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路径及转化策略①—— 以湖南农产品为例
2011-08-3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杨秀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杨秀蓉
1 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路径转化模式
图1 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影响因素与转化路径资料来源:作者依据相关资料整理
从图1可以看出,一国或一地区在要素禀赋等方面先天存在的差异即为外生的比较优势,这是转化最基础的条件,通常应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与资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某一区域与生俱来的,故具有静态性和潜在性;而专业化分工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的差别,则为内生比较优势。由于众多地区不具备先天优势,但可通过诸如技术、规模经济及其他低成本因素、特色因子来提升其优势,以弥补先天不足,形成后发的一种优势。
对于某一区域而言,它可能由靠天吃饭,渐渐地向凝炼内功靠拢,但无论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比较优势,都只是国内封闭情形下的优势,只是一种隐形的优势。但现在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如何融入市场的需求因子,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则是提升竞争优势的主要焦点,市场的认可度,竞争对手的认可度是所有优势最终节点,而这可从众多方面进行提升。本文主要强调的是品牌 (尤其是区域品牌)、众多现代化市场交易方式 (跨国采购链与电子商务)、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制度环境优化(政府干预与农业协会的引导)。
2 湖南农产品竞争力状况
罗峦、曹炜通过RCA分析法,发现湖南农产品RCA在2.5以上的主要为活猪、茶叶和鲜冻猪肉,而柑橘、鲜冻牛肉则无国际竞争力,湖南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04%;无独有偶,李帅、詹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湖南省的稻谷、猪肉、茶叶等具有明显生产性优势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也没有形成比较优势,甚至呈现外贸陷阱。我们现以2010年作为研究值分析:
表1 2010年湖南与山东农产品出口值对比
从表1可看出,湖南农产品国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1.11%,这与湖南“农业大省”严重不相称,与占比全国第一的山东相差达23.45倍。
表2 2011年湖南重点出口的农产品种类
从表2中我们发现,湖南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品集中,鲜冻猪肉、活猪、茶叶、肠衣、罐头等商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其中,活大猪及肉类产品货值2.52亿美元,占湖南农产品出口的46.5%,冰鲜肉类产品首次进入马来西亚、菲律宾;并且湖南与广东、四川三省合计占全国猪肉出口总量近70%,预示着湖南肉类产品确实有比较优势,且已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但这仅是个案现象。
湖南农业与生俱有的地理位置,在经纬度、气候及土壤方面都形成进行农业的资源禀赋;以袁隆平为首的农业科技人将农业与科技融入;还有一种省内所独有的氛围——重视农事,擅长精耕细作。可这众多的外生比较优势没有多管齐下地换来国际市场上较强的竞争力。湖南农产品若要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应实施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路径转化。
3 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路径转化对策
依照图1,湖南将其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过程,是一个不断凝炼自我内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向国际市场靠拢的过程。
3.1 不断挖掘内生比较优势
3.1.1 产业集群与规模经济
针对湖南粮食、牲猪、双低油菜、高支纱棉、名优绿茶、优质水果、烤烟、药材、苎麻、烤烟等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应该迎合国际的需求,不断扩大其规模,在保证经济安全下,形成规模经济。
功能相互关联的企业为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而有序地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集群,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聚,这便是产业集群的主要发展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可将前述稻米、高支纱棉花等优势农产品不断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如农业高科技园区、浏阳生物医药园、农业和工业岳阳示范园、桃江开发区竹工业园)等产业集群园作为承载,不断向优势区域聚集,产生集群效应。
3.1.2 加强质量安全保障,提升科技含量
在规模经济中,优质是保障。2008年,湖南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45%;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率不断降低,“瘦肉精污染”从源头进行了控制。对于出口蔬菜,播种、收获到加工,湖南检验检疫局均出具“统一铅印领用、统一贯名湖南、统一唯一流水编号、统一四色纸张”的产地供货证明,对其全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优质与科技紧密相连,高产多抗、杂种优势利用、细胞工程、基础工程育种技术等技术世人瞩目。湖南金健、粒粒晶开发出系列品牌优质米;金健米业、省茶业公司、熙可食品被农业部认定为50个国家级农产品技术研发分中心。
3.1.3 其它低成本与生态因素
