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不破的安全“魔咒”?:对近期频发安全事故的思考
2011-08-30张起花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渤海溢油、惠州炼厂爆炸、大连石化火灾,接踵而至的事故将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推到了安全考问台上。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控在新环境下的安全新态,这是石油石化企业必须破解的课题。
◎用智慧与制度共同书写安全生产的新篇章。供图/韩吉人
编者按:近期接踵而至的事故将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推到了安全考问台上。本刊记者对近两年媒体披露的安全生产事故加以盘点,试图寻找事故发生的特点及趋势。
用风生水起四个字来形容当下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态势并不为过。为了满足国家能源安全需求,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开足马力,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并举突破,海上与陆上两类资源同步开发,上游业务与下游业务一体发展,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为补充……然而,近日频发的安全事故却无可避免地给这样一幅看上去运筹帷幄的画卷留下了些许败笔。
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因换热器泄漏发生火灾、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所属的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中控故障、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分公司运行三部400单元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机械密封泄漏着火、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
如此突然而又密集的安全事故让本就因油价问题备受诟病的中国石油企业再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近些年的安全事故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向和特点?对行业安全管理工作又有哪些新启示?对此,本刊记者约请业内专家进行了深入解析。
扎堆的安全事故
作为我国油气行业的老大哥,中国石油上方的“安全利剑”一直高悬。然而,一个闪失,这把利剑于2011年7月16日14时25分掉下来——大连石化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因换热器泄漏发生火灾。
事故发生后,中石油第一时间成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现场人员安全,确保消防水不流入海,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经消防官兵全力扑救,大火在当天19时57分被扑灭。大连官方对外通,报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未造成环境污染”。但不少媒体纷纷质疑,为什么刚刚经历一番检修,重新开工仅10天左右时间就发生这样的事故。
中石油旗下一个炼化企业安全环保部的负责人对记者分析说,装置在检修期间通常都会更换一些老化的元器件,并检查各个设备的性能及装置的密封情况。检修结束后,在开车前都必须要做好吹扫、试压的工作。试压工作是尤其重要的步骤。在采用蒸汽试压的时候,通常能把一些可能存在的漏洞暴露出来。大连石化常减压蒸馏装置的换热器发生泄漏,该漏点为什么没在试压环节显现出来,这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的。
虽然,有关此次事故的调查报告还没有发布。但大连火灾事故发生后,不少人立即想起去年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发生的油管爆炸原油泄漏事件。在去年的事故中,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超过1500吨原油倾泻入海导致430余平方公里海面污染。
另一个石油石化企业中海油也难逃厄运。
6月21日,新浪微博上出现这样一条消息:“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随后,经过媒体报道后,中海油及国家海洋局做出了正式回应,蓬莱19-3油田B平台、C平台先后发生溢油事故,周围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类水质海水已经下降到劣4类。
该油田是由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合作开发,康菲公司拥有49%的权益,并担任作业者,负责油田的开发生产作业管理,负事故主要责任。但是,由于此次事故从发生到正式对外披露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中海油免不了被媒体一番痛斥,而且在舆论中也显得较为被动。
当该事件引发的赔偿等善后工作还未厘清之时,又一波更大的巨浪掀向中海油。7月11日凌晨4:10,中海油炼化惠州分公司运行三部400单元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机械密封泄漏着火,经过消防人员近5个小时的努力,才将明火扑灭。7月12日凌晨1:30,中海油最大的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中控系统发生设备故障,全油田生产关断,流程泄压火炬头排出的气体瞬时带出原油落海。
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引发媒体对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究竟存在多少隐患的问询。事故发生后,媒体一方面指责其业务范围的拓展之快,发展战略的全面升级与安全管理的实际能力并不匹配,另一方面也指责其对外合作的尺度过大,管理中承包作业方式不尽合理。
接踵而至的事故最终让中国海油冷静下来,并突然踩下急刹车,做出了“细嚼慢咽”的决定。据记者了解,当前中海油已经对旗下项目展开全面风险排查和整顿,并决定将“深海大庆”计划放慢速度,部分项目生产周期也将会因此适当调整。
“可以说,当前媒体对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关注空前高。之所以让公众感觉三大石油公司频繁发生安全事故,传播效应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在媒体的监督之下,企业发生事故后不敢隐瞒,也隐瞒不住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成为讨伐对象。”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总工程师、国家工信部安全生产专家赵正宏分析说。
盘点最近两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爆出的安全事故,的确不少:2010年1月7日下午5点半左右,西部地区一石化企业罐区发生爆炸,造成6名员工死亡,1人重伤,5人轻伤;2010年9月7日12时7分,东北一石化企业芳烃车间因生产装置密封泄露发生起火爆炸事故;2011年1月17日,吉林发生天然气泄漏爆炸事件,造成3人死亡28人受伤;2011年1月19日,东北一石化企业生产装置发生闪爆事故,并引起大火,爆炸导致1人死亡、2人失踪;2011年5月10日,华南一石化企业发生闪燃爆炸,并使汽油罐罐顶呼吸阀着火,造成7人受伤,其中一名伤者因伤势过于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的确,石油石化行业内,无论是什么环节、由什么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也无论事故的影响大小,都会一一被媒体曝光出来,成为安全管理的问责缘由,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质疑其整个发展战略及管理方略的科学性。
◎火灾一起,众人揪心。近日大连石化发生的火灾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供图/CFP
被放大的公众错觉
不少公众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水平是否真的与其业务发展的快速度很不相称?相比前几年,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是不是下降了?
