所有人应该也是这样。
我这次到上海参加书展,新创作了一本书叫《忠诚与背叛》。我对红岩革命历史印象太深了。300多个历史故事里有一个是这样的,在重庆解放前夕的黑暗日子里,面对死亡,那些革命先辈唯一的武器就是阅读,阅读之后用诗来纪念,这首诗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这样的价值超越了生命,从而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阅读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阅读史,未来也是这样的。
聂震宁:数字化时代,阅读的价值与未来走向确实困扰着出版人、作者和读者,但不应把这个问题太紧密地与数字出版联系。去年我国数字出版产值达1051亿元,剖析其中比例,349.8亿元来自手机出版(包括短信、彩铃),327.7亿元来自网游,321.2亿元来自网络广告,占去大头。数字出版来势汹涌,但并非传统出版的“狼”,相反,应用好各种新媒介和技术,推动传统图书出版,才是出版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做出版要讲两个“王”:一,内容为王。就是作家、作者、学者、专家他们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必须是我们出版的核心价值所在,叫内容为王。二,传播为王,也叫渠道为王。实际上出版是传播与内容相关联。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媒体时代图书出版和阅读怎么办的问题。
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吴尚之(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
陈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文宏武(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
我们必须要很好地利用媒体时代,也叫媒介时代的各种媒介来更好地推动传统出版和阅读,所以网络传播、数字传播也是给我们内容传播提供非常重要的媒体条件,我们愿意把出版和阅读放在媒体时代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媒体来推动我们的传统出版,推动我们的内容出版。
阅读的未来和价值选择必须是内容为王,但我们做内容的人一定不要放弃媒体技术,要用更好媒体技术来支持传统,或者支持内容出版,无论是数字的,还是电视的,或者是用别的。在媒体时代要很好地利用媒体,传播内容为王的出版物。
吴尚之:数字阅读代表阅读发展的趋势。因为我们在数字阅读条件下同样是阅读内容。现在数字化条件下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有三个特点:提供和生产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越来越便利。我们许许多多的读者迫切需要及时地了解新的知识、新的资讯。它已经成为他生活的方式。所以我认为在数字化条件下我们数字力度它的价值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正在提升。我们现在的阅读环境基本形成两大阅读体系并存的生态环境:一,数字化阅读。二,传统阅读。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各有所长。需要相结合,读的是内容,但是两者出版载体,或者多种出版载体的形式,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已经构成我们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相互补充、融合发展。
我们现在阅读跟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阅读主题越来越鲜明,和时代越来越贴切。今年主题是:分享阅读、分享幸福。这个主题推出来以后全国读书界都有热烈的响应。我们现在的阅读更加关注重点人群。除了国家公务员、干部推动力度以外,我们关注农民的阅读问题;关注青少年阅读的问题;关注残疾人、盲人的阅读。
未来阅读如何推广?我想谈三点:一,全民力度要体现“全民”两个字,知识分子读书人不需要太多推广。所以我们各界阶层,各个团体对于阅读在基层、企业、家庭里要积极地推广,尤其是要提倡家庭力度。不从孩子抓起,社会难以养成阅读习惯。二,要从国家层面上为阅读创造条件,特别是要探讨阅读的条件。三,也就是今天来的许许多多出版人,要给阅读提供精品,提供优秀读物,出好精品、卖好书,让人们有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我们一定要使“书香中国”飘溢,让神州各处分享阅读、分享幸福。
陈昕:我想从价值层面来谈谈阅读的意义。我大概给两个主题词:一,进步主义。二,娱乐主义。在我看来阅读价值很大程度上由出版价值所主导,或者由出版价值所决定。所以我更多从出版层面来看待阅读价值。
最近20年,出版业开始进入资本时代,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型跨国的传媒集团开始大规模地并购各个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出版社。向市场转型过程当中,我们在学习西方出版业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跟美国同样的问题,打开我们的畅销书,理念充斥大多数是娱乐性的读书,娱乐性养身类的读书。跟风书、特价书为数不少。市场上弥漫的是价格战、版税战,这样的出版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阅读行为和价值取向,使得浅阅读、娱乐化成为当前阅读价值的一种倾向。
作为一个现代出版人我们应该更加关心数字技术所带来传播方式深刻的变化。今天的阅读有在线阅读、广域阅读、先锋阅读、多媒体阅读、趣味化、娱乐化阅读等等,在这里我觉得是出版业成为娱乐的附庸的担忧和借助娱乐手段来改进人类阅读模式的探索,如同冰火,前者过于乐观,后者是否乐观得起来还需要观察。未来的出版业来看似乎还要增加驾驭数字技术、唤起人格的新需求。我们在面向市场过程当中也应该开放一些娱乐性产品来创造更多的激励价值,这毫无疑问。但我更想说的是出版的根本价值在于追求进步,这一点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改变,由此我们的阅读才可能是健康的,进步的,同样有品质的阅读生活是有价值出版的原动力。
