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市的低碳交通模式探讨

2011-08-28刘晓星

绿色科技 2011年8期
关键词:排放量机动车城市规划

刘晓星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1 引言

长久以来,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各国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所得到结论也各有倚重。我国学者也对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少符合中国国情的见解,虽然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融合,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不影响整个自然的生态平衡[1]。

2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所谓低碳生态城市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2]。低碳生态城市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3]。

许多定性定量的研究同样证明了碳排放量过大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大敌。CO2的大量排放引起了气候的剧烈变化,研究表明,只有到2050年将大气中CO2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倍以内,才可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异常惊人,而城市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集中地,这就意味着减少CO2的排放要从城市入手,需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就给予重视,从源头减少CO2的排放。因此,应寻求能够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碳排放的来源可以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3个主要的组成部分[3],其中,交通工具排放的CO2约占33%。由此可见,合理进行交通规划,有效抑制交通工具排放CO2是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有效切入点之一。

3 低碳的交通模式

避免和减少交通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技术手段固然重要,但是技术手段无法从源头抑制污染物的产生,而且投入大、成本高,治标不治本。提倡公共交通的方法虽然略有成效,但是手段单一,如果希望得到更加显著的效果,还需要其他政策及规划手段配合使用。从规划层面上有预见性地进行道路系统规划,通过道路系统规划引导市民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提倡短距离的步行及非机动车的使用,将成为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是实现低碳交通的必然趋势。

3.1 慢行交通与慢行系统

慢行交通通常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等用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一般定义其出行速度不超过15km/h。慢行交通的主体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4]。在这个机动车普及的时代,人们出行过于倚重机动车,由这样的出行方式带来的城市问题已经日益凸显:道路负荷过重而堵车、停车场紧缺、城市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令人们开始反思,许多人对回归原始而健康的步行及自行车出行方式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慢行交通需要依赖独立于机动车交通的道路系统来实现,这就是在道路系统规划中希望建立的慢行系统。慢行系统由慢行空间、慢行主体和慢行行为3部分组成[4]。

3.2 慢行系统的构建

构建完整的慢行系统,引导市民采用低碳的出行方式,是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慢行系统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参考,下面对慢行系统的构建进行几点探讨。

3.2.1 慢行系统需要具备完整的结构,形成慢行交通网络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在以机动车交通为优先考虑的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师们往往把重点放在机动车道路交通网络的设计上,却忽略了人性化尺度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这在无形中引导市民在出行时不得不选择机动车交通,于是交通压力增大,由机动车交通带来的碳排放量增大,这样的恶性循环便无休无止。

建立完整的慢行交通网络,慢行系统首先应该满足功能需求,从居住区到商业区,从商业区到城市开放空间等,其间不能中断,要形成可达性强、布局合理的网络体系,以具备慢行核、慢行廊、慢行区的城市慢行单元彼此连接,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慢行系统(图1)[5],使得需要中短距离出行的市民能够无障碍地在城市中穿行,以慢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无形中做到了零排放的出行,并不刻意并不费力,却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图1 城市慢行系统的空间构成体系构想图

3.2.2 慢行系统与土地利用相结合

仅仅依附于机动车交通系统而存在的慢行系统是不完善的,不合理的。慢行系统也不能孤立存在,它依托于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商业区等等,要与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整合,使市民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可以经过城市绿地等环境优美的地方,市民在宜人的环境中出行,感受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体会生态城市带来的福利,便会更加热情地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来。

3.2.3 慢行交通要与机动车交通合理衔接

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应该处于同一平面上,但是应该相互分离互不干扰,这样才能确保慢行者的安全与出行的方便舒适。虽然慢行系统与机动车交通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但是事物总是对立而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的。慢行交通适合于中短距离的出行,且出行速度较慢,很难满足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因此,做好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的衔接工作,有助于提高慢行系统的使用率。

例如,慢行系统与重要的机动车站相连接,或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相连接,方便市民由慢行系统进入机动车或轨道交通系统,进行长距离的出行。这样的出行模式,有助于减少短距离机动交通的使用,从而减少机动车的碳排放量,有助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实现。

3.2.4 紧凑化的城市空间及城市的多中心发展

严格控制城市物质空间结构及规模,避免城市的无序无限制扩张,有助于慢行系统的建立。加强紧凑化城市设计、城市街道空间的尺度控制及大规模发展混合功能社区,可降低出行依靠小汽车使用的可能性[6]。提倡高效复合利用土地,居民不必进行长距离出行便能满足生活所需,城市的多中心发展,避免了长距离交通的必要性,是高效复合利用土地的表现形式之一,这样的土地利用模式,可提高慢行交通的接纳程度和使用频率,围绕每一个城市中心建立慢行系统,再把各个慢行系统相连接,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形成慢行网络。

慢行系统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引导,慢行行为不是为实现低碳而强迫进行的活动,而是一种通过正确引导、市民所愿意接受的便捷舒适的绿色出行方式。建立慢行系统是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减少整个城市碳排放量还需要采取其他手段或措施共同配合。

3.3 其他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途径

实现低碳的途径还有很多,例如建设生态建筑甚至生态住宅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有建筑物都朝南,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7],建立生活污水循环系统;工业生产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因此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考虑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表明:城市的规模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8]。

4 结语

低碳生态城市只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初级阶段,但也是最重要最难以攻克的阶段,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规划部门的研究与探索,更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与参与。在实现生态城市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德国、英国等国家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很多理论和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加以辨别,提出适合中国的生态城市之路。

[1]苏廷良,孙伯良.浅谈生态城市的构建[J].思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81~82.

[2]刘亚平.浅谈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构建[J].中国科技财富,2010(6):272.

[3]沈清基,安 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3(5):48~57.

[4]夏 天.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27(5):81~84.

[5]施旭栋,孔令龙.从“车性”的城市回归“人性”的城市——基于国情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构想[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

[6]陈 飞,诸大建,许 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2(6):39~46.

[7]陈 松.芬兰建造城市生态住宅区[J].陕西建筑,2001,19(1):22.

[8]顾朝林,谭纵波.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52(3):28~45.

猜你喜欢

排放量机动车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张掖市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与空间分布特征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区内中小型遗址保护的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河北廊坊市丁燕问:我国法律对于酒驾有何具体处罚规定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机动车维修企业诚信缺失解决之道