赵正宏表示:“其实,这些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事故发生频率下降了,而且事故所产生的损失总量也在降低。至于三大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客观而言,随着各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安全管理新技术的采用,不仅规章制度更健全了,而且安全管理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成果水平越来越高。”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也认为,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每一起事故的发生也都有一个周期性,发生事故本身说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管理中确实存在漏洞,但也不能因此就断定我国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是在下降的,不能轻易否定他们在安全生产上所取得的进步。“据我了解,相比前几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控制风险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事故发生率总体上也是在下降的。”刘铁民说。
专家们的评议不是没有根据的。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2010年的年报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安全工作上是下了大力气的。中国石油深入排查和分级评估安全事故隐患,全年投入资金110.5亿元,确定治理项目2416项,并全面推广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评估,对长输管道建设、炼化装置开工、海洋作业等进行了专项安全检查。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其事故发生起数比“十五”末下降24.4%,工业生产亡人事故起数比“十五”末下降6.0%,51家企业连续五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
中国石化则以HSE管理体系运行为主线,深入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以及“比学赶帮超”活动,还通过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高企业安全防控能力,2010年上报事故数11 起,同比下降25%,职工死亡人数3 人,同比下降53.8%,全年事故死亡率0.005%,事故重伤率0.003%,实现了安全平稳生产。
中国海油则把安全风险作为公司风险排行之首,除了以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为导向,根据不同风险级别制定应采取的措施外,还依托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安全信息平台,建立了海洋石油重大危险源管理数据库。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细节和风险的控制,其“五想五不干”的现场作业安全准则被业界所称赞。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工作共发生一般事故2起、死亡3人,同比减少2起、4人,分别下降50%、57%,发生较大事故1起,死亡3人,同比减少1起、5人,分别下降50%、62%。没有发生重大以上事故,在全国各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既然无论从理念、投入、技术等各方面都有较大进步,那为什么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会让公众明显感觉事故发生频率比以前更高,影响也比以前更大了呢?