第一,实行农业产业化与标准化。在长沙、益阳与岳阳的带动下,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9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60亿元;加工企业达4.8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28家,过10亿元的19家;泰格林纸集团、唐人神集团、太子奶集团“三极”不断发展成长,它们在做着产业化与标准化的表率。
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循环经济指导下,不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及饲料添加剂等,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食物安全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开发方式。炎陵县,包括“酃县白鹅”、特色水果、反季蔬菜、名优茶叶等在内的生态特色农业生机勃勃。
3.1.4 强调特色因子
湖南特色农业体现在:种植业结构以粮为主,湖南水稻从产量、科技含量到出口,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一席之地;牧业结构以生猪为主——涔澹农场、韶山、湘潭、株洲和邵阳等县扮演着“猪栏子”;渔业结构以鱼类为主,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河蟹养殖、鳜鱼养殖、河蚌育珠、休闲渔业;还有以跳马为中心的百里花卉苗木产业带和以绿茶为主,安化黑茶形成的“有机茶叶走廊”,这些特色因子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标识,是护身符。
3.2 提升湖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交易效率
3.2.1 实施原产地标志,建立区域品牌
原产地标志是将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某一项产品,区域品牌是某一具有明确地方特色产品的品牌综合,它是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提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产品的质量、地方特色到品牌国际市场的推广,都期待区域外生比较优势与内生比较优势的揉合伴之以宣传攻势。常宁县的油茶,旨在建设“中国油茶之乡”,打造“中国油都”金字招牌。
3.2.2 启用众多现代化市场交易方式
交易效率的提高,势必与交易方式紧密相连。传统的交易方式于农产品而言,时间成本可能是其瓶颈,故可充分发挥众多其它现代交易方式的优势,将更多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第一,通过跨国采购中心融入供应链。跨国采购常以众多展览会、博览会、食博会作载体,通过跨国采购网进行逆向采购时,供应商是按照需方的要求开展生产和贸易活动,可以消除一些国家对湖南省农产品高筑贸易壁垒,并进行“反倾销”的部分借口。如沃尔玛、家乐福与湖南省百佳名牌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隆进出口总公司、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农业企业签订了供货合约,以此节约了供货成本,这样省内自产自销产品就能融入跨国公司供应链,以此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以电子商务方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我省农民尤其是购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需要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及时获取市场行情,促进产销连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如湖南农博会唯一指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红星农网,实现农产品网上展示、在线洽谈、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物流配送,提供一站式服务。2009年6月,号称“国内第一家、亚洲第二家”的生猪中远期网上交易市场——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在“生猪之乡”的宁乡县开业。
3.2.3 直面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湖南90%的农产品出口至香港、荷兰、美国、日本时,遭遇“绿色屏障”。这就需要我们从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精、深加工农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建设名牌龙头企业;实施重点市场和市场多元化并重的战略;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加强区域性合作等方面着手突破壁垒。
3.2.4 制度环境优化——加强政府与农业协会的促进引导作用
其一,加强湖南政府的促进引导。减免农业税,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并不断完善农业补贴的品种与额度;不断加强与外贸相关部门的联合;不断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认证体系;加大技术应用和生产性服务补贴力度;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建立迅速的市场预警机制;协调我省企业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价格等。
其二,加强湖南农业协会等的中介作用。农业合作组织、协会等擅长提供市场信息,精于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最终益于广大农民及企业。湖南澧县葡萄协会分别在中国金农网、阿里巴巴网等网站建立以葡萄鲜果供应为主的信息网页,并于2006年成功举办了湖南首届葡萄节,创建“澧县葡萄”区域名牌;澧县方石坪镇于2007年成立了蔬果营销协会,实现了桔子李子营销一条龙,拓宽了销售渠道。
[1] 罗峦,曹炜.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2).
[2] 李帅,詹晶.湖南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