阅读实际上必须要有思想,我们不能拒绝思想,否则就会变成没有思想的芦苇。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零阅读的时代,零阅读的表述这么讲可能有一点极端,但是在我看来严格意义上,特殊意义上的阅读是读有精神内涵的纸,而不是观娱乐的评,评当中也应该有意义的阅读,但是至少在今天中国评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不多。我想说的零阅读更多是指他们的眼和心,真正阅读是入眼要入心,我想大概把我对阅读价值判断讲清楚了。
文宏武:培养阅读风气首先还是取决于有没有好的作品,有多少好的作品,吸引读者购书、读书,最重要的是出版公司能不能推出适合读者看的书,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书。虽然书很多,但是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引起读者兴趣的书有时候可能未必多。今年香港书展有大批主题比较好、内容比较好、可读性也比较好的图书带来了人流和销售。还扩大了电子书和电子学习资料库的展区,并增设未来书店体验区,也吸引了大批读者去体验、按需阅读。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小鹰(著名作家)
钱文忠(复旦大学教授)
培养阅读风气需要持之以恒。目前读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阅读的方式也很多。因此,不能根据是不是购买纸质书来判断阅读风气。不管阅读风气如何,培养和引导阅读风气始终都是出版公司和书店等文化机构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断地把作品推荐给读者,才能够使阅读风气越来越浓。
以香港书展为例,书展对推动和培养全社会的阅读风气作用非常明显。今年香港书展期间有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人认为书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书,适合一家老少共同参加的一项文化活动。有87%的人认为,书展策划的各项文化活动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出版社、书店如果平时有计划地多安排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活动,这对提倡阅读、推动阅读、培养健康的阅读风气一定会有帮助。
在第二轮发言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著名女作家王小鹰、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阅读及阅读现象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易中天:书分两类,一类是谋生的,一类是谋心的。谋生的书是学习,谋心的书才是读书。现在最流行的一类书是养生书,实际上,养生之术首在养心,养心之法莫如读书。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明白了读书无用才是真读书,因为以实用为目的的话,一旦发现读书没用就再也不读书了。
周国平:我喜欢看无用的书,但大量无用的书都是前辈写的,当代写有用书的人太多了,写无用书的人特别少。无用的书实际上就是一些经典名著,大师们写的书,他们不考虑用心,他把问题钻进去,要把问题、想法写出来,特别地真实,我愿意看这样的书。一个人一辈子用来读书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要看永恒的书,要看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读书的时候一些美好的东西也能被唤醒,事实上,好书是能够让你去发现原来自己还拥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真正的阅读我觉得就是一种文化的行为。文字本身有文化内涵,然后通过这个文字来进入到人类文化传统当中去,去进行思考,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阅读行为。
内容为王,我觉得这特别对。出版一定要坚持内容为王,但现在内容为王的地位已经面临极大风险。出版和新闻从历史上,从性质上来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出版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直承担一个使命:文化传承。新闻或者传媒,如果从日报产生开始只有300多年,它的功能就是信息的传播,它两个功能不一样。各司其职没问题,都需要。但现在问题可能就是因为传媒这一块太强势了,所以出版实际上面临着危险。打一个比方,如果说文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出版,二儿子是传媒。我们可以让二儿子去干一些离文化比较远的事情,这没问题。但大儿子一定要继承他父亲,文化的产业,扩大文化的产业,现在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如果出版也去干一些没有内涵的事情,那文化真的是后继无人。
王小鹰:一个人的写作可以从书本里取得经验,但是他还是需要心理的体会。读书对一个写作者确实非常重要。读书状态就应该像李清照说的,就是要看闲书,要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现在的孩子不太喜欢看书,就是因为太功利性的阅读把他们吓坏了。阅读实际上对每个人很重要,但就要读无用的书,作为一种兴趣,我也是随便什么书都看,乱看,以后渐渐地就会觉得好像读书和不读书确实不一样,但到底怎么不一样,说不出来,你自己感觉到人生不一样了,就是这样。闲看书,混读书,就像吃饭的时候饮食要荤素搭配,不能只专攻一样食物,这样对身体就会比较健康。
钱文忠:我最近在为书房搬家,发现书太多了,必须把书清掉一部分。清的时候很随意,但发现实际上这个书清掉的都是当代、现代。带“等”的清掉80%,最可怕的是“等译”,比较熟悉的,某某一个大名字,后面是等的,我基本上不留。我这个人比较无聊,还有看这个书的前言后记和印刷出来的距离短的淘汰率越高。有时候70年代末写的,一直没出来,现在才出来,这样的书基本上不会丢。
今天书可能总量大了,然后由于物价飞涨的原因,码洋高了,但最主要的是看能够留下多少东西,到底能够留下几本。今年上海书展听说有一个精品,就是把无用之书合在一起,我觉得功德无量。精品书集合在一起,这是过去书展没有的。是否搞一个地方:爹妈谢绝入内,让孩子自己进去,甚至于放一个爱因斯坦的书在里面。应该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这样才能培养阅读兴趣,并且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