赵正宏认为,除了媒体的传播效应外,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当前公众对生命的价值观提高了,对安全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即便事故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也觉得这只是侥幸。其二,现在,公众不仅对事故的关注度高了,而且对垄断企业的关注度更高,再加上天价酒等负面事件的影响,事故发生后被舆论问责的声音也就越强了。
◎做好安全演练,准备应急预案,石油石化企业近年来为安全做出了很大努力。 摄影/郎 勇
综合分析,近两年虽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但并不证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下降,他们在安全工作上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
当安全遭遇速度压力
当石油石化行业的安全事故被媒体集中曝光后,也引发了公众对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发展速度的质疑。认为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发展速度过快,而又没能力同步提高安全监管的水平导致的。那么企业生产建设的快速度是否与我国大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发展速度对安全监管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陈国民认为,生产发展过快是影响原因之一。这两年,虽然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安全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有关安全标准的体系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仍需要时间和过程。海洋石油泄当石油石化企业普遍出现同一类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都出现了问题?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过分去强调企业的责任是不全面的,企业也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发展的,所以,应该从更深层次上将企业的问题放到宏观经济的背景中找答案。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是不是过快?经济发展模式
现在我们要讲究橙色GDP,它代表我们的安全生产情况,能反映出经济发展速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漏,炼化企业着火、爆炸事故的发生,说明我国相关监管工作与各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还不太协调,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存在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地方。
刘铁民也较客观地分析说:“随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发展规模不断扩张,安全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大,安全管理的任务越来越沉重,风险也更加复杂。因此,在安全管理上的投入也应该相应更多一些。而现实中,确实存在企业在某项工作上的安全投入比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的情况。”
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加剧,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高速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拓宽。除了对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开始向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进军;除了对陆上能源勘探开发潜能的挖掘,也开始加大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并蓄势待发,向深海挺进;除了研究对对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开始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及综合利用问题。业务范围增加,面临的安全管理问题也相应更多,更复杂一些,所以,事故发生后,要查找原因,的确不能排除部分环节或者某项工作安全投入不足的可能性。
但同时,刘铁民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是不是科学?
“过去我们常讲红色GDP(代表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绿色GDP(代表我们的环境保护情况),现在我们要讲究橙色GDP,也就是代表我们的安全生产情况,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速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所以,当感觉到事故发生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整个国家在制度化上的责任,在宏观经济管理上的责任。”他认为,每一起事故都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至于企业发展的快速度是否与安全管理之间存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问题?刘铁民的回答是,要在保持扩张速度的前提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企业还是整个国家,当发展过快的时候,安全管理能力必然会被稀释,安全管理的压力也会变大,因为不熟悉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对新技术的操作不成熟,管理链条容易断裂,这会使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处于高风险期。我国历次比较大的事故高峰都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发生的。”他说。
◎设立警示牌、进行心理干预……安全理念已经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细节。摄影/韩吉人
在他看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安全事故,不等于不存在安全风险。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当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尤其是超过了承受力的时候必然会引发安全事故,因为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大多数企业发生安全事故都是由于过分追求速度、追求规模、追求效益。而据有关数据统计,一个国家GDP的增速超过8%,在9%~10%的时候,安全事故的发生就会有较大的波动和上升。如果超过10%在11%~15%之间时,事故的发生会出现高峰。
而赵正宏认为,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速度和安全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也应该相辅相成。“一个企业的安全系数提高了,是能够起到加速生产发展的作用的,比如一部好车,如果安全配置较高,可以跑得更快一些。当然,如果生产速度比较高,产值增加比较多,同样也能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来加大安全工作上的投入,配备一些先进的安全装置,增加对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能力。”
当然,他也表示,发展速度也不能无限快,要尊重实际的客观规律。要使得能够遇见的安全风险在企业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我们经常讲科学发展,就是要将过去‘又快又好’的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的发展。通俗地讲,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发展速度。”
高科技不是万能的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因机械密封泄漏引起的着火事件对业界来讲是比较震惊的。因为该项目是中海油“上岸”发展的第一块问路石。一期总投资200多亿元,年原油加工规模达1200万吨,2009年6月正式投产,已经启动的二期项目建成后,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将拥有2000万吨以上的加工能力。去年,该炼厂曾PK掉了西门子俄罗斯高速列车项目、上海世博会总体建设规划咨询项目,赢得有项目管理“奥斯卡”之誉的IPMA国际卓越项目管理金奖。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无论装备水平、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都堪称一流的企业仍然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专家们认为,这其实暴露出近些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所发生安全事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科技的过于自信和盲目依赖。
赵正宏认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是将装备水平提高了,将规章制度健全了,管理方式升级了,仍然无法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投入也是多种类的,有物质的直接投入,有人才培训的投入,也有情感的投入。但所有的这些投入,都要立足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做好对人的管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特别警惕高科技所带来的事故灾难。”
◎摄影/李志达
◎摄影/何天林
之所以这么说,他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手段的日益信息化,很多企业的工作人员容易滋生麻痹心理,比如总觉得是正规设计,标准化施工,高水平管理,高性能设备就不会发生事故。但这种对于科技的过于自信和盲目依赖容易造成事故发生时的束手无策。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BP才急忙研究堵漏措施,这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相信世界最优的作业平台是不会发生漏油事件,所以事先都没有做出堵漏的预案。“遗憾的是,科技并不是完美的,也是需要通过试验不断提高和改善。所以,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石油石化企业尤其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要让其会用设备,而且还要让其用好设备。此外,应该通过各种培训,增强其责任心。”
对此,大连“7.16”事故的发生也能说明这一点。该事故发生后,安监总局、公安部发布的《通告》称,主要原因,在油轮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爆炸导致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而该作业也是通过机械化作业,一般发生事故的可能比较小。
赵正宏认为,现在很多企业存在盲目依赖高科技,而忽略对人的管理的现象。为了避免更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石油石化企业在利用高新装置,采用新兴管理技术的同时,尤其要提高对安全检查人员的要求,所有安全人员不仅要有会操作装置的能力,还应该具备辨识风险的能力,发生意外采取正确应急措施的能力。“但凡经历过事故的老工人,一般通过眼看、耳听、鼻闻就能够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异常,迅速采取纠偏措施。”
陈国民也表示认同:“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大致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但通常人的因素占较大比例,比如操作不精心,违章作业等。事故发生后,各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增加员工的安全意识。”
应急管理 短板之失
当接连不断的事故发生后,逃避并不是最智慧的选择,追究某个人或者讨伐某个公司也不该成为重点,关键是如何将事故教训转化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机会。而从我国近些年来发生的这几起事故及事故后的处理情况分析,赵正宏指出,总体而言,对我国各大石油公司应急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多要求,这是值得反思的。
“当前,我国三大石油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很多不足,经常是用事故来验证我们的应急水平,比如大连新港漏油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情况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很不科学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我们应该将过去那种事后处理的思路转变到事前预防的思路上。”赵正宏如是说。
虽然,当前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也设立了相关的应急管理机构,但他认为,“一根针”的确已经有了,但“千根线”并没有串起来,无论人员力量还是设备配备情况都有待提高。
据了解,为了帮助我国企业做好事前的应急评价工作,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已经承担了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价的课题,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应急能力评价技术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开发完成适用我国的安全生产能力评价应急体系,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从应急目标、任务、预案、队伍、装备、人员、技术、通信、资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应急能力评价,在找出诸多薄弱点的同时,综合评定出企业的应急能力等级,使之有的放矢,加以改进,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采用这项技术,将彻底把用事故验证应急能力的现状,转变为用科学技术手段事先验证应急能力的高低,切实变事后的被动应急为事前的主动应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降低最低。
同时,他也强调,不光要进行应急能力的详细评价工作,还要留心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因为一个标准的出台往往不是最严的管理规定,而是遵循适中原则,能让大多数人或者团体遵守。但经过很多年的发展,随着装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员素质的提高,一些过去制定的标准必然会落后,所以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还有一些标准是欠缺的,需要我们通过实践的需求来逐步制定出来,但这需要时间。
就此问题,陈国民直言:“当前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中,缺乏具有专业安全知识背景的的人才。”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还要适应企业快速发展对安全工作的更高需求,尽快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安全队伍。他们必须既懂具体的操作工艺,又懂各类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知识。
新形势 新隐患
当前,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承担起保供重担,纷纷着力“综合”二字。然而,多样化的业务,多元化的发展势必对其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所开展的各项业务的深度、广度以及事故发生的趋向来分析,不少专家认为,尤其是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油气管道运行及成品油销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需引起石油企业特别注意,这三项业务还面临诸多复杂的安全隐患。
当下,由于陆地油气资源的开采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在“资源为王”的时代里,海洋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争夺的焦点,但随着各国近海石油勘探发现难度的增加,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海走向深海便成为必然选择。一直以来致力于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中国海油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发现自己的车加了中石化93号汽油后出现发动机无力,汽车抖动等问题,中石化“问题油”引发了“全市大修车”。同期,多辆轿车在中石化温州西山加油站加完汽油后,汽车出现熄火现象,众
惠州炼油事故暴露出近些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所发生安全事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科技的过于自信和盲目依赖。
中国海油在中国海上拥有四个主要产油地区:渤海湾、南海西部、南海东部和东海。2010年,其海上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气当量。在这样的骄人成绩面前,他们也深知接下来增储上产的难度,所以定下了下一个十年目标,即到2020年,在深水地区实现新的突破,再建设一个5000万吨的大油田。
然而,海上石油开采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工程,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或公司可以完全独揽所有的技术,也没有哪项技术可以包揽开采几十年。从浅海走向深海意味着对技术的要求更先进,对管理的要求更精细。当然,安全隐忧也会更大一些,如何应对?恐怕用现有的方略和标准去应对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避免更多漏油事件的上演,赵正宏认为,企业每做一次尝试都需要慎之又慎,而且一切行为都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作业人员生命的威胁,不可一味讲求速度。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说:“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下游端而言,安全两个字除了爆炸、着火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油品的质量。对百姓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波及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大。”他认为,对于公众而言,中石化今年发生的所有安全事故产生的影响还不赶其“问题油”事件来得深刻。
今年5月下旬,不少湖南岳阳的车主多司机质疑中石化在汽油中故意掺水。
这两起事件发生后,公众颇为关注汽车“食品”安全问题,认为汽车“食品”安全事故与人类食品安全事故有着近乎相同的发生机理,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安全事故,危及生命,抑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
为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修补受影响的企业形象,中石化后来特聘来自社会各界的12人担任社会监督员,反映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公司总部、各单位的各种违法违纪和不规范行为。但业内专家表示,频发的安全事故给公众造成的心灵伤害短时间难以修补。
的确,随着市场越做越大,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高,油品销售领域的安全管理问题亦是今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将面临的考验,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改进。
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还要谨防两大危险源。
其一,在我国城镇化迅速扩张后,以前远离市区的那些石化企业现在逐渐与居民密集区“亲密接触”,有些老厂甚至出现被居民区包围的态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非常严重。
近年来,各地都对化工企业特别是危化企业实行强制搬迁政策,纷纷兴建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出城进园的步伐明显加快,也腾出了许多原址,随即成为商业开发的热土。但企业搬出去后,原址地下掩埋了许多易燃、易爆、有毒的管道和压力容器等,这会给以后的施工带来巨大的威胁。
而这个问题已经通过近年来的一些事故有所警示。2001年5月12日,河北沧州大化发生爆炸,7000余人被迫转移;2008年12月18日,江苏高邮市助剂厂DCB生产车间精馏工段发生一起反应釜爆炸事故,造成周边居民多人受伤;2009年7月15日,河南洛染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上百群众受伤住院。2010年的“7.28”南京栖霞区原塑料四厂爆燃事故的发生就是施工单位在其停产厂区进行平整场地的过程中,违规作业,挖掘机械碰断一根地下丙烯管线造成的。
所以,专家建议,无论是现在仍处于居民区的化工企业正在运行的装置,还是遗留在化工企业废址下的各种管道,都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共安全,其搬迁及后续整理工作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时时监管以及协力配合。
其二,近年来,我国油气管网建设飞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油气管道总长达约7.8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4万千米,原油管道2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8万千米。而且还形成了陆上西北、东北、西南三大能源进口的陆路通道。而在油气管网纵横交错,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情势下,也意味着安全隐患的增加。虽然,我国从去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用法的效力来加固了对运行中管道的安全保护屏障,然而,事故的发生依然难以避免。
随着我国城市燃气发展潜力的逐步被挖掘,全国100多个城市先后建立了燃气供应设施,然而因城市燃气管道具有开放性(铺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隐蔽性(埋设地下)、危险性(燃气泄漏后极易造成事故)和长期性(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安全可靠运行的压力较大。
2010年3月15日,武汉市一家施工工地上的挖掘机将深埋于地下的一根直径400毫米天然气管道挖破,随后大量天然气泄漏,爆燃导致起火。9月18日,山东聊城一施工工地发生同样的悲剧,挖掘机把地下天然气管道挖断,爆炸后引起大火。
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油气管道建设的飞速发展不能互相协调,导致了一幕幕惨剧。如何保障动辄穿越几千公里,蔓延中国大地的油气管道的安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各石油石化企业在布局各自发展战略,拓展市场范围,铺设密集油气管网的同时,也要重点强化对已建管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关注第三方施工以及违章建筑物占压可能对管道安全造成的影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灾害。
◎高速度的建设令人心潮澎湃。在速度提高的同时,也要注意把好安全关。 摄影/